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群与外部空间(讲议).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2588653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2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群与外部空间(讲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建筑群与外部空间(讲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建筑群与外部空间(讲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建筑群与外部空间(讲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建筑群与外部空间(讲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群与外部空间(讲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群与外部空间(讲议).doc(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城市设计类教材讲义) 建筑群与外部空间沈玉麟天津大学建筑学系1 9 9 5年4月目 录第一讲 城市空间设计的三大基础理论一、 图底理论0l 二、 联系理论0l 三、 场所理论02 第二讲 建筑学中的环境行为研究 一、 人类心理现象04二、 人的活动模式04三、 空间的使用方式05 四、 使用者的需要05五、 行为场地安排05第三讲 建筑语言与建筑符号 一、 建筑语言06 二、 建筑符号07第四讲 城镇建筑环境形体中的实体建筑物第一节 城镇建筑环境的概念与特征09 (一) 环境的层次09(二) 城镇建筑环境09第二节 城镇建筑环境形体中的实体建筑物10 一、 城市建筑群规划设计原则10(一)

2、 整体设计原则10(二) 顺序联系原则11(三) 把握建筑中“度“的概念12 二、 新老建筑的关系12(一) 空间整体感和时间连续感12(二) 历史上新老建筑构成整体时空环境的种种规划手法13 三、 历史性建筑的保护14(一) 历史性建筑的积极保护14(二) 保护范围14(三) 保护方法141(四) 历史文化圈15第五讲 城镇建筑环境形体中的空间和基地表面第一节 城镇建筑环境形体中的空间 15一、 城镇空间的限定和尺度15 二、 城镇空间形体16 三、 城镇空间体验17第二节 城镇建筑环境形体中的基地表面 18 一、 地形18二、 纹理19第三节 城镇建筑环境形体的拓朴性及几何性 20第六讲

3、城市外部空间第一节 城市外部空间的造型21 一、 城市外部空间的构成21 二、 城市外部空间的构图24 三、 城市外部空间的构景28 第二节 城市形象的创造31 一、 城市形象的含义31 二、 客体形象的塑造32 三、 主体形象的描述32 第七讲 我国传统城镇空间环境一、 社会历史文化对我国传统城镇空间环境的约定俗成33 二、 建筑的软传统与软继承34 三、 我国传统城镇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创作思想34 四、 我国传统城镇街道、广场与城市轮廓线的空间特征36 3第一讲 城市空间设计的三大基础理论城市空间设计的三大基础理论是图底理论、联系理论和场所理论 一、图底理论(Figure-ground t

4、heory)或称图形,背景分析;时空分析(mass-void approach) 图底理论研究作为建筑实体的“图8和作为开敞空间的“底”的相互关系。 1748年诺里(Nolli)画的罗马市区地图,其建筑覆盖率比外部空间密度大,创造出一种积极空间(Positive- space)。罗马的开敞空间是从建筑实体切出的,目标建筑物依据其前面较大的公共空阔,从被连续不断的建筑体量紧紧封闭的主导场中区别出来。将“公”从围绕它们的“城市袋”中展示出来。它是一个实体的空间场,说明外部空间的构形。在外部空间,城市袋又是一个支撑结构,它显示空间景观,使建筑与四邻空间合为一体。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闻论中认为“外部空间

5、设计就是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就是还原,或是使空间更充实,更富于人情味的技术”。即N空间P化“(N空间即negative space消极空间,P空间即positive space积极空间)。在空间外部划分又有动静之分、内外之分、隔系之分,静噪之分。联系到人的种种活动方式,它提供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人领域之间的序列。 “逆空间”的处理正是针对外部空同特定角度的空间设计。我们不妨在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设想它们都是覆上了屋顶的空间,这样去处理它的平面布局就可能不断分裂出更多的“小空间”来。 图底理论的关键在于城市实体与空间的控制和组成,当城市实体和空间的对话是完整和可感的时侯,空间网络成功地发挥作

