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1.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2983363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6.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1.doc(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 1、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根本学问,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把握文言词“若”、“说”、“辞”、“鄙”、“微”、“之”在本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1、积存文言词语。 2、读背课文。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简介左传。 参见P56解释,补充:左传是“十三经”之一,它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闻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它擅长描写战斗和记述人物的言行,记事条理清晰,表达准确,详略得当。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 “左氏

2、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卷一六九引 二、介绍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始终担当“圉正”(养马的长官),也许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三、学生自读课文。 阅读留意点:读准音,读顺句。 四、串讲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状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

3、、晋军函陵军,名词动用,驻军、驻扎。 概括内容: 第1段,写秦、晋围郑。缘由: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敌我双方力气比照悬殊,但晋是有机可乘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的胜利埋下了伏笔。 五、自 读并争论其次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够。已:同“矣”。 3、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 概括内容: 第2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预见性。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效劳的,人未出场已引

4、起了读者的剧烈关注。 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从谏如流,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但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 六、熟读背诵第1、2段。 其次课时 一、复习旧课。 1、译句: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我未能早先重用您,现在危险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二、串讲导读第三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假如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2、焉用亡郑

5、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3、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意的呢? 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陶后鲜有闻。菊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快乐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概括内容: 第3段,写烛之武说退秦师。 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缘由是到处为秦国着想(外表看来),理由充分:越国鄙远,不现实。邻之厚,己之薄,得不偿失。结交郑这个东道主,好处多。秦国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说秦的结果是:秦郑订立盟约;秦国驻兵守郑。

6、 三、串讲导读第四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设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气,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参见文下解释。微,假设没有。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 2、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表商议语气。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唯恐实在是不熟悉千里马吧。其,表推想语气。)其如土石何?(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其,表疑问语气。)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可要同意我啊!其,外表看是商议,实际上是威逼语气。)其何能胜?(那怎么能取胜呢?其,表反问语气。) 3、亦去之也离开了

7、郑国。去,离开。(这个词的古今义刚好相反。今义表示到地方。例如: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 概括内容: 第4段,写晋师撤离郑国。 晋文公是头脑糊涂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实质;“不武”,则是由于胜败难以预料。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缘由。 四、总结全文。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 伏笔与照顾得当。 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辞晋公正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访退敌胜利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 叙事详略得当。 五、课堂练习 1、练习二译句。 2、练习三辨词。 六、

8、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预习勾践灭吴。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理解并学习烛之武的论辩艺术。 3、学习的叙事艺术。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根底上理解词句,积存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清文章的脉络。 2、培育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烛之武的论辩技巧。 教学方法:讲授法争论法讨论性学习法 板书安排: 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围郑 烛之武临危受命许之 示之以弱 退晓之以害大智大勇(形象) 烛之武说服秦伯动之以利 挑之以隙 郑国转危为安 写作特点:伏笔与照顾波澜起伏详略得当 一、诵读课文,复习文言学问

9、。 1、泛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留意字音、停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订正读音、停顿) 4、教师学生结合课文解释进一步熟识课文。 二、学问点导入 昨天,同学们已经跟着我把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梳理了一遍,上节课我们已经明确学习古文的意义何在,那就是: 1、学语言:中国的古代典籍是我们古老文化的载体,要想将我们的文明传承下去,就要更好地读古书,学习古代汉语。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障碍,经常也是由于不懂其中一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因此,只有把握肯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才能比拟顺当地阅读文言文。 2、学才智:当战斗一触即发之际,一位老翁竟能以言辞退却敌兵,战斗的风云消弭于无形,干戈化为玉帛。

10、这除了过人的才智和士气之外是无法办到的。这样的才智应当是我们学习古文的精神精华。 3、学写作:大家看这篇课文,缺乏600字的短文,却将战事、人物刻画得如此生动,情节曲折、层次井然,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写作的地方。 那么,明确了这三个学习古文的目的之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春秋时代,去感受古人的风采!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第1段 (1)学生齐读第1段,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段段落大意。 明确:秦晋围郑 引导学生串析本段:同时画出秦晋地理形势图,介绍相关学问点:春秋时期,秦国(今陕西、甘肃),晋国(山西)是两个大国,成语有秦晋之好。楚国(今湖南、湖北)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大国,而郑国(今河南新郑)

11、则是一个中等国家,国力一般,但其占据的却是中国的中心地带,所以诸强国都虎视眈眈地盯着郑国,所以郑国只能依靠、依附于某个大国来保证自己的安全,但是哪个强国都不愿放过它,所以常常遭受机。那么“贰于楚也”的罪名便成为讨伐的理由。 第2段 1、男生齐读本段。 2女生用短语概括本段内容。(教师点拨,明确:烛之武临危受命) “佚之狐言于师必退。”刻画了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辞曰:“臣之壮也已。”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公曰:“”许之。郑伯的自责表达了明君风范,他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用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

12、表达了他擅长做思想工作;烛之武应允只身去见秦伯,也表达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3、学才智:郑伯勇于责己的态度消退了烛之武的怨气,应当学习郑伯的驭人之术。 第3段 (1)教师范读本段。(学生细细品尝烛之武的形象及其超群的游说技巧) (2)学生用短语概括本段内容。(教师明确:烛之武说退秦师) “秦晋围郑敢以烦执事”引导学生明白,示之以弱,减轻敌方的防范心理。 “越国以鄙远君之薄也。”引导学生看地图,加深理解,为什么说是“越国以鄙远”,秦郑之间有很多小国,还有周王室的间隔,所以是跨国来治理远方的边邑,其难可知。晓之以害,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获得秦伯的信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引导学生

13、看地图,由于秦国和东方齐国的交往要从郑国经过,所以郑国是“东道主”。动之以利,利益的诱惑,减弱、消减其攻打郑国的决心。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唯君图之。”以秦晋之间过往的冲突作为突破口,挑之以隙,挑拨秦晋间的冲突,瓦解其联盟。引导学生看地图加深理解,秦国与晋国接壤,在晋国的西边,晋“欲肆其西封”,必定损害秦国的利益。 (3)学生依据烛之武的语言,归纳其人物形象。(教师明确:大智大勇) (4)学才智:面对强敌,烛之武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胜利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论辩艺术与外教才能,以及他对局势全面而透彻的分析才智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第4段 (1)女生齐读本段。 (2)男生用短语概括本段段意。(教师明确:郑国转危为安) (3)学才智:晋文公的理智,群情激愤时的隐忍使得郑国转危为安。 四、学写作。 (1)引导学生思索本文在绽开故事情节上有何特点?(给学生充分的思索与争论时间) 教师明确:文章篇幅虽然短小,但故事情节完整,层次井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