临床分离产头孢菌素酶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研究.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3127999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分离产头孢菌素酶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临床分离产头孢菌素酶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临床分离产头孢菌素酶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临床分离产头孢菌素酶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临床分离产头孢菌素酶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床分离产头孢菌素酶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分离产头孢菌素酶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研究.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床分离产头孢菌素酶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研究【关键词】 临床摘要 目的:研究我院产头孢菌素酶(AmpC酶)阴沟肠杆菌的检出率、耐药情况及ampC基因型。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耐药阴沟肠杆菌15株;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NCCLS方法检测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MIC值;PCR扩增检测ampC基因及序列测定。结果:15株菌中8株菌(53.3%)产AmpC酶,3株菌(20.0)产ESBLs。产AmpC酶的菌株除对亚胺培南全敏感外,对其它抗菌药不同程度耐药。5株菌的ampC基因与阴沟肠杆菌ECLC074的ampC基因100同源,3株菌与之99同源,2株菌的AmpC酶发生了1个氨

2、基酸残基的改变。结论:产AmpC酶是阴沟肠杆菌对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阴沟肠杆菌ECLC074 ampC基因是我院主要的阴沟肠杆菌ampC基因型。产AmpC酶的阴沟肠杆菌常呈多重耐药,亚胺培南是治疗此类菌所致感染的最有效药物。 关键词 阴沟肠杆菌;头孢菌素酶;ampC基因;耐药 阴沟肠杆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随着新的内酰胺类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此类菌的耐药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细菌通过产生大量的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的内酰胺酶(Bla)可使抗生素失活,包括头孢菌素酶(AmpC酶)、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碳青霉烯酶等。AmpC酶由ampC基因编码,常见于阴沟肠杆菌、枸橼

3、酸杆菌、摩根摩根菌、粘质沙雷氏菌等。为明确本地区医院感染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机制,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本文对产AmpC酶的阴沟肠杆菌的耐药表型和ampC基因进行初步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菌株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03年2月至2004年1月分离的耐哌拉西林阴沟肠杆菌15株,经梅里埃vitek 32细菌鉴定系统鉴定。E. coli JM109由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感染免疫研究室提供。标准质控菌株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由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提供。1.1.2 主要试剂 哌拉西林(齐鲁制药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上海先锋药业公

4、司),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头孢他定、头孢噻肟(哈尔滨誉衡药业有限公司),氨曲南、头孢吡肟(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亚胺培南(美国默沙东药厂),头孢西丁(海南轻骑海药股份有限公司),AMK (江苏吴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加替沙星(南京圣和药业赠),环丙沙星(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头孢他定/克拉维酸纸片、头孢他定纸片、头孢噻肟/克拉维酸纸片/头孢噻肟纸片、头孢西丁纸片购于北京天坛药物生物技术开发公司。DNA凝胶回收试剂盒购于Vgene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基因组小量抽提试剂盒购自上海Sangon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pMD 18T Vector购于TaKaRa公司

5、。1.1.3 主要仪器 Sakuma MITP细菌多点接种仪,MJ Research PTC150型PCR仪,GDS2000多功能凝胶成像和分析系统。1.2 方法1.2.1 Bla粗提液的制备及Bla的定性检测 超声破碎法制备,Nitrocefin进行酶的定性检测。1.2.2 AmpC酶的检测 通过三维试验1判断是否持续高产AmpC酶。1.2.3 ESBLs酶的检测 根据2002年NCCLS的规定进行。1.2.4 药敏试验 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 。根据2002年NCCLS的标准判断。1.2.5 基因组DNA的提取 使用基因组小量抽提试剂盒,按说明操作。1.2.6 设计引物及PCR扩增检测ampC

6、基因 根据已知的阴沟肠杆菌ampC基因序列,设计引物P1: 5gactcgctattacggaag3P2: 5ttactgtagcgcctcgag3引物由上海Sangon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合成。以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ampC基因。PCR扩增条件为: 94 3 min,55 1min,72 1min,共30个循环,最后72延伸 7min。扩增产物进行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1.2.7 ampC基因PCR产物的回收、TA克隆及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PCR扩增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切下目的带,用DNA凝胶回收试剂盒回收DNA。取3l回收DNA与含氨苄西林抗性基因的pMD 18T Vector连接,

7、连接反应液转化至经氯化钙制备的E. coli JM109感受态细胞,经含氨苄西林的LB培养基进行蓝白斑筛选。挑取白色菌落,过夜培养后,提取质粒经EcoRI和 Hind双酶切鉴定。1.2.8 扩增产物的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 转化菌送上海基康生物公司进行DNA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上用BLAST进行同源性检索分析。2 结果2.1 Bla的定性检测 所试菌均产Bla。2.2 AmpC酶的检测结果 所试菌中8株菌持续高产AmpC酶,检出率为53.3。2.3 ESBLs的检测结果 所试菌中3株(20.0)产ESBLs,8株产AmpC酶的细菌均不产ESBLs。2.4 MIC测定结果 8株产AmpC

