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教学方式的影响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3042571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新型教学方式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构建新型教学方式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构建新型教学方式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构建新型教学方式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构建新型教学方式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构建新型教学方式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新型教学方式的影响(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构建新型教学方式的影响新一轮课改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可纵观其时效性,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高耗低效现象。许多学生因为不喜欢上语文课而不爱语文,而不是因为语文自身的因素而不喜欢语文。其实,语文课堂,不在于你教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你是否教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是否培养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语文教师怎能败坏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岂不是自毁墙基!时代呼唤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关注文本,关注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学会探究性地阅读

2、学习。 新课标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我们语文教师受自身求学经历的影响,觉得学教材就是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其次就是从读写结合入手,把对文本的解析同时扩展为模仿范文的写法来进行作文指导。这种教学法是对阅读教学法的曲解。笔者认为阅读是以准确获取文章有用信息为目的的思维活动,阅读不是为了追求标准答案,而是为了培养学生探求正确结论,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笔者倡导探究性阅读教学法。 笔者对课内课外文本采用不同的探究方式。对于课内教材的探究课,教师的主导性多一点,主要是教师设计开放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有方向地探讨,这种做法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

3、,注重探究方法的授予,为学生的课外自行探究提供思维参照;而对于课外阅读教材的探究课,学生的主体性则大大突出,教师只起点拨引导作用。 下面就教学实效性谈一点个人的浅见。 一、巧设问题导学生,不搞“一言堂” 就目标的达成意识而言,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教师根据自身对文本的解读,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接受能力等设计出难易适当、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问题设置注意难易度,由浅入深。同时,教师应时刻关注课堂的瞬息变化,适时调控,引领学生走上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道路。 在熟悉教材、明确教学目标之后,笔者通常运用以下方法设计问题,问题解决了,阅读教学的目的就基本上达到了。 (一)从主旨出发设计问题

4、引导学生对文本纲要性知识进行讨论分析,主干问题解决了,枝叶性问题往往随之而解,优化了课堂结构。 如教醉翁亭记时,可以如此设问:“作为一个被贬之人,何来之乐?”这个问题思考空间很大。在对这一问题合作、探究、交流、对话中,师生引出并解决了如人物形象品析、写景、涵咏品读等一系列很厚重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游人之乐;太守之乐;禽鸟之乐由浅入深地体会写作特色。 (二)站在知识迁移的角度设计问题 联系所学过的知识设计一些比较阅读型题目,促使学生回顾旧学,结合新学,融会贯通,完成知识迁移。 教爸爸的花谢了一文时,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创作动机,可联系冰心的荷叶中雨后荷叶的意象,启发学生思考家庭亲情伦理道德对于成

5、长的作用。在对两篇文章比较探究中,学生发现了问题:所有的爱中,唯有亲情最朴实最无私最博大。在与旧知比较中,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三)站在能力提升的角度设计问题 在解决教材的知识传授之余,笔者常以某一关键词或关键内容切入进行拓展延伸,引出其他相关联的有深度的问题的思考。这类提问,可增强学生发散性思维,促进他们多维度解读文本,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如教谈生命时,我以“生命像什么”为关键点,发散引申出其他值得探究的问题:为什么作者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要说生命像什么?该如何理解生命的比喻义,诸如流水、小树?借助问题,师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理解了谈生命的内涵,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有些

6、问题虽然答案就在课文里,但不去寻找是不知道的,因此也是离不开探究的。就初中生而言,能从书中找到现成答案的探究性学习在学习中是必须的,虽然是浅层次的探究,却也是深层次探究的基础。 总之,一节课围绕着主干问题对课文进行品读,能让学生读得有趣、想得自由、悟得充分,然后师生交流评价,使得语文课堂上人人有话说成为可能,也打破了语文课堂“教师独角戏”的尴尬局面。 二、注重教学实效,避免形式主义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初中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时,就不能单调地进

7、行读写听说的训练,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激活学生内在的兴奋点,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或教学手段。这本是值得提倡的,但有些教师却过分追求形式,忽视了教学的实效性。有一老师教变色龙时,开始就让学生讨论分角色朗读,这样讨论朗读反反复复折腾了一节课,也没见得有什么效果。像这样的文章,宜着重以指导学生揣摩领悟时代背景作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多次诵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现的意义。 又如多媒体的使用。新课改之初,凡是公开课均被要求用多媒体,没用多媒体“一票否决”,造成教师的误解。后来用课件

8、也成了一些教师的习惯,没课件就没法上课了。课件设计得很丰富,教师忙着操作电脑鼠标,学生一个劲地盯着屏幕,一节课下来黑板上没有一个字的板书。这样的课,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似乎兴趣盎然,学到了很多知识,其实整节课学生都好像在看电影,根本没有一点思考的时间,更不要提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了。 三、避免只读课本,重视课外阅读 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内文本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初中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对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

9、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正确区分精读与泛读,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如果仅仅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却没有考虑到阅读的物质前提,阅读也就成了空谈了。面对农村中学文化氛围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我们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找到自己想看的书,如果觅书过程艰难,很多学生的兴趣也会随之殆尽。为此,应集众人之力量,上则建议学校完善图书馆建设,下则设置一个班级图书角,让阅读教学成为有源之水,让学生的阅读愿望有地方实现。另外我们知道“开卷”未必都有益,因此,设置图书角时要帮助学生净化阅读内容、提高阅读品味。既要热情地保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又要教育学生拒绝“毒品”的诱惑,培

10、养健康的阅读情趣。 教师可根据教学延伸的需要去设计课外阅读目标,初中学生知识积累有限,认知思维能力不够,所以要求不宜过深过难,应切合学生实际。问题要多样化,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学生可自行组合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如名着水浒传导读,笔者以李逵为切入点,在分析了李逵形象特征后,给学生设计了李逵与鲁智深性格异同这一延伸课题。让学生用一周左右的时间,通过各种阅读渠道查看有关水浒传中重点写李逵与鲁智深的章节,并在课外与小组成员讨论,得出李逵的鲁莽单纯、疾恶如仇的性格与鲁智深行侠仗义、粗中有细的性格截然不同,并能简要引述相关情节。如果设计成从李逵这一形象看水浒传的人物刻画艺术,则让学生摸不着边际,甚至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一定要注意我们要做的是最可能实现的,而不是最有价值的。当然,也可由学生自己根据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阅读取向。关键是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阶段性检查。及时督促,及时鼓励,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实质性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实现角色的转变,才能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和理智的引导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