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十二首素材.docx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2681110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杂诗十二首素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杂诗十二首素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杂诗十二首素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杂诗十二首素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杂诗十二首素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杂诗十二首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杂诗十二首素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魏六朝诗讲录叶嘉莹第六章时代风气以外的两位诗人第三节陶渊明之一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讲陶渊明了,在讲这位诗人之前,我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西方人本主义的哲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这位哲学家在1970年去世,他的“自我实现”哲学在西方曾经很流行。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但每个人的追求在层次上有所不同。有的人眼光比较高远,也有的人眼光十分短浅。王国维曾举过一个例子,他说苍蝇有千百双眼睛,咫尺之内视力要比人敏锐得多,可是更远的距离就看不清楚了。因为它的视力就只在这一点点的地方。其实这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区别。西方哲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自我实现”之说,也曾把

2、人生的需求和对人生的理解,分别为几个不同的层次,他的说法颇有可供我们参考之处。马氏曾把人的需求分别为以下几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当然是生存的需求。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要做什么事情首先必须穿衣吃饭,维持你自己的生存。这是一个人生而有之的最基本的需求。当你有饭吃了,有衣穿了,你还需要什么?你还需要安全,需要保证不受外来的危害。当这两项需求都满足了之后呢?你还会产生一种归属的需求。就是说,在这个社会之中,你是归属于哪一个群体的,你要找到你自己的一个位置。近年来国外产生了所谓“寻根热”,那就是来源于人类这种归属的需求。此外呢?你还会产生自尊的需求、爱的需求一直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求。任何人

3、都不是生下来就有“自我实现”之需求的,从维持生存到自我实现,这里边有一个渐进和提升的过程,过程快慢因人而异。并且,对“自我实现”需求的强烈程度也因人而异,有的人这一需求十分强烈,强烈到盖过了其他一切需求;有的人则并不十分强烈,因为他已经被那些低层次的需求拖累住了,“自我实现”对他来说始终只是一个隐约的、朦胧的感觉而已。马斯洛在谈到“自我实现”时还特别提到一种现象,叫做“约拿情结”(Jnah complex)。约拿是圣经上的一个人名。圣经的引日约中有一篇就叫做约拿记。 “complex”的意思是“情结”,这是一个心理学的名词。什么叫做“约拿情结”呢?“约拿情结”的意思是,你已经看到了那个最高的境

4、界,可是你没有勇气,不敢去追求。你作茧自缚,被那些低层次的需求限制住了,所以你就无法达到那个“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其实,关于“自我实现”这种境界,中国古代的儒家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说,“仁者不忧”;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宋代理学家甚至说,“我虽不识一个字,也要堂堂做个人”。这些,实现上都相当于西方所说的那种“自我实现”的境界。为什么我要讲这么多题外的话?因为我以为,在中国诗歌史上,只有陶渊明是真正达到了“自我实现”境界的一个诗人。陶渊明的诗从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很朴实,实际上却很复杂很难讲。我刚才说过,一个人从低层次的需求发展到高层次的需求,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陶渊明的诗,就正好反映了他达到

5、“自我实现”之境界所经历过的那一个复杂的、艰难的、曲折的过程。北宋诗人苏东坡曾经说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质,是质朴;绮,是华美。癯,本来是瘦,引申为单薄、简单;腴,本来是肥胖,引申为丰富。这句话的意思是:陶诗外表上很质朴,实际上很华美;外表上很简单,实际上很丰富。元代有一位诗人元遗山写过很多首论诗绝句,其中有一首写到陶渊明,称赞他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遗山认为,一个人写诗时是否真诚是很重要的事情,而陶渊明就是最自然、最真诚的。太康诗人中有个潘岳写过一篇闲居赋,给人一种很清高澹泊的印象。可是他本人却热衷于追逐功名利禄,为逢迎权贵贾谧,竟到了望尘而拜的地

