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依法究责遏制不当干预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3088049 上传时间:2022-07-24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8.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依法究责遏制不当干预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用依法究责遏制不当干预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用依法究责遏制不当干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依法究责遏制不当干预(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依法究责遏制不当干预(人民时评)王琳人民日报(2015年11月10日 05版)只有对领导十部十预司法个案敢记录、敢通报、敢究责,才能让领导十部对 司法个案不敢过问、不敢十预、不敢逾矩日前,中央政法委公开通报5起典型案例。领导十部十预司法活动、插手具 体案件处理的有江苏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丁维和案、云南昭通维稳办副主 任彭泽高案;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有北京高院民二庭原庭长陈海鸥案、 北京丰台区检察院法警队法警李朝阳案、上海浦东新区检察院原书记员刘一定 案。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这是为我国宪法所确 认的基本原则,也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前提。但在现实中,“官司一

2、进门,两 头都托人”,领导十部十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仍时有耳闻。一些领导十部对司法的不当十扰通常是秘密进行的,我们无从统计相关数 据,也无从评估它对司法公正究竟构成了多大的影响,但它对司法权威的消解、 对司法公信的侵蚀却是实实在在的。我们其实不需要知道领导十部十预司法活动 在所有司法个案中占多大比重。因为哪怕只有1%,在“1001 = 0”的定式之下, 它仍会固化一些民众对“打官司”就是“打关系”的认知,并可能使那些本己实现了 法律公正的个案也陷入被无端猜疑之中。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并不是新问题。对这一积弊,司 法机关没少建章立制、三令五申,但依然没有禁绝。这背后的

3、根源,并非是对问 题的剖析不深入,或对制度的构建不尽心,而在于对制度重纸面轻地面、重文本 轻实践、重制定轻执行。其实早在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就曾在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中明 确,“建立健全过问案件登记、说情干扰警示、监督情况通报等制度,向社会和 当事人公开违反规定程序过问案件的情况和人民法院接受监督的情况,切实保护 公众的知情监督权和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但在实际操作中,法院系统对领导干 部过问案件的情况作了哪些登记,又向多少人发出了多少警示,公众几无所知 至少在公共舆论平台上看不到。没有通报、没有究责,引入公众监督就可能 成为“制度稻草人”。当然,要遏制来自权力的外在干预,光有司法机关的制

4、度建设是远远不够的。 对司法的不当干预多来自司法机关之外,没有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联动, 很难让记录、警示、通报和究责进入实际操作层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 应“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 度”。今年3月,由中办、国办公布了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 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中央政法委也印发了司法机关内部人员 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这就从上到下实现了惩处权力干预司法的制 度衔接,也极大增强了制度效力。规范准备快速到位之后,制度成败的关键又回到了制度的实施上。尤其是近 年来在舆论对不当干预司法的监督下,一些领导干部干预司法的方式方法日益走 向隐蔽化,通报并究责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不但需要勇气与担 当,还需要智慧与技巧。此次中央政法委公开集中通报了5起典型案件,“首次 通报”的开创性意义值得肯定。也只有对领导干部干预司法个案敢记录、敢通报、 敢究责,才能让领导干部对司法个案不敢过问、不敢干预、不敢逾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