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画龙必须学会点睛.docx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2684075 上传时间:2023-11-1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画龙必须学会点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画龙必须学会点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画龙必须学会点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画龙必须学会点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画龙必须学会点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画龙必须学会点睛.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画龙必须学会点睛文章的点睛之笔一般是在篇末或接近篇末处,如杨朔的荔枝蜜,先写自己因曾被蜜蜂“蜇了一下”,就不大喜爱蜜蜂了。接着笔锋一转,由荔枝树写到荔枝蜜,再由荔枝蜜写到酿蜜的蜜蜂,通过养蜂员老梁的介绍,为蜜蜂不辞辛苦,也不计较什么的精神所打动,于是,写道:我不禁一颤:多得意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这一段点睛之笔,用布满激情的语言借赞美蜜蜂,赞美了为建立美妙生活而无私奉献的精神,提醒了文章的主旨,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有一篇题为起点的作文,文章主体局部

2、写“我”克制种种心理障碍,帮下岗后又卖冰棍的妈妈守了一天摊的故事,文章末尾谈论道:我想对妈妈说:妈妈,你看,今日是我的起点。它不是摆摊子的起点,不是卖冰棍的起点,而是我懂事的起点,孝心的起点,士气的起点,懂得生活的起点。这也是一段点睛之笔,它既点了题,又提醒了“起点”的内涵。文章也因此而丰厚起来。点睛之笔是否肯定是在篇末呢?也不尽然。冰心老人的小橘灯,其中“这模糊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静、英勇、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好像觉得眼前有无限的光明”的点睛之笔就消失在篇中。而任弼时同志二三事、背影的点睛之笔就冠于篇首。由此可见,点睛之处并无定法,可因文而异,只要能成为“一篇之警策”

3、(陆机文赋)即可。但点睛之笔无论在何处,都必需与全文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在篇首则后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这里的“顾”、“注”即前后的照顾。这句话告知我们,点睛之笔是万军之统帅,全文都需围绕着它。如任弼时同志二三事,篇首的点睛之笔是任弼时同志的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用钱多。下文的带病工作、关怀群众、坚持原则、生活朴实等事迹的表达,无不与篇首的“睛”相顾。鲁迅的一件小事的点睛之笔是在篇中。文章前半部是把“我”和车夫放在鲜亮的比照之中:车夫见撞了人便立住脚,而“我”则怕误了路催他“走你的吧”;车夫细心询问老人的伤势,而“我”则觉得“自讨苦

4、吃”;车夫毫不踌躇地搀着老人向巡警分驻所走去,而“我”却感到惊诧。行文至此,“我”的渺小,车夫的崇高直注“点睛”之处,于是,写道: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霎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慢慢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接着,文章又写了“我”的凝滞、“我”的自责、“我”的苦痛、“我”的惭愧、“我”的自新,这些又都步步顾盼点睛之笔,使“睛”真正成了前后两个局部的聚光点,正应了“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杨朔散文香山红叶的点睛之笔又置于篇末。文章从开头就层层铺垫,不断示意老向导与红叶的相像点,文势直注而下,最终最终提醒出

5、主旨:我却摘到一片更珍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这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得意。不用说,我指的是那位老向导。这是由衷的感慨,这是人民的赞歌,正是这点睛之笔,使全文立刻生辉。点睛除了位置必需恰当外,还有必要讨论“睛”的语言表达方式。“睛”的语言应以简、精、深为总原则。简则简要明白;精则浓缩精练;深则深邃含蓄。详细地说,“睛”的语言表达可以有这样几种方式:其一,直抒感慨。这是点睛的主要表达方式,这种感慨大都含有哲理性,类似警句或格言。如鲁迅家乡的结尾:我想,盼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简直是诗

6、一样的警句。它既抨击了造成家乡贫困、萧条、落后的黑暗社会,又给人以极大的启发:要用自己的努力和斗争,去开拓一条通往幸福生活的路。这种直抒感慨,或令人兴奋、或叫人戒备、或引人深思,常有绕梁三日,余音不绝之效。其二,借文中人物之口以显示主旨。老作家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就是借文中小成渝的话“每个人都要朽(守)住康(岗)位”来赞美战斗在筑路第一线的工人们并提醒主题的。这要比站出来谈论一番要生动自然得多。其三,引用诗文来升华主题。这种方式,常有巧夺天工之妙,主旨在不知不觉间显出。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就引用陆游闻武均州已复西京诗中诗句“驿路梨花到处开”来表达“神州人人学雷锋”的主题的。旧诗新用,言简意赅,意味无穷。假如我们在写作时,都能在“点睛”上花些功夫,那么,我们的文章也肯定会像张僧繇点过睛的龙一样“飞动”起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