6、用。 总之,图底理论研究地面建筑实体和开放虚体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处理好图底关系,其积极作用是:(1)化空间的“无”为“有”。例如(a)可利用楼房下层腾空作为广场。(b)外部空间广场置于建筑物底层以上的二层或三层。(c)设置中庭。(d)增加建筑与街道间的中间地带的空间。(2)图、底互逆,外部空间处于“图”的位置,或“图”与“底”模棱两可状态。(3)化消极空间为积极空间。不使外部空间成为剩余空间,而成为物化的空闯(space as object),使开敞空间得弱到完形(configuration)。(4)化大空间为小空间。二、联系理论(Linkage theory)或称关联耦合理论(connec

7、ting-coupling theory) 联系理论致力于分析联系各个元素的”线路”,这一理论强调的是交通图解。它研究各部分线的组织,以及由这些线把建筑和空间联系起来的空间基线设计。空间基线可以是场地线、运动的导向线、组织轴线或建筑边缘。 桢文彦将城市空间定义为三种不同形式: 1构图式:由单个建筑物以抽象形式组成二度平面。 2巨构式:多功能结合、效率高,巨构式的紧凑结构包围内部被覆盖的空间。 3组群式:空间元素沿着一条“主轴”增长积累的结果。 丹下健三在MIT设计的新社区,以及为Expo. 70作的规划都是研究与交通系统相联的未来派形式。多层步行网络联系着实验性建筑物某些区域规划组织成动地解决

8、了高层建筑之闻的水平联系问题。 美国培根指导的费城更新,就是联系在大尺度环境中的著名尝试。 G卡伦在城市景观艺术一书中根据联系理论提出“视觉连续”的概念他提出:“对于视觉连续( serial vision),从视觉角度出发,可将城镇划分为两部分:已经显示的景观和正在浮现的景观,这是一连串事物的随机组合,然而,假使我们把这种联系作为一种相互关系的艺术,那么我们就会找到某种方法,它可以把城镇按人们的设想编排成一出连贯完整的戏剧这种编排的过程就是将无序的因素组织成能够引发情感的层次清晰的环境 为组成联系各个元素的“线路”,可组成表现城市特征性线型空间的“城市轴”,或称“空间轴”它可以是城市道路交通轴

9、、景观轴、绿化轴、河流轴以及步行为主的文化业轴,还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的中轴城市轴又可分为工业轴、居住轴、商业轴、缘合轴(是由公建、商业、文化、居住等组成的具有综合性的服务带形中心)坡市轴在体现一个城市的个性上具有较好的效果 三场所理论( Place theory) 6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以场所的概念替代传统的空间概念,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飞跃 场所指由特定的人或事所占有的环境特定部分。场所具有的重要特征是:(l)场所的占有性,即人对场所的占有 (2)场所的非空间性:场所研究的是人的活动与事件的环境的关系,不涉及固定的空间几何形态,具有非空间性 (3)场所的随机性:不同的人或事物对场所的占有,

10、从而使同一地点的场所在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意义。 场所涵指一种具体空间,与人们的活动或认识有联系它包含空间、时间、活动、交往、社会与文化意义等多种内容,因此包含了特定的意义,能引发人们的联想它不同于抽象的数学或几何空间,而具备确定的品格气氛,染有某种感情色彩。 场所理论中使用者的社会文化价值、视觉感受以及每个人对贴身公共环境的控制感,是同图底理论与联系原则同样重要的 理解物质空间的文化与人的本质,是场所理论的本质空间只有赋予文化和区域内容所生成的文脉意义之后,它才变成场所 1文脉空间 创造场所的目标就是使物质与文化的脉络与现代使用者的需要与愿望之间达到最适宜的配合。 我们的城市必须有历史的延续性和物质上的灵活性 法国文脉派通过探索联系各区的纪念性要素而取得富有含义的城市连续性他们主张分区观察城市,认为,城市是记忆的剧院,怀旧思想和积累是完善设计的源泉,他们视城市意象为片断和渐进的 文脉空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多价的综合体 2场所的内涵精神与外显形态 场所的内涵特征可以称为场所精神,使人能够确定方位,即“定向”(orientation),以确定自身的存在、自身的位置,并“认同”(identification)于环境即人赋予环境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