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科亚科分类系统变迁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3070248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4.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豆科亚科分类系统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豆科亚科分类系统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豆科亚科分类系统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豆科亚科分类系统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豆科亚科分类系统变迁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豆科亚科分类系统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豆科亚科分类系统变迁(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豆科亚科分类系统变迁豆科(Leguminosae Juss. = Fabaceae Lindl.)通常认为是被子 植物中仅次于菊科(Asteraceae Bercht. & J. Presl = Compositae Giseke )和兰科(Orchidaceae Juss.)的第三大科。约有791属, 1932519560种(多识团队,2016至今) 。在主要依据形态学的传统分类时代,豆科及其亚科的地位时有变 动。例如 Engler (1897)主张豆科为蔷薇目( Rosales Bercht. & J. Presl)下单独的一科,其下分为3个亚科,即含羞草亚科 (Mimosoideae D

2、C.)、云实亚科(Caesalpi nioideae DC.)和蝶形 花亚科( Papilionoideae DC. = Faboideae Rudd);Hutchinson (1934)和 Cronquist (1981)则主张将三个亚科独立成科,即含羞草科 (Mimosaceae R. Br.)、云实科(Caesalpiniaceae R. Br.)和蝶形花 科(Papilionaceae Giseke = Fabaceae Lindl. s. s.)并置于豆目(Fabales Bromhead)下。随着分子系统学的兴起,三亚科或三科分类系统的不合理性亦逐 渐体现。云实亚科被证实实为一并系

3、群,而含羞草亚科和蝶形花亚科 则嵌在其中(Doyle & al., 1997; Wojciechowski & al., 2004; Lewis & al., 2005; Bruneau & al., 2008)。因此,一个新的豆科亚科分类系统 亟待提出。2010年,豆科系统发育工作组( Legumes Phylogeny Working Group, LPWG )成立。随后,三种新分类系统方案( 15亚科分类系统; 10-12亚科分类系统;6亚科分类系统)被提出(LPWG, 2013;林彦翔 等, 2014)。2013年,在位于南非约翰内斯堡举办的第六届国际豆科植 物会议上,约半数的专家支持

4、六亚科的分类系统(林彦翔等 , 2014)。Detaneae!DuparquiaI1 Cercideae! DialiinaeI PEipilioiioideae( Areaagrade) i Cevatonia (JJtntziapnck)I Gleditsia (Umtzia grade)J |Cassia eladeICaesalpinia cladeI| Dipt)fchandvaMaUcfthaweraPuchyasrtiaEryrhtQphUiifnMunosoideaeIIl Dirvoiphafidt a cladeIn- Tachigalt cladeI一 Pehaphomm

5、 clade!15103种豆科新系统的方案,每一个短竖杠表示该方案中的1个亚科, 竖杠最下的数字表示该方案的亚科数(其中第二列竖杠中,由 umtzia grade中3个平行分支处理为同一亚科或是3个不同亚科而出 现10-12个亚科,此处以10亚科作为代表)。图片据林彦翔等(2014) 修改,分支上的黑点表示该分支在当时的支持率不高。2017年2月,新的豆科分类系统被正式提出(LPWG, 2017)。新 的豆科分类系统采纳了 6 亚科分类系统,即从广义云实亚科中分出紫 荆亚科(Cercidoideae Legume Phylogeny Working Group )、甘 豆 亚 科 ( Deta

6、rioideae Burmeist. ) 、 山 姜 豆 亚 科 (Duparquetioideae Legume Phylogeny Working Group)、酸榄 豆亚科(Dialioideae Legume Phylogeny Working Group )和狭义 云实亚科(Caesalpinioideae DC. s. s.);传统意义上的含羞草亚科 则被并入狭义云实亚科中;蝶形花亚科的分类地位则保持不变。这样 一来,一个崭新的、便于应用的豆科分类系统便就此诞生了。舍,豆科三亚科系统与六亚科系统的更迭。2117汩il Papi jiiiiHidc&e ISL 碟用?Lit甘左侧系统

