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驶向未来.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2810651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驶向未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驶向未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驶向未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驶向未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驶向未来.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课驶向未来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科技水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 能力目标:通过对未来科学的畅想,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观察事物,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通过欣赏,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2、 难点:鼓励学生对未来科学的畅想。 二、教学构思与计划 本课进行的是对未来科学的畅想,计划分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为欣赏、畅想及设计图稿阶段,第二课时为模型制作阶段。 本课尽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教师以引导、鼓励为主,为

2、学生提供大胆畅想的平台,使每个学生的创意都得以展现,成为全班的共享资源。 三、教学用具 (一)、教师:多媒体课件、手绘图片 (二)、学生:彩色铅笔、橡皮、绘图纸 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导课:问好。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请同学们观察画里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面 ?(纤夫拉纤),想一想当时的船只是以什么为动力的?(风力、人力),速度如何?(慢)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交通工具的话题。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所知道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学生发言 . 新课教学: (一)、分水、陆、空三条主线介绍各种交通工具的演变过程。 1.水:独木舟、筏(竹、木、皮)木板船帆船轮船 (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发现,人

3、骑在一根圆木上,就可以顺水漂流,利用手或树枝划水,就可以前进。如果把圆木掏空,人就可以舒服地坐在里面,也可以盛放一些物品,这就是最早的船 -独木舟) 2.陆:人力车畜力车汽车悬浮列车、海上列车 (告诉学生,世界上的第一辆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夏朝时发明的,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空:木鸟(春秋战国)带人风筝(西汉)热气球(18世纪)飞机(航天飞机、宇宙飞船) 讨论:现有交通工具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师:中国有着灿烂的古文化,各时代的交通工具在世界都处于领先水平,只是到了近代才发展缓慢,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重新创造辉煌。现在。让我们一起做未来交通工具的设计师。(二)、分组活动:对未来

4、交通工具进行畅想。 1、欣赏卡通短片及图片。 播放卡通短篇之前,提示学生观看的重点是什么,避免学生一味地去追寻故事情节。展现交通工具神奇功能的时候,还可以暂停播放,给学生进行讨论。 在学生欣赏图片的时候,老师可以提出设计要求,但不宜对范图中展示的交通工具的使用功能进行过多讲解,否则容易把学生的思维引进一个固定的模式里,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学生设计草图。 设计要求:适用、美观、节约能源、促进环保(简单介绍地球能源逐渐枯竭的趋势,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学生自评、互评。 鼓励学生大胆的走上讲台,通过投影仪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对自己的创意进行解说,由全体同学进行评价。 4

5、、老师小结. 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与鼓励和肯定; 对学生的设计图给与综合性评价; 对本课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性小结。 结束语:我们憧憬未来,我们也要创造未来,希望大家今后要热爱科学,努力学习,让我们今天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逐一实现。 五、板书设计: 驶向未来 1.交通工具的分类: 水:独木舟、筏 木板船帆船轮船 人力车 畜力车汽车悬浮列车、海上列车 木鸟 带人风筝热气球飞机 2、对未来交通工具进行畅想,设计草图。 活动形式:每四人为一小组,小组合作完成 设计要求:适用、美观、节约能源、促进环保 六、教学反思: 在课堂当中,我注重学生的参与,让他们能够充分打开自己的想象力,提出自己的观点,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提高了审美能力。同时我还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通过讨论 -欣赏-讨论,培养了学生的一种探求精神。注重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这是实验教材的基本要求,也是它的优势。我还注重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把德育融入课堂,体现出了实验教材的一种人文主义精神。以这样的方式上课以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回答问题,通过我的“启发”“引导”,学生能够对生活有更深入的思考,逐渐形成爱科学、爱学习的好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