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在小班一日生活中的运用.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2954422 上传时间:2023-08-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歌在小班一日生活中的运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儿歌在小班一日生活中的运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儿歌在小班一日生活中的运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儿歌在小班一日生活中的运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儿歌在小班一日生活中的运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歌在小班一日生活中的运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歌在小班一日生活中的运用.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键词:儿歌、影响、发展、改善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小班孩子模仿性强,是语言教育的关键时期,语音意识明显的发展起来,但小班孩子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他们更多的使用叠词、三字句、简短句,并且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用动作配合,从而表达出自己的所需。小班孩子刚进入幼儿园,对幼儿园是陌生的,由于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区,这就导致他们在幼儿园更多的使用方言,这种不规范的语言,给幼儿间的交往带来困难。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孩子们过着如同家的生活,但又有所不同,幼儿园的生活有着许多规则意识,但让幼儿领会规则意识时,一般教师会以指令性的语言提醒幼儿,这样不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会对你的命

2、令语言无动于衷,而且命令似的语言会让小班的孩子觉得枯燥乏味。在小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如果适当运用儿歌,那么,对孩子的吸引是无穷的。儿歌即儿童歌谣,是儿童文学最古老、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它以婴幼儿童为接受对象,富有童真童趣,形象生动,易教易懂易记,是专为婴幼儿而创作,最贴近婴幼儿现实生活。儿歌虽然短小,却是集德育、智育、美育于一体的万花筒,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通过儿歌,会潜移默化地把正确的行为规范传导给孩子,使孩子从小建立良好的生活作风,养成良好的礼貌行为。儿歌的语言优美、逼真、形象,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儿歌不仅让幼儿感受了语言的美妙,同时也可以安抚孩子的情绪,间接的改变孩子行为、情感、

3、认知上的需要,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儿歌的语言,从而将儿歌中的语言内化,迁移为自己的语言。二、目标1、通过儿歌,引导小班孩子在快乐、自然、积极主动的状态中生活、学习、游戏。2、探索、创编幼儿一日活动中有趣、有意的儿歌。3、通过收集、整理、创编适合小班年龄特点的儿歌,提高自己创编与灵活运用儿歌的能力。三、内容1、收集、整理、运用儿歌,改善儿歌教学的集体化,在一日活动中适时的创编、运用。2、利用儿歌,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激发幼儿口语表达的实际能力。3、在不同的情景下,利用儿歌引导孩子的各类活动,从而改变孩子情感、认知、行为上的需求。四、准备阶段 (2009、82009、9)1、儿歌大搜索:利用网上

4、查询、利用幼儿教育杂志寻找相关资料,搭建探索的支架,不光在实施前搜索,在实施中我也经常搜索,可可供参考的内容真的很少,我找到了以下的相关材料:浅谈儿歌在歌唱教学中的作用、音乐拥抱儿歌、在儿歌教学中启发引导幼儿主动活动、儿歌我情有独钟、利用儿歌智力学具培养儿歌的创编能力、儿歌的妙用、小班儿歌教学方略。2、学习儿歌创编的基本要素:这是一种艺术的学习方法,讲究儿歌创编的艺术性及科学性,但太讲究结构的儿歌却对小班孩子的吸引力不强,所以我创编适合小班孩子年龄特点,适合他们理解的语言,并可伴随生动有趣的肢体语言的儿歌。3、学习有关儿歌教学的方法:以往的儿歌教学方法我总以集体活动的方式进行,而且更多地在语言

5、活动中运用,而现在我尝试着在各类活动中穿插运用儿歌,以游戏化、随机化、生活化的方式让幼儿感受儿歌,在儿歌的提示下进行各类学习体验活动。4、购买有关书籍:构买的图书,我在未进行实践活动时觉得书不错,但在真正地实施过程中,发现这些儿歌并不是十分适合小班的孩子,所以我几乎没有参考书上的内容。五、实施阶段 (2009、102010、6)1、在一日活动中,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差异、随机利用儿歌。开始,在孩子的生活中适时地运用儿歌,利用记录纸做一些分析,然后在各类集体活动中运用儿歌,最后将儿歌与主题整合起来,并撰写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反馈。2、反馈、交流运用的情况,对即兴创编的儿歌加以调整。将自己运用儿歌

6、的情况讲给老师听,从老师的反馈信息中汲取经验,不断的创编儿歌,一段时间我看到孩子的种种表现会创编许多儿歌,那一阵,真的为自己的突发灵感而自豪,真的,只有有心人,才会用心去做。3、反复尝试、不断完善。相同的内容,我会用不同的方式去感受体会,挖掘更多地教育方式。事前没有考虑好的问题,事后赶紧反思,从自己的思考中发现新的想法。六、总结(2010、7)通过一年时间的教学反思,我觉得儿歌在小班年龄阶段特别的适宜,它不仅使幼儿改变了各种行为,而且使我在一日活动中运用儿歌的意识也逐渐增强:对幼儿的影响一、儿歌安抚了孩子的情绪开学初,孩子们长时间的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他们的心是焦虑的、是伤心的,为了使孩子们较快

