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训练18无答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2729160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训练18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训练18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训练18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训练18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训练18无答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训练18无答案新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训 练 18 快乐晨读诗海漫步诗词在线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词语注释残阳:将要落山的太阳。 瑟瑟:碧绿色。 怜:爱。 真珠:即珍珠。 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穆宗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诗词赏析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

2、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经典美文美文在线读书百遍与三余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选自三国志董遇传)词语注释而: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苦:苦恼,痛苦。渴:急切,迫切。或:有人。简介三国志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

3、)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参考译文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也可以读书)。”轻松晚练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

4、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一九七九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做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一九七九年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

5、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

6、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

7、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座。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选自从梦想出发,原文略有改动)1“我”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时的情形如何?三次相见,他分别给了“我”什么印象? 2作者借助“套袖”想要表达什么?3第一段作者为什么用“妄想”“大言不惭”这两个词?4第二段画线句优美的原因是什么?5徐光耀老师为什么先让“我”读孙犁而非他的作品?谈谈你的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