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河流地貌的发育.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3111720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一轮复习——河流地貌的发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三一轮复习——河流地貌的发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三一轮复习——河流地貌的发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三一轮复习——河流地貌的发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三一轮复习——河流地貌的发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一轮复习——河流地貌的发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一轮复习——河流地貌的发育.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一轮复习河流地貌的发育三水中学 地理科组 蓝碧微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3.理解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二)能力目标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二、教学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三、教学难点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四、教学过程投影展示:1、三年考点统计考点试卷年份试题情景考题类型考题题号分值1. 地壳物质循环2.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012年通过示意图判断河流发生沉积作用的地方填空题T40(1)第一、二空2分2011年通过示意图判断地质构造选择题T14分根据地层埋藏深度和埋藏物质,判断地理环境及原因填空题T41(2)10分2010年文字叙述,直接考查河流的相关知识选择题T44分根据沉积物颗粒判断外力作用选择题T74分3.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命题规律及趋势分析】近几年本章主要以地貌景

3、观图、区域地图、地质剖面图等为切入点考查地质构造、外力作用与地貌等知识,强调读图、析图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预测今后高考将会有以下趋势:(1). 结合重大地质灾害示意图,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2). 以重要地形区地形剖面图或景观图、典型岩石的形成为背景材料,结合区域地理考查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知识点。(3). 以热点地区区域地形特征与等高线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相结合的形式,考查地质构造、地貌、人类活动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分布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一、河流地貌(一)分类: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二)河流侵蚀地貌学生活动:让学生看河流发育图,

4、判断河流a、b、c对应的剖面图,并完成下表:时期(或部位)作用过程地貌特点(或类型)侵蚀地貌初期以溯源侵蚀和_为主,侧蚀为辅河谷不断_,形成“_”型谷中期下蚀减弱,侧蚀加强,_侵蚀,_堆积河谷_,出现连续的河湾成熟期以侧蚀作用为主河谷进一步展宽,呈“_”型教师讲解:概念区别,并了解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谷的影响教师总结过渡。实际上河谷的形成过程正是由于以上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地形成河谷的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河谷的形成原理。(投影河流发育的各个阶段的图片,并绘制剖面图。利用图形分段讲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教师讲解a】图a反映的是发育初期的河谷形状,从这幅图可以看出,

5、它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它刚开始形成时一般为沟谷。当降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逐渐汇聚成为沟谷流水。若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就形成下蚀和溯源侵蚀,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由于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发育成为河谷。注意:河谷是从沟谷发育而来,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稳定的水源,即沟谷一旦获得稳定的水源补给就变成河谷。【教师讲解b】从图b可以看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这是当“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的结果。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

6、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图1所示)图1(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尽量用图形来解释,注意河漫滩形成,为后面将要复习的内容作准备。)【教师讲解c】河流不断地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了大量泥沙。这时,河谷发育进入成熟期。从图c中可以看出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高考模拟练习训练图2【过渡】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河流侵蚀作用下,沟谷最终发育成了一条河谷,那么,在发育形成的河流中,图2中,A、B、C的名称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们是否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河流的侵蚀地貌呢?

7、(不是)那么它们是什么地貌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图3(三)河流堆积地貌1.冲积平面的组成。(讲解)冲积平原一般是由A.洪积冲积平原,B.河漫滩平原,C.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2.冲积平原的形成原理。(讲解)图中A所代表的就是洪积冲积平原。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它们的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流速放慢,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最终形成洪积冲积平原。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河流出山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又分成许多支汊,成扇状向外流动,河流能量显著降低,大

8、量物质堆积下来,又有利于河流改道。随着各支汊的不断堆积和变迁,就形成冲积扇。冲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分选性较好,所以冲积扇是较好的含水层,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随山地间歇抬升,也可形成叠置冲积扇。(讲解)河漫滩平原一般分布在中下游地区。在这里,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

9、起,最终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如图7所示)图4(讲解)三角洲平原分布在河口地区。这里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积占优势。河流到达海洋入海口处,由于流速减缓、水流扩散,将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顶点朝向陆地的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且纵横交错,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启发讨论)请同学们结合我们讲过的知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提示:从对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区三个方面分别分析)【投影问题】1.哪些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有较强的吸引力?原因是什么

10、?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堆积地貌中的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对聚落均有很强的吸引力,因而高原地区的聚落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平原是聚落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2.平原一定是聚落密集区吗?不是。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聚落分布密集。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利,因而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练习】【板书设计】一、河流地貌1.分类: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2.河流侵蚀地貌(1)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谷的影响(2)河谷的形成原理3.河流的堆积地貌(1)冲积平原的组成(2)冲积平原的形成原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