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docx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2943490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教学目的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计划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是微雕艺术。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二、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2.范读课文/演示文稿:字、词请同学们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

2、笔标出疑难句。3.请同学们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并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演示文稿:结构三、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2.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3.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这样一个核心。4.怎样表现奇巧、灵怪?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

3、、物之多)、刀法精细;气韵生动。5.核舟大小如何?(一尺10寸,一寸10分)比较“二黍许”即二市分多点,约合0.9厘米光景;八分即八市分,约折合长度2.667厘米,奇即有零,八分有奇长度约合3厘米。具体6.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读课文第二段。窗八:刻有对联,可以开启。(精细灵巧)箬蓬。7.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作为船的一部分,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正是抓住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继续看以下各段所介绍的物:楫,炉、壶、手卷、念珠(历历可数)。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细若蚊

4、足)。8.如果只有一堆人和物的堆积罗列,即使再精细也只能叫技术而不是艺术。9.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10.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11.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两

5、“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人物刻画精细(相对于核舟来说,人该占多大比例?峨冠多髯、衣褶、念珠历历可数)神情意态毕肖。匠心布局、唯妙唯肖、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这就不光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更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获得以美的享受,这才叫艺术。观赏核舟,恍惚间已经与苏轼一起泛舟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

6、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我们不能不赞叹:正是: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四、对上述内容的说明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全文采用总分总的顺序。1.主体部分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从主到次,结构完整、层次分明。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说明舟尾情况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五、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

7、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六、具体地介绍了这么多的内容,船上的人物、情景说得清清楚楚,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却只用了四百多字文字上有什么特点?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七、课后作业: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2.做练习三。备用资料:魏学洢生于1566年,卒于1625年,其所得之核舟为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为王氏晚年所刻。当第一个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

8、年生,1633年卒)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的。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及之后。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板书设计:核舟记魏学洢核舟之小(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对比容量之大(物杂人多;刻画精细;匠心布局、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核舟记教案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二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和劳动人民的

9、卓越才智。三领会和掌握本文一些实词的意思,比较少数语句在词序上与现代汉语的异同。教学设想:一安排3教时二为了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讲完石壕吏以后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能参看注释。查阅工具书,试作书面翻释;上课时,抽查上、中、下三类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预习情况,确定难点。三描述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是教学重点,古今词义的异同、词序和少数几个句子是教学的难点。四布置预习,解答下列问题:(一)“思考和练习”第一题。(二)划分本文段落,概括段意。(三)本文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重点?(四)正音和正形(戌、戍;钩、钓;椎、推;楫、缉、揖)。五作背诵指导。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题:

10、检查预习笔记;指导学习课文第一、二节。教学步骤:一作者简介和解题。解题:核舟记,即用文字记叙用桃核雕刻成的一只小船。标题醒目,它概括了全文所写的内容,是一篇描写具体物象的文章。作者魏学(约公元15961625年),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省嘉兴县)人。小时候就刻苦学习,好写文章,著有茅檐集。本文通过对古代一件工艺美术品核舟的介绍和说明,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民间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巧和才能。王叔远,名毅,明代虞山(现在是江苏省省熟县)人。二检查预习。(一)正音和正形:正音:轩()、糁()、诎()、属()、罔()、黍()、袒()、髯()、为()、髻()、虞()、篆()、啸()、褶()、壬()、弥(

11、)。(二)教师巡回检查学生预习笔记,了解预习情况,确定难点;对预习情况加以简要讲评,表扬好的,帮助差的,并且再次强调预习的作用。三指导学习新课。(一)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二)提问: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明确:本文是从整体到部分,又从部分到整体,按照核舟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依次加以描述的。文章以概述起头,用归纳作结,中间主体部分的描述,按船仓、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加以描述。(三)提问:本文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明确:重点在第二段的第二层(第3节),这一层中,又以苏东坡为中心,因为这是核舟雕刻的主题所在,这说明,写文章一定要紧扣题目,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12、。(四)提问:本文篇幅较长,怎样才能较快地背诵出来?明确: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的效果更好。就本文来说,应当先抓整体,即首尾两段为总说,中间四段为分说。至于每一节,也有背诵的规律可循,掌握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背诵出来。这一点,放到讲每一节时再来提示。(五)指名学生翻释第1节(要求分三步完成:先朗读一句,然后逐字解译,最后将该句直译成现代汉语。下同)教师补充:明:明朝。“有”:后面可以加上数词“一”。奇巧:(手艺)奇妙精巧。曰:在这里是活用,释成“名叫”、“叫做”,不能释成“说”。以:介词,用。径寸:直径一寸。之:结构助词,的。为:,动词,做,在这里是“雕刻”的意思。罔:否定副词,没有;罔不:没

13、有不,无不。因:动词,顺着、按照。势(木头的);样子。象:动词,模仿。形:名词,(雕刻物体的)形状。具:动词,备、有。“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译成现代汉语是:没有不顺着木料原来的样子,模仿所雕物象的形状来雕刻,使雕刻出来的艺术品各有各的神情姿态,尝:时间副词,曾经。余;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单数,我。核舟一:一只核舟,数词放在名词之后,表数量。盖:句首发语词。表示肯定语气,译成“原来是”。云:句末语气助词,表示陈述语气,不必译出。这一节是总叙,先介绍王叔远是一位精于雕刻的手艺人,接着引出他送给作者的核舟,最后点明核舟的主题,注意这一节小层次的安排,有助于背诵。(六)指名学生翻译第2节,教师补充。开

14、头一句总写核舟的概貌。有:同“又”,读。奇:零数。黍:古代制尺以一个黍粒的纵长作一分的长度。这一句给人以整体感,并与上节“径寸之木”相照应。接着分四层描述核舟的各部分。第一层(第2节)先写船仓。者:代词,与形容词“轩敞”组成名词性词组。为:,是。之:代词,指仓。这里先写船仓中部的外观。然后随着观察视线的移动,依次分写船窗、船栏、对联。“旁开小窗共八扇”点明窗的位置和数目。以上都写舟外。“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开。用一“启”字又引导读者从舟外到舟内。观:集中目力看。“闭之石青糁之”。“闭”与上文的“启”相应。用一“闭”字又从舟内回到舟外,上面写窗,只概括点明它的位置和数目,这里写窗,却细致

15、地介绍了窗上的文字。提问:上面两个“之”,意思相同么?明确:不相同。前一个“之”代小窗,后一个“之”代窗上刻的字。提问:窗上的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明确: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摘录下来组成对联,刻在小窗上,不仅与上节“大苏泛赤壁”相应,非常切题,而且也可以启发读者联想到核舟外的赤壁景色。同时,作者真切地将它们描述出来,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归纳:第2节主要写船仓。作者是按观察顺序依次来写。以写船仓为主。其次序是先写仓,次写篛篷、小窗,再写栏杆,后写对联,其中又以写窗和对联为主。同学们按上述顺序加以理解记忆,有助于背诵(这点也可视具体情况,启发提问,让学生思考回答)。板书;概貌;首尾长分八有奇,高可二黍许。船仓:篛篷、小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