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2.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2862438 上传时间:2023-11-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2.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巨鹿县第五中学 马林霞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明确作者的观点。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 3、掌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4、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教学重点1、理解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明确作者的观点2、掌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教学方法 圈点标注法、讨论法。教学难点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1、一则故事(幻灯片展示)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

2、老师大为恼火。这是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2、作者简介(幻灯片展示作者照片及简介)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中 文 名 丁肇中 国 籍 美国 民 族 汉族 出 生 地 美国密歇根州出生 日期 1936年1月27日 毕业 院校 密歇根大学 ,科学硕士学位,哲学博士学位职 业 物理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讲座教授主要 成就 发现J粒子,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预习检测1、生字注音:肇

3、(zho) 埋没(m) 彷徨(png hung)2、理解词义:格 物:推究事物的道理。致 知:就是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清 谈:泛指一切不切实际的谈论。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激 变:指事情发生突然而激烈的变化或急剧变化。三、整体感知(一)理解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明确作者的观点。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标注,并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格物致知?明确:(1)大学里讲的含义: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2)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的袖手旁观。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明确: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作者

4、最后提出什么希望?明确: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二)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议论文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读课文,请说出本文的结构层次。(同桌交流)明确:第1段提出问题,第211段分析问题,第12段解决问题。四、研读课文(一)掌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自读文章第211段,用圈点标注法找到作者为论证观点举了哪些事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个事例。(小组交流)明确:王阳明“格”竹、种竹子的实验、作者本人的经历(幻灯片展示)1、王阳明“格”竹指名生读此例,其他同学圈点批注并思考:(1)王阳明是怎样“格”竹子的?明确:“搬”

5、、“坐”、“硬想”。(2)“格”竹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3)“格”竹子失败证明了什么?证明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也证明了探察事物应该实验,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地实践,2、种竹子的实验指名生读此例,其他同学圈点批注并思考:(1)怎样了解竹子的性质?明确:“栽种”、“研究”、“切下叶子”、“观察”。(2)这一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明确: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3)怎样进行实验?积极的探测。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3、作者本人的经历:指名

6、生读此例,其他学生思考:(1)作者明明明很“用功”,却又说自己“事先没有准备”,为什么?明确:作者虽然已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却没有做好做实验的准备。(2)作者举自己个人的经验说明了什么?明确:举个人的经验说明光“用力”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小结: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三个事例彼此联系,互相对比,共同论证了我们探察外界获得新知必须通过实地实验,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二)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读第12段,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明确: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

7、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2、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明确: 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的袖手旁观。五、总结升华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谈谈作者为什么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小组讨论)明确: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 2、今天是否需要格物致知精神?你觉得你具备不具备这种“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请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给大家谈一下。 教师可以以自己学开车的例子示范,只掌握

8、开车的理论知识,即使有教练的讲解,仍然不会开车,必须亲自驾驶,多加练习,才能掌握开车的技术。(学生短暂思考后,踊跃发言。教师适时点评,肯定学生的说法。) 师充满感情地总结:其实呀,“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真正有没有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只有有了这些精神,在生活中努力实践,在学习中大胆实验才可以学会新的技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六、布置作业1、观察和思考,提出一个问题;2、搜集相关资料,尝试解决该问题;3、用文字阐述该问题,500字左右。七、板书设计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证: 三个事例 实地实验结论:实验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