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2866147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一、概念:指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二、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类药度:症状轻微,不需要停药或特殊处理中度:有明显症状,对器官和功能有一定伤害,需治疗处理或停药。重度:症状严重,对器官和功能有显著伤害,甚至危及生命,需及时治疗抢救。三、不良反应发生率我国1996年2005年共发表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相关文献117篇,不良反应发生率12.6%。按我国500万活动结核病人均接受抗结核治疗,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可达63.1万人。因此,国内报道因抗结核药物毒副反应而改变最佳治疗方案者约20%。四、识别及处理不良反应目的1、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保护病

2、人安全,保证疗程完成。2、关系患者经济负担,良好成本效益等社会问题。五、正确认识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1、结核药物不良反应范围广泛,包括对肝、肾、胃、肠、血液、精神神经和过敏反应等各方面。2、各种抗结核药物均有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大部分为轻度反应,少部分可能发生严重反应,应引起重视。六、一线抗结核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1、异烟肼:毒性较低,常规剂量少见毒性反应,发生率2.4%。(1)对肝脏影响:约10%出现一过性转氨酶升高,1%发生明显肝损,多见老年及肝脏有慢性疾患者。(2)周围神经炎:双下肢感觉减退,蚁走感,肢体麻木,剌痛、灼热感、常见慢性乙酰化者。(3)中枢神经系统影响:有兴奋作用,燥动不安,欣快感

3、,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头痛、失眠、精神失常等。(4)其他:偶可出现神经炎、排尿困难,便秘,内分泌障碍,高血糖,粒细胞减少,高血糖等。2、利福平(1)肝损害,多发生在用药后650天,与药物使肝细胞中毒、过敏、肝内胆管胆汁、肝肠循环等有关。(2)胃肠道反应:厌食、恶心、呕吐、腹账、腹痛及腹泻。(3)流感样综合征:发冷寒战、发热乏力、头痛肌痛,可能是肝肾功能损害的信号。(4)皮肤综合征:皮肤发红,尤其头面部可伴皮疹、发热或结膜充血。(5)其他:血小板、粒细胞减少,致畸作用。3、链霉素(1)第八对脑神经(听神经)损害:如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痛耳鸣、听力下降。(2)过敏反应:皮诊、发热、关节痛、严

4、重者出现剥脱性皮炎、过敏性休克。(3)肾毒性:尿中红细胞、蛋白质及管型尿,甚至尿素氮及肌酐升高。(4)其他:口周麻木,局部肌肉抽搐(30%),少见的有溶血性再障性贫血,粒细胞减少,视神经炎等。4、乙胺厂醇:副反应较少。(1)视神经损害:发生率0.8%,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野缩小或缺损,多出现在用药26月内,之前可能有眼干燥、灼热、视物疲劳等。(2)禁或慎用:儿童、孕妇、肾功能损害、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炎等。(3)其他:胃肠剌激、头痛眩晕、关节痛、过敏、粒细胞减少等。5、吡嗪酰胺(1)肝损害:转氨酶升高或黄疸,发生率与用量明显相关,常规剂量较少出现肝损害。(2)关节痛:主要发生在大关节

5、,用药的头12月内多见,可能是吡嗪酰胺促进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引起的血尿酸升高,(3)其他:头痛、排尿困难、贫血、偶见过敏反应。七、准确判断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1、肯定(1)用药与异常表现合理时间关系。(2)有文献资料佐证。(3)停药或减量时,异常表现减轻或消失。(4)再次使用可疑药物时又出现同样异常表现。(5)异常表现不能用其他合并药物、结核病进展及其他因素解释。2、很可能(1)因药与异常表现有合理时间关系。(2)有文献资料佐证。(3)停药或减量时,异常表现减轻或消失。(4)异常表现不能用其他合并药物、结核病进展及其他因素解释。八、合理处理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方法1、密切观察暂不做特殊处理。2、

6、改变用药方法和途径3、对症或结抗治疗。4、停药观察5、住院治疗或抢救。主要根据病人不良反应程度,年龄、病情、合并症、综合分析确定:1、太过积极停药会影响化疗顺利进行。2、不适当的坚持治疗会带来更大伤害甚至危及生命。九、严重不良反应处理原则1、立即停用所有正在服用的药物。2、判定不良反应的程度。3、激素的应用。4、解毒对症。5、抗组胺药。6、补液促进排泄。十、结核药不良反应处理程序与方法(一)恶心、呕吐:是否药物引起?1、复查肝功能:排除药物性肝损害,胃肠反应?2、处理:调整用药时间:分次服用,睡前服用。3、对症:止吐药物、镇静药物、补充电解质。(二)腹泻:是否药物引起?食物因素?肠结核?1、大

7、便常规检查2、腹泻程度3、处理:轻者无需处理,重者止泻剂、补充电解质、调整用药。(三)抗结核治疗中发热。1、非结核感染:35%,其中HAP点98%,与免疫功能下降,病人之间交叉感染有关,致病菌以G-菌和真菌为主。2、结核性感染:27.9%。治疗前发热的患者经合理化疗后5060%2周内退热;2030%10周内退热;1020%发热可持续3月左右;一般为38度左右热度;对治疗后再发热患者,要排除感染、出现并发症、药物反应、病情恶化(类赫氏反应),继续治疗有效。3、合并肺外结核发热:如结核性脑膜炎、胸膜炎、腹腔结核、淋巴结结核等。4、结核药物反应18.6%。多表现为高热伴皮诊,发热与用药物有明显关系,

8、最多见RFP,其次为SM、PAS、PZA、INH、氟喹诺酮类。5、其他原因(1)支气管镜检后。(2)其他疾病:肺癌、结核组织疾病、COPD、WBC下降等。6、结核合并低蛋白血症(1)发热不易控制(2)结核发热与低蛋白血症具有相关性。(四)药物性肝损害及处理。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是药物毒性反应的靶器官,最易受药物损害。1、高危人群:高龄、酗酒、病毒性肝炎、慢性疾患、营养不良。2、监测:用药前评价,用药后监测。发生率1530%,80%发生于用药后17周内。易导致肝脏损害药物:RTBI1321ZPH。3、临床表现:一过性转氨酶升高,肝细胞坏死,脂蛋白代谢障碍、黄疸,出现黄疸者可发生急性肝萎缩,

9、病情凶险,病死率高。4、治疗:甘利欣150mg/qd(iv)还原型谷胱甘肽0.6/qd(iv),静脉补充维生素等。(五)肾功能损害处理肾功能损害50%以上,才能被目前检测手段发现,所以以预防为主,E70%经肾排出,故对肾功能不全者可选用H、R、Z等主要经胆汁排泄的药物。(六)药物性皮诊处理1、轻度者:可观察中继续抗结核治疗,辅以抗过敏处理;2、中度者:除皮诊外有明显水肿、出血点,立即停TB药,除用抗过敏药外加用激素。3、重度者:尤其有剥脱性皮炎者,立即停药住院治疗。(七)过敏性休克处理患者平卧、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心、肺复苏;肾上腺素及时肌肉注射(5分钟可重复注射),氢化可的松使用,抗过敏治疗,扑尔敏等。(八)血液系统副反应处理抗感染、补充铁、叶酸、B12等,必要时使用激素、输血。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