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缺失原因.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3082948 上传时间:2023-12-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恩缺失原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感恩缺失原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感恩缺失原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感恩缺失原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感恩缺失原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恩缺失原因.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由一场感恩教育专场报告会引发的思考 岳阳市君山区第一中学樊卧龙副校长中教高级 2007年11月29日下午二点半,镇影剧院座无虚席。台下是本校一、二年级近千名学生与老师,还有一百多名家长自备凳子坐在过道中间。在这里将要举行的是一场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周弘赏识教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带给学生的感恩教育专场报告会。报告会随着感恩的心主旋律的响起拉开帷幕,在教育推广师李觅老师“感恩老师、感恩父母”的演讲里,师生互动、父母与子女互动的环节中,将报告会一次次推向高潮,在主持人慷慨激昂的言辞中而结束。整个报告会只听到李觅老师充满感情的演讲,只听到学生哭泣的声音。

2、报告催人泪下,令人感动,给学生从心灵深处以震憾。 报告会后,备受感动的家长一次次地说,这样的活动要是每个月能组织一次该多好啊!是的,要是经常能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感恩教育该有多好!至少时常给学生以感动,而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但青少年感恩的道德品质仅凭一次或几次的感恩教育就能形成的吗?我在反思。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然而当今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是普遍现象,应引起广泛的关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实竟争的残酷及商业原则引入生活领域,人们的行为越来越功利化了。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以及随着打工族的出现,留守的青少年越来越多,他们在祖父母

3、或外祖父母的溺爱下成长,这样使当代青少年普遍缺少感恩的道德品质。因此,笔者试图从青少年缺少感恩的原因及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掌握青少年思想发展动态,便于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少的原因 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来自学校的道德与行为教育及家庭和社会的影响。理想信念教育被忽视,父母无原则的溺爱、迁就子女,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造成青少年缺乏社会公德、缺少感恩之心。 1、学校道德教育乏力。 在两会期间曾有许多委员、代表呼吁:千万不要让孩子成为“冷漠的一代”,否则,我们的社会可能会失去起码的良心。 追溯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

4、历史可以发现,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遵循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途径,其中以学校教育为主。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各级各类中小学仍然围绕高考、中考的指挥棒转,造成德育课时无法保证,德育教师不到位,明显背离了学校的职责和功能。 德育方面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重视德育的理论灌输,轻视道德的实践教育,重视道德规范教育,忽视道德信仰教育,德育成为了单纯的理论说教,而未转化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而道德实践活动恰恰是我国青少年所缺乏的。 近年来道德教育的现实使我们在道德目标的定位上节节后退,甚至将一些文明习惯也上升为道德规范,

5、而忽视了道德教育中信仰的地位与价值,从而导致道德建设上的“无根性”。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越来越关注利益,在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下,理想信念教育被忽视,使行为规范教育逐渐取代了理想信念教育。 正因为道德教育的乏力及单纯的理论说教与德育的“无根性”,才使当代青少年道德滑坡,缺乏感恩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学校教育大多是“填鸭”式的知识教育,而德育往往拿一些“高、大、全”的人物来给孩子做榜样,青少年养成的是茫然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及其德育没能在青少年的心中播下对身边的人与事感恩的种子,自然不懂得如何去感恩了。 2、家庭教育方式不

6、健康阻碍了感恩意识的萌生。 如果说学校教育是忽视了对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培养,那么一些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则阻碍了孩子感恩意识的萌生。 青少年人生的成功与失败,与家庭特别是父母的言行、教育方法、责任心密切相关。现在许多孩子的父辈们年轻时都受过苦,他们希望孩子比自己当年过得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尽一切努力为子女争取优越条件,宁愿苦自己而不苦孩子。实际上,如此成长起来的孩子感受的不是爱,而更多的是利益关怀。这些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懂得如何关心他人,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而不知回报;只知索取,不懂得奉献;只知受惠,而不知感恩;只知接受,而不知责任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许多父母及

7、祖辈无原则的溺爱,无原则地迁就子女,使孩子自然成为家人关注的中心,权利无限,义务为零。如此给孩子“爱”的泛滥,家庭小环境促成了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心态与习惯。而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紧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能转,视上重点、读名牌、成大业为头等大事,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同时,一些父母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其在教育方法上简单粗暴,而缺乏与子女的沟通;由于当代社会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而丧失了对子女教育的良机。 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镇与沿海转移,出现了相当大一部分的留守青少年。这

8、些青少年大都是寄居在祖父、外祖父等亲戚家或学校里,替代监管的亲人因为年龄悬殊或责任心不强,只知道在物质生活上给予关照,而缺乏与孩子的心灵沟通,使孩子缺失亲情,丧失责任,不利于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 3、社会现实中的不良影响,导致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 除了学校德育教育缺失、家庭环境的影响,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也严重腐蚀青少年的思想,导致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现象明显。 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物欲化倾向明显,为了追求物质利益,国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企业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个人则奉行金钱至上。在社会大环境下,人人自危,更多的强调自我利益

9、。受经济利益驱动,部分青少年是非善恶观念模糊,而在享乐主义思想影响下,使他们追求高消费的生活而又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劳动。 社会上一些人追求西方的所谓“个性”和“自由”,认为人的自由就是单纯的个体化,将“张扬个性”扩大化,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信奉自由自在、无牵无挂,以为孝顺父母是文化糟粕的体现。道德滑坡与感恩意识的缺失从根本上讲就是优秀传统文化被遗弃的结果。 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自觉做到明礼诚信,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情同手足,爱意融融。“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而活着,不得不为

10、别人而活着。”这情中之一便是恩情。由于恩情的存在,你不能只为自己考虑,“恩情是连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结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所以开展“感恩教育”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增强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关键环节。因此,对当代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很有必要。 三、感恩教育应对措施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心理过程决定着人

11、的行为,这一过程可以分解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 1、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知恩。 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则的建构,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大自然的赐予、社会的氛围、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不求回报的给予。教育者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踏访遗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

12、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2、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从个人而言,会使其心胸恬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社会而言,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 3、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

13、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譬如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具体可以设计“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扮靓自然”等活动,使学生懂得感

14、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4、建立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跟踪评价体系。 一是爱国主义与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爱国主义是人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认同感、道德良知感的集中体现,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与归宿,能够准确反映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和教育成果。 二是公德与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公德是道德教育主体在接受道德教育后的一种行动表达,反映了道德教育的内化程度,是道德教育实际效果的重要体现。 三是青少年犯罪与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青少年犯罪说明青少年的行为已经突破了道德要求的最底线,表现为行为的非道德化,它能够反映出一个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最低限度要求和青少

15、年思想道德状况的底线状态。 四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道德信仰、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反映了青少年对主流社会价值观的认可程度,同时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体现。 社会转型对学校德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西方的价值观和“自我”思想冲击着优良的传统意识,感恩教育既要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又要超越传统,要反对儒家感恩意识的扩大化,又要重视中西文化的优化融和。值得宽慰的是,社会舆论已经开始注意到感恩意识缺失的严重性,感恩教育已经受到社会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和理论工作者对感恩教育也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讨,一些学校也在积极开展感恩教育。2005年8月,上海市教委正式颁发了第三次修改后的中小学学生守则,首次将“学会感恩”列入中学生守则第六条。相信这些做法对公民增强感恩意识,改善社会风气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感恩教育是一个社会工程,家庭、社会要全力构建德育环境,让感恩教育走进生活,愿感恩之花常开,感恩之树常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