8、酶的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西丁及氨曲南完全耐药,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25.0、50.0、50.0,对亚胺培南无耐药株,1株菌对阿米卡星耐药,1株菌对环丙沙星及加替沙星敏感(表1)。表1 抗菌药对8株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的抗菌活性(略)2.5 PCR扩增检测ampC基因 产AmpC酶的8株菌扩增出约1100bp的阳性扩增带(图1)。图1 8株阴沟肠杆菌ampC基因PCR产物电泳图(略)2.6 ampC基因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分析 扩增产物经TA克隆后测序得知,8株菌的ampC基因为1146bp,与阴沟肠杆菌ECLC074的ampC基因核苷酸序列(

9、1146bp, 注册号AY536040)及氨基酸序列对比分析(图2),5株菌与其核苷酸序列100同源,其余3株菌与其核苷酸序列99同源。其中,阴沟肠杆菌351的 ampC基因核苷酸序列发生了5个位点的同义突变;阴沟肠杆菌394 的ampC基因核苷酸序列在506位发生TC的异义突变;阴沟肠杆菌3107的ampC基因核苷酸序列发生了2个位点的同义突变和1个位点的异义突变(表2)。图2 阴沟肠杆菌ECLC074AmpC酶的氨基酸序列(略) 表2 Ecl351、Ecl394、Ecl3107与ECLC074的ampC基因及AmpC酶的差异性核苷酸(略)3 讨论 AmpC酶属Bush1型Bla,能水解第三

10、代头孢菌素,不被克拉维酸抑制。一般情况下,阴沟肠杆菌未接触内酰胺类抗生素时,AmpC酶呈低水平表达,但能在具有诱导力的内酰胺类抗生素(尤其是IMP、FOX)的作用下诱导产生;也可因调控基因ampR、ampD等高自发性突变使ampC基因去阻遏,从而持续大量的产生2。近年来法国、美国3、巴西4等西方国家报道了由产ESBLs阴沟肠杆菌引起的医院感染,从而说明产生ESBLs是造成该类菌对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另一重要原因。本实验中,产AmpC酶菌的高检出率(53.3)说明产AmpC酶是本地区医院感染阴沟肠杆菌对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3(20.0)株菌产ESBLs,可见产生ESBLs是该类菌的另一

11、耐药机制。8株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的ampC基因与阴沟肠杆菌ECLC074的ampC基因高度同源,说明本院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的ampC基因起源于阴沟肠杆菌ECLC074的ampC基因,此基因是该类菌的主要基因型,携带此基因的阴沟肠杆菌可能在院内流行。与阴沟肠杆菌ECLC074的AmpC酶氨基酸序列相比,2株阴沟肠杆菌的AmpC酶发生了1个氨基酸残基的变异,但丝氨酸Bla所共有的活性结合位点SXXK5,AmpC酶的特征性结构YXN、KTG6以及Thr707均未发生变化。要明确AmpC酶氨基酸残基的变异是否影响其水解底物的活性,有待进一步探明。 药敏试验显示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对哌拉西林/

12、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亚胺培南以外的内酰胺类抗生素完全耐药。以往认为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可用于治疗高产AmpC酶细菌引起的感染,但本实验发现50.0该类菌对头孢吡肟耐药,耐药机制显然与高产AmpC酶有关。AmpC酶对内酰胺酶抑制剂不敏感,而实验中内酰胺酶抑制剂不同程度降低了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的耐药率,未发现此类细菌产ESBLs,说明部分细菌同时产生对内酰胺酶抑制剂敏感的其它Bla如广谱酶、青霉素酶等。对亚胺培南无1菌株耐药提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治疗高产AmpC酶菌引起的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阿米卡星对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的耐药率为12.5,显示阿米卡星是治疗该类细菌所

13、致感染的有效药物,此和国内的其它实验报道一致8,9。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对FQNS呈现高度耐药,表明该类细菌同时存在耐FQNS的机制,其机制是细菌DNA螺旋酶的改变、外膜渗透性降低或是药物的主动外排,需进一步探讨。由此可见,多重耐药现象、多种耐药机制普遍存在于阴沟肠杆菌,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因此临床医生应提高警惕合理使用抗菌药,以有效治疗及控制耐药菌的感染并延缓新型耐药菌的出现及扩散。参考文献1 Coudron PE, Moland ES, Thomson KS. Occurrence and detection of AmpC betalactamases among Escherich

14、ia coli, Klebsiella pneumoniae, and Proteus mirabilis isolates at a Veterans Medical Center. J Clin Microbio, 2000; 38(5):179117962 Haruta S, Nukaga M, Taniguchi K, et al. Resistance to oxyimino betalactams due to a mutation of chromosomal betalactamase in Citrobacter freundii. Microbiol Immunol, 19

15、98; 42(3):1653 Levison ME, Mailapur YV, Pradhan SK, et al. Regional occurrence of plasmid mediated SHV7, an 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 in Enterobacter cloacae in Philadelphia teaching hospitals. Clin Infect Dis, 2002; 35(12): 155115544 Bonnet R, Sampaio JL, Labia R, et al. A novel CTXM betalact

16、amase(CTXM8) in cefotaxime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isolated in Brazil.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0; 44(7):193619425 Medeiros AA. Evolu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lactamases accelerated by generations of ?lactam antibiotics. Clin Infect Dis, 1997; 24:S19 S456 Ghuysen JM. Serine lactamases and penicillinbinding prot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