6、步。这个人虽然在诗坛享有一定的名气,但他的诗始终达不到更高境界。因为易经上说“修辞立其诚”,潘岳所写的既不是自己的真心话,怎么能写出好作品来呢?在潘岳之后还有个郭璞。郭璞并不见得是一个很完美的人,然而“悲来恻丹心,零泪缘缨流”(游仙诗),写出了他内心真正的矛盾和痛苦,所以对读者就产生一种感动的力量。还有一个更典型的作者是南北朝的庾信。庾信羁留异国,不得不替异族做事,而且他对自己国家的灭亡是应该负一部分责任的。因为他曾得到朝廷信任,为国家带兵打仗,可是当侯景大军来到面前时,他就望而生畏,弃军而逃。这个人,在品行上是有缺欠的,然而他的诗却写得很好。为什么呢?因为他终生都在为自己的过错而痛苦。他能够

7、面对自己的过错,不逃避,不掩饰,更不像潘岳那样自鸣清高。所以,一个诗人,如果你自己的感情里边先有了一段空虚,那么无论你的技巧多么高明,文字的外表多么华美,遇到真正有识见的人,他把你的诗一读,就能够知道你是实的还是虚的,是真的还是假的。陶渊明的诗就从来没有过一点儿虚假的感情。苏东坡称赞他“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这种作风,就叫做“任真”。就是说,不管做什么事情,全都任凭自己的真心去表现。陶渊明为什么去做彭泽县的县令?他自己曾坦率地对人说:“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弦歌”出于论语阳货的“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在这里指的是做县官。他说自己想找一个小

8、小的县做个县官,为的是存点儿钱置些房地产来度日谋生。他还说打算在公田里种些秫米将来酿些酒喝。你看,这就是他的“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然而他这彭泽县令只做了八十几天,还没等到公田收获就辞官不做了。这又是为了什么?要知道,做官并不容易,如果你不肯贪赃枉法,不会苟且逢迎,那么你在官场里混实在就是受罪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序中说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他说,勉强改变自己的本性去适应官场生活实在比挨冻受饿还要痛苦,两相比较起来,我宁可去挨冻受饿。你看,他在辞官退隐的时候也没有标榜自己如何清高,只说这是为了适应自己的本性,这就是他的“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正由于他如此真诚

9、坦率,所以才得到古今不少人的赞美。事实上,陶诗之所以能够形成“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风格,也与他这种任真自得的本性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一般人作诗,都难免有一个“为人”之心。所谓“为人”,还不是说要讲仁义道德或治国安邦,而是说考虑到别人对诗之好坏的评价。如果心中不能够排除这样的念头,那就是庄子所说的“有待”。很多大诗人作诗也难免如此,例如杜甫就曾说过“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样的话。有了这种念头,总想与人争胜,总想让自己的诗在千百年之后仍然受到人们的赞美,在写诗的时候就不免逞才使气,雕琢矫饰,有时就失去了自然真率之美。有的诗人故意把诗写得很难,让大家都不懂,像李贺、韩愈即是;也有的诗人故意把诗写得很容易

10、,让不识字的老太婆都能听懂,像白居易即是。但不管写得难还是容易,那都是一种“为人”之心。而陶渊明与他们都不同,宋代诗人陈后山称赞他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耳。”(后山诗话)陶渊明并不是为了作诗而作诗,并不想和别人争个高低,也不想借作诗而留名千古,他只是内心有这么一种感受,就写出来了。既不怕写得太深让人家不懂,也不怕写得太浅让人家笑话。“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我就是我,绝不为寻求别人的理解而改变自己的面目。所以,还不只是苏东坡、陈后山、元遗山他们赞美陶渊明,南宋有一位英雄豪杰的词人辛弃疾也最佩服陶渊明。他曾评价陶诗说:“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鹧鸪天)。陶诗留传下来的只有一百二

11、十多篇,其中有很易懂的,也有很难理解的;有条理分明的,也有思路跳跃的;有内容比较单纯的,也有内容相当复杂的。尽管有这种种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所有的诗都是诗人情思意念的真实活动,没有任何虚伪和雕饰造作。于是有人就说了:“我知道了,只要说真话就是好诗。”这话对,但又不全对。因为“真”也有很多种不同的类型,比如我手中拿着的黑板擦,它沾了这么多粉笔灰,这是一种“真”;而如果有一块水晶石放在这里,净洁得里外透明,这也是一种“真”。既然都是“真”,那就有个比较了。写诗也是如此,你做到“修辞立其诚”已经很不错了,但如果你还要向上追求的话,那就看你的“真”在哪一个层次了。陶渊明的“真”,不是那种简单