7、发育树引自Suhiani.kuhLPWG (2017)。面是新系统中各亚科的检索表(翻译并稍改自 LPWG, 2017)。1. 花瓣具边生的腺体结构;花具雄蕊4,花药合生成1个具孔裂的 聚药雄蕊;一回羽状复叶;特产于中非和东非地 区山姜豆亚科Duparquetioideae1. 花瓣无腺体(除蝶形花亚科的腺瓣槐属Peteladenium外);花少有仅具 4 枚雄蕊的情况(且绝不形成聚药雄蕊);花药纵裂(除云 实 亚 科 部 分 类 群 为 孔 裂 ); 叶 形 多 变 ; 分 布 广泛22. 花多为蝶形(“豌豆花状的,pea-flowered”),两侧对称,稀辐射状对称;居中的 1 枚花瓣(旗

8、瓣)居最外侧,包围翼瓣和龙骨 瓣(特别在花芽期时),或翼瓣和龙骨瓣缺失;萼裂片至少于基部联 合,形成 1 萼筒,或完全包裹花芽;种子具复杂的种脐瓣结构,无马 蹄形痕(pleurogram ),胚根通常弯曲蝶形花亚科Papilionoideae2. 花不为蝶形(若稀出现“蝶形”,则其旗瓣居最内侧),两侧 对称或辐射状对称;居中的 1 枚花瓣(旗瓣)居最内侧,或花瓣镊合 状排列(云实亚科的含羞草类mimosoid clade);萼裂片分离或联合; 种子无复杂的种脐瓣结构,种子两面具马蹄形痕或无;胚根常 直33. 二回羽状复叶;种子两面具开放或闭合的马蹄形痕(个别顽拗型种子除外)云实亚科Caesal

9、p ini oideae 含羞草分支 mimosoid clade3. 叶绝不为二回羽状复叶;种子两面无开放或闭合的马蹄形痕44. 叶为二裂或全缘的单小叶,或为二小叶形成的复叶;种脐环形或月牙状 紫荆亚科Cercidoideae4. 叶形多变;若为单叶或二小叶,其种脐绝不为月牙状,且稀环形55. 花外蜜腺和其它腺体结构(当出现时)生于小叶下面或叶缘;托 叶 通 常 生 于 叶 柄 内 ( 分 离 或 联 合 ) , 稀 侧生甘豆亚科Detarioideae5. 花外蜜腺无或生于叶柄或叶轴;托叶侧生,分离或联合66. 花序高度分枝,形成具二列花序列的聚伞圆锥状或总状花序;叶多数为具互生小叶的奇数

10、羽状复叶(稀如叠荚木属Eligmocarpus和 黄蝶檀属Poeppigia为具对生小叶的偶数羽状复叶);叶柄或叶轴上 无花外蜜腺酸榄豆亚科Dialioideae6. 花序多为具螺旋状花序列的总状花序,通常复合成分枝的圆锥 花序或收缩成穗状花序或密伞花序;多为具对生小叶的偶数羽状复叶, 稀为二小叶或具互生的小叶;花外蜜腺(出现时)生于叶柄和(小叶 对间的)叶轴上云实亚科Caesalpi nioideae下面是新系统中各亚科的检索表(翻译并稍改自 LPWG, 2017; 描述中的黑色字体可作为该亚科的特征集要)。1. 紫 荆 亚 科 Subfam. Cercidoideae Legumes Ph

11、ylogenyWorking Group, 2017乔木,灌木或具卷须的攀援藤本。多数无刺但常具皮刺或托叶下 刺,枝稀压扁成叶状枝(扁竹豆属Brenierea);如存在特化的花夕澧 腺,则生于托叶(羊蹄甲属Bauhinia),绝不生于叶柄或叶轴。托叶 侧生,分离。叶为单小叶或双小叶(绝不为二回羽状复叶、一回羽状 复叶、掌状复叶或三小叶),具叶枕,小叶片(如为单小叶)全缘或 二裂,先端或裂片间具一小短尖,无小托叶。花序总状或假总状;小 苞片小或大。花两性,稀单性(杂性植株或雌雄异株),两侧多少不 对称,有时成蝶形(紫荆属Cercis);托杯长形至几无;萼片联合成 佛焰苞状,或联合成具 2-5 枚