7、地与我们亲近,我们给予孩子无尽的关爱:抱着、宠着。以聊家常似的有意无意的、唠叨着幼儿园像我家的儿歌,让孩子们感受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爱他们。午睡了,我们唱着自编的摇篮歌:小宝宝,快快来,快快来睡觉,一觉睡到大天亮,天亮了,起床了,起床了,穿衣裳,衣裳穿好了,宝宝回家了。连锁似的儿歌,不仅易于朗诵、便于幼儿理解,而且在无意中暗示了孩子回家的时间及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两周后,孩子们多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孩子们已经与我们形影不离了,自发的粘在我们身边,亲热的叫着老师妈妈,孩子的这分真情流露,给了我们莫大的安慰,我们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二、儿歌给予孩子生活规则孩子们在家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

8、现在要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他们是一次挑战。良好行为的形成,需要好的开端,刚入园的孩子尤其需要生活上的关注。我们就着重在生活活动中随机的使用儿歌,让孩子们较快地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用餐规则等。如:我们编了洗手歌:卷一卷、拉一拉,冲一冲,抹肥皂,搓一搓,手心搓搓,手背搓搓,再冲一冲,甩一甩,擦擦干,我的小手真干净。每次洗手前,我们都会以儿歌的形式让孩子用动作演示,然后让孩子亲自操作。几次反复后,孩子们只要看到我的动作,他们会很自然的边做动作边念儿歌。孩子们掌握了洗手的方法,这种儿歌的提醒方式,改变了老师强硬的要求,孩子们乐意做。有了好的开头,孩子们的洗手行为不需要老师的过度操心,因为习惯已成

9、自然。吃饭时,许多孩子都有一个坏习惯:一只手吃饭,调羹会不知不觉的掉在地上,离桌子太远。这样很容易将饭菜打翻,于是我随机的念儿歌提醒:小椅子,靠靠近,小饭碗,扶扶好,小调羹,拿拿牢,好宝宝,自己会吃饭。在儿歌的提醒下,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的行为调整自己的不良习惯。部分孩子有挑食的习惯,在每次餐点活动前,我们会根据吃的东西,以有趣的儿歌介绍食物,激发孩子的食欲。如:吃袜底酥时,看到它的形状与香味,我编了一首儿歌:长长圆圆,像小脚,香香的、脆脆的,有点咸,有点甜,袜底酥,我喜欢。孩子们听到袜底酥这个新名词,马上喜欢上了它,抢着要品尝它的味道,多余的都被他们一扫而光。第一次吃饺子时,我边盛边编着儿歌,我

10、以对答的方式与孩子们念着儿歌:小宝宝,吃饭啦!吃什么?吃饺子。什么馅?肉肉肉,菜菜菜。饺子饺子,吃饺子,吃了饺子笑哈哈。在愉快、轻松地环境中,孩子们快乐的吃着。三、儿歌促进孩子认知能力及各种技能孩子们在各个生活环节中形成了一定的常规。我尝试着将儿歌运用到主题活动中,将儿歌活动与主题活动有机的滲透。其实,就是将儿歌渗透到以某一主题为主的各类活动形式中。于是,我就将儿歌与“春天”的主题整合起来。并以主题案例的方式展现,每周进行一次案例的撰写。(一)儿歌提高了孩子仔细观察的能力。一次,我们与孩子们来到了操场的小池塘捕捉小蝌蚪,孩子们带着工具,异常的兴奋。当我们好不容易来到荷花池塘旁时,我们与孩子共同

11、寻找着,可池塘里连一只小蝌蚪也没有。这可怎么办?这意味着以下的活动没法进行。我们与孩子们离开了荷花池,在附近的小沟里寻找着。终于我们发现在有芦苇、有水草的低洼塘里有一团团黑黑的,蠕动着身体的小蝌蚪。孩子们忙着观察小蝌蚪。久久的不愿离开身旁的小提桶。我们就及时地组织了观察活动。让幼儿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因为时间没有算准,我们发现的小蝌蚪已经长出了后腿,有的甚至长出了前腿,只有尾巴没有褪去。我们就根据小蝌蚪现在的外形特征编了一首儿歌:“圆圆脑袋黑溜溜,小小尾巴扭压扭,后腿长,前腿短,游游跳跳真好玩,咦小蝌蚪不见了,变成了一群小青蛙。”儿歌中将小蝌蚪的特征显现出来,孩子们在观察中边仔细的寻找,边轻