12、的、肤浅的“真”,而是一种复杂的、丰富多彩的“真”。有一种西方现代文学批评叫做criticism oconsciousness(意识批评)。他们认为,凡是伟大的作者都有一个patternoconsciousness(意识型态),而小的诗人是没有的。小诗人只能够看山说山、看水说水,今天看到花开就说花开,明天看到花落就说花落。从佛法来说,这叫做“心随物转”,因为他的内心之中缺乏自我。真正伟大的诗人则不然,他是用他的生命去写他的诗篇,用他的生活去实践他的诗篇,所以他有一个panern。fc。nsci。usness,一个类型在那里。古人说:“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陶渊明的诗,还不要说拿六经做注脚,

13、他自己所有的诗就都可以互为注脚。因为这些诗所表现的是他整个生命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是真正博大而且丰富多彩的。那么怎样来体会他的这种博大和丰富多彩呢?我有一个化繁为简的办法,那就是我们主要只讲他的两首诗,而在讲这两首诗的时候,我们用他另外的那些诗来做这两首诗的注脚。以此来说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特点,并由此看到陶渊明是怎样用他的生命去写他的诗篇、用他的生活去实践他的诗篇的。现在,我们就来看陶渊明饮酒诗中的一首: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来去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太康时的诗人是用思力的安排来写感受

14、和感情的,现在陶渊明则和他们相反,他是“以感写思”,即通过感觉和感情来写人生哲理,表现出他的一种思致。另外我还说过,从正始的嵇、阮开始,诗人们就喜欢清谈和玄言;到永嘉时代就有了玄言诗,玄言诗谈的都是黄老的道家学说,写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诗品序)。不过,说到玄言诗,你也不可没有一个宏观的立场,不可不注意到诗在历史演进中的大背景、大结构。写哲理的玄言诗确实很乏味,可是天下任何一件事情的出现都不会没有它的原因,正是经过玄言诗的历史演进阶段,才能够产生陶渊明这种“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诗。同样,我们都说齐梁诗不好,然而如果没有齐梁诗的阶段,也就不会有唐诗的繁荣,这里边实在都有着一个因果的关系

15、。中国古代的诗,像诗经的“关关雎鸠”、“桃之夭夭”,比较起来都是以感觉和感情取胜的,不甚重视思想和哲理。正是由于有了玄言诗的这个演进阶段,思想和哲理才开始在诗歌里成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当然,那些玄言诗由于都是纯粹的说理,所以就“淡乎寡味”,作为诗来说,它们是失败的。陶渊明的诗就不同了,陶诗有很深刻的思想性,又是“以感写思”,里边既有哲理,也有诗情。他不是空谈哲理,不像有些诗人那样,从易经上抄一句,从庄子上抄一句,东抄一句西抄一句就凑成了哲理诗。陶渊明的诗有他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有一份“感”在里边。同时,他不但能感之,而且也能写之,能够把他自己那一份复杂的、对生活的体验表达得很巧妙。在栖栖失群鸟这首

16、诗里,陶渊明就是用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他所感受到的这些东西。“栖栖”两个字出于论语宪问的“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意思是,孔丘这个人为什么如此惶惶不定呢?“栖栖”,形容一种来往追寻、不能安定下来的样子。我们如果想要了解“栖栖失群鸟”这个形象,首先必须了解陶渊明为什么要写这一组饮酒诗。在写这一组诗的时候,陶渊明已经归田躬耕,可是忽然有一天人家送酒来给他喝,并且劝他再次出去做官这是他在饮酒诗的“清晨闻叩门”一首中所提到的。正是由于这件事情引起了他的许多反思,所以才写了这一组二十首饮酒诗。在这组诗的最后一首诗中他还曾直接提到孔子:“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鲁中叟”,指的就是孔子。“汲汲”,是匆忙营求的样子,事实上也正是前边那个“栖栖”。孔子总是那样来往奔波,总是那样惶惶不定,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