12、萼裂片的花萼,或完全分离;花瓣离生, 5,稀 2,6(部分羊蹄甲属 Bauhinia 的类群)或无(扁竹豆属 Bre nierea),覆瓦状排列,近轴的1枚花瓣居最内侧且常易于与其它 瓣片区分;雄蕊通常10枚(有时更少) ,形成互生的2轮,花丝部分 联合或完全分离,花药多一式,背着,沿一纵裂痕开裂或自花粉囊上 的每个孔开裂,有时有短缩或退化的雄蕊;花粉三孔沟、三至六沟、 三孔、三重孔、三至四重孔沟;雌蕊具心皮1 ,子房壁贴生于远轴托杯 壁或与之分离,子房具胚珠 1 至多数。荚果开裂(常炸裂而形成螺旋 状的果瓣)或不裂而成翅果状。种子先端具一月牙状或稀呈环状(紫 荆属 Cercis ) 、透镜体

13、( lens )不显著的种脐,无马蹄形痕或假马蹄 形痕,无翅或假种皮(扁竹豆属Brenierea具有两个由珠柄发育来的 假种皮状裂片,贴生于种皮上,形成一月牙状短痕或环绕种子近一周 的长痕);胚劲直,极稀弯曲(丁香豆属Barklya)。次生木质部无表背凹穴(vestured pit );无硅体;有时具隔膜纤 维(septate fibre )和层射线(storeyed ray )。无根瘤。染色体基数 2n = 14, 24, 26, 28, (42, 56)。据报道含有香豆素、氰糖苷(氰甙) 、非蛋白质氨基酸( 5-羟基- L-色氨酸仅被报道发现于本亚科的怡心豆属 Griffonia和扁竹豆属

14、 Bre ni erea 中)。12属,约335种,除紫荆属(Cercis)分布于北温带外,主要分 布于热带地区。亚科名模式属:紫荆属Cercis L.2. 甘豆亚科 Subfam. Detarioideae Burmeist., 1837无刺乔木,有时为灌木,稀为半灌木(隐萼豆属 Cryptosepalum)。特化的花外蜜腺常生于叶下侧,稀生于小叶缘或 叶轴,绝不生于叶柄。托叶生于叶柄下位( intrapetiolar position, 即叶柄和腋生芽间的位置),离生,镊合状并由膜质毛相连,或联合, 深裂(仅在基部)或全缘,或稀侧生且分离。偶数羽状复叶(末端为1 对小叶或当小叶互生且表现为

15、奇数羽状复叶时,顶生小叶的位置常为 一多少早落的轴延所取代)具 1(双小叶)或多对小叶,或稀单小叶(地盾檀属Paloue,异蕊地盾檀属Paloveopsis,簇花檀属 Zenkerella,部分隐萼豆属Cryptosepalum类群,曲柱檀属 Didelotia及鼓琴木属Guibourtia),绝不为二回羽状复叶,具叶枕, 小叶对生或互生,无小托叶,有时具半透明腺体。总状花序或圆锥花 序;小苞片小或大型,常花瓣状、镊合状或覆瓦状,分离或部分联合, 或与托杯部分联合,部分或完全包裹花芽。花两性或兼具两性花和雄 花,辐射状对称或多少两侧对称,但绝不呈蝶形,托杯长形至几无; 萼片通常5或4 (近轴的2枚常合生) ,稀部分或全无或多数( -7 ) ; 花瓣分离, 0-5(-7) ,若有花瓣,则成覆瓦状排列,近轴花瓣通常居最 内侧(但部分孪叶豆属Hymenaea及其近缘类群居最外侧),等大, 或近轴花瓣最大且另 4 枚较小至不发育,或仅近轴花瓣最小至不发育; 雄蕊 2 至多数但通常 10,花丝部分合生或离生,偶具退化雄蕊;花药 背着或基着;花粉绝大多数为具大量纹饰的 3 孔沟单分体;雌蕊具心 皮1 ,胚珠1至多数,子房柄离生或与托杯壁贴生。荚果,多木质,开 裂,有时木质、不裂或成薄果爿的翅果状(红槭豆属Brandzeia,猴 花树属Barnebydendron,现已并入蜂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