12、诵着儿歌。其实,儿歌中的内容正是孩子观察中的缩影,儿歌不仅帮助孩子认识了小蝌蚪,而且在儿歌的提示下,提高了孩子仔细观察的能力,给予了孩子一种方向性的引导,易于孩子的接受、理解。(二)儿歌促进了孩子仿编的能力。在主题的各类活动中,我们尝试着让幼儿编儿歌,这种编儿歌的方式,多数都是以仿编的形式进行。比如在让幼儿感受春风时,我们有过这样一首儿歌:“春风来了,春风轻轻地吹,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来了蝴蝶,吹醒了青蛙,吹得小雨沙沙下,我们一起去种花。”这首儿歌有一特征,即句式“吹了。”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改编,而儿歌中的景、物都是春天特有的景象,使幼儿能进一步加深对春天的感受。在“寻找春天”的一

13、次活动中,我与孩子们一起将看到的春景串联起来,创编了以下的儿歌:春天来了轰隆隆、哗啦啦,吵醒了冬眠的青蛙,叫呱呱。绿了,绿了,春天来啦!同样是描述春景,孩子们还这样进行了描述:“春天到,柳树飘,桃花开,蜜蜂飞,蝴蝶飞,春天真美呀!”“春天来了,柳树变绿了,桃花盛开了,蜜蜂采蜜了,蝴蝶花开了,告诉你,这是春天。”“春风吹,吹红了桃花,吹绿了柳树,吹来了蜜蜂,吹来了蝴蝶,吹来了小朋友,春天美如画。”正是由于孩子们亲身的体验,给他们带来了创作的源头。虽然以上几首儿歌的内容相似,但以不同的语式进行描述,不仅让幼儿感受了语言文学的魅力,感受了不同的句式,而且在仿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幼儿语言表达的能

14、力。(三) 儿歌利于孩子的理解能力。一次,我们去绿地寻找、观察桃花。当看到桃花和柳树时,我想到了“桃红柳绿”的成语,为了丰富孩子的语言,我就问:“桃花是什么颜色?”“红色。”“奥,原来是桃红。”“柳树又是什么颜色?”“绿色。”“柳树是绿的,可以说柳绿。”“桃红和柳绿可以变成另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什么?”孩子们纷纷议论开:“红红的桃花,绿绿的柳树。”“粉红的花,高高的柳树”“矮矮的桃树”。我又问:“将桃红和柳绿合在一起怎么说呢?”陈怡如叫起来说:“老师,我知道的,叫桃红柳绿。”有好多孩子跟着说了起来,我灵机一动随口编了首儿歌:“小朋友,快快来,快来看,看春天,瞧,红红的桃花,瞧,绿绿的柳树,桃花和

15、柳树,变成好朋友,桃红柳绿成一家。”桃红柳绿是春天的一种景色,对于这样的成语孩子们不易理解,在观察的情景中,以对话的方式进行,并以儿歌的方式推动,孩子们很容易理解桃红柳绿。(四)儿歌培养了孩子的艺术感染力。在绘画“绕线团”的过程中,为了让他们了解绕线团的方法和规则,自编了这样的儿歌:绕、绕、绕,绕线团,由里向外绕,顺着一个方向绕,绕成一个大线团,妈妈见了笑哈哈。在儿歌的带动下,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其中的方法,感受了绕线团的魅力。优美的音乐旋律能给人美的享受。儿歌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节奏,如果儿歌再加上节奏后,就会使儿歌更具生命力。我们将儿歌和音乐旋律整合起来,选择旋律简单、幼儿熟悉的歌曲旋律,如大公

16、鸡我上幼儿园等歌曲,根据歌词的特点配上相应的儿歌,这样的活动,不仅增强了美的旋律,而且孩子们觉得新鲜、有趣、乐意学。(五)儿歌利于孩子对科学的探索力。在幼儿园课程中,计算课不像语言故事那样引人入胜,也不象歌曲、游戏那样令人兴趣浓厚。在排序活动中,我们编了排队的儿歌:来来来,排好队,红红的圆形排第一,黄黄的正方形排第二,蓝蓝的三角形排第三,三个朋友在一起,手拉手儿真开心。在阳光抱抱你的活动中,为了让孩子感受冬天阳光的温暖,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运用儿歌,不仅感受了太阳的暖和,同时让幼儿感受了自己身体的不同部位。(六)儿歌利于孩子形成自我保护的能力。爱玩爱动是孩子的天性,而孩子是渴望成功的,运动技能并非是一朝一夕培养成的,如何鼓励幼儿去尝试并坚持呢?在拍皮球活动前,我们将拍皮球的儿歌与拍球的技能融合起来,在儿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