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强勇话义从.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2576097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下强勇话义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天下强勇话义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天下强勇话义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天下强勇话义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天下强勇话义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下强勇话义从.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下强勇话义从前两天看了一篇介绍三国精兵的帖子,将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和麹义的先登死士作为一对。三国志注引英雄记“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陈于后”。查“登”可通“蹲”,“呆”。以英语解之为squat on the heels,即蹲坐在脚后跟上,是一种半跪的姿势。所以结合英雄记,所谓先登者,应该是袁绍让麹义带八百兵以半跪的姿势排在自己阵势的前方。孙膑兵法中说“长兵在前,短兵在,为之流弩,以助其急者。毋动,以待敌能”,是一种以弱对强、以寡击众的阵势。可见,以“先登”称呼麹义率领的这只部队,是欠妥的。 历史大论坛也有朋友认为“先登”就是“首先登上城垒”之意,指攻坚的特种兵

2、。比如袁绍给公孙瓒写信说:“前以西山陆梁,出兵平讨,会麹义馀残,畏诛逃命,故遂住大军,分兵扑荡,此兵孤之前行,乃界桥搴旗拔垒,先登制敌者也。”后来魏吴合肥之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典韦既壮武,其所将皆选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陈。”等等” 我认为,这种说法要说攻城陷陈,“首先登上城垒”是不错的。但“先登陷陈”和“为阵先登”时就不太合适了。尤其如本文的例子,公孙瓒主攻,袁绍主守,这怎么翻译呢?突击队?还是敢死队?总之不管做何解释,“先登”应该是每次临战(似乎是种惯例)而临时选拔或组成的特别小组,而不是陷阵营这样固定的编制。所以与白马义从等有固定编制的队伍相提并论,或者看

3、成是特种部队还是不妥。再来看白马义从,英雄记记载:瓚每与虏战,常乘白马,追不虚发,数获戎捷,虏相告云“当避白马”。因虏所忌,简其白马数千匹,选骑射之士,号为白马义从;一曰胡夷健者常乘白马,瓚有健骑数千,多乘白马,故以号焉” 后汉书也记载“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 考察“白马义从”这个称号,起源不管是不是“善射之士数十人”的自称,到 “选骑射之士”后,无疑已成为一只有编制的正规部队的番号了。英雄记和后汉书都只侧重解释了这个称号的修饰部分即“白马”。无论是瓚常乘白马,还是胡夷健者常乘白马,白马都被用来象征强者,而起到警示和威吓的作用。所以“故以号焉”就是指以“

4、白马”为号。那么什么又是“义从”呢? 蔡东藩的后汉演义第三十回中解释到:“义从,谓奋愿从行之士。”这或许是“义从”的本意 按词语解释义从 y cn(1). 汉 魏 时称 胡 羌 等少数民族归附朝廷为“义从”。取归义从命之意。后汉书西羌传湟中月氏胡:“ 湟中 月氏胡 又数百户在 张掖 ,号曰 义从胡 。”后汉书段熲传:“ 熲 将兵及 湟中 义从 羌 万二千骑出 湟谷 。”(2).称由 胡 羌 丁壮组成的军队。后汉书邓训传:“ 湟中 诸 胡 皆言: 汉 家常欲鬭我曹,今 邓使君 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训 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资治通鉴汉献帝

5、建安十一年:“ 梁习 皆礼召其豪右,稍稍荐举,使诣幕府。豪右已尽,次发诸丁强以为义从。”(3).自愿从军者。后汉书公孙瓒传:“ 瓚 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资治通鉴汉章帝建初五年:“帝以 干 为假司马,将弛刑及义从千人就 超 。” 胡三省 注:“义从,自奋愿从行者。”(4).依附。宋书袁豹传:“居位无义从之徒,在野靡并兼之党。”,但怎么解释“白马义从”的“义从”呢?说明“白马义从”是与公孙瓒的其他军队相区别,由志愿者或者私兵组成?还是取名为“志愿军”,如同“羽林”一样,是东汉军制中的部队或士兵的一种呢? 考察史书对“义从”的记载,先有“义从胡”,是指已经降于汉

6、朝居住在湟中及令居和张掖一带的月氏胡。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湟中月氏胡,依诸羌居止,遂与共婚姻。及骠骑将军霍去病破匈奴,取西河地,开湟中,于是月氏来降,与汉人错居。虽依附县官,其大种有七,胜兵合九千余人,分在湟中及令居。又数百户在张掖,号曰义从胡。” 后来“义从”很可能成为所有归附汉民族的少数民族的称呼,后汉书记载有义从羌、胡,湟中义从,缘边义从等,如: “度辽将军邓鸿及缘边义从羌胡八千骑,与左贤王安国万骑出*()*(稒)*阳塞,皆会涿邪山。”后汉书窦融列传 “时先零羌豪僭号北地,诏参将降羌及湟中义从胡七千人,与行征西将军司马钧期会北地击之。”后汉书李陈庞陈桥列传 “延熹二年,迁护羌校尉。颎将兵及

7、湟中义从羌万二千骑出湟谷,击破之。”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 “四年冬,上郡沉氐、陇西牢姐、乌吾诸种羌共寇并凉二州,颎将湟中义从讨之。”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 “四年,马贤将湟中义从兵及羌胡万余骑掩击那离等,斩之,获首虏千二百余级,得马骡羊十万余头。”后汉书西羌传 其中湟中义从更是被称为“天下强勇”,后汉书郑孔荀列传记载:“且天下强勇,百姓所畏者,有并、凉之人,及匈奴、屠各、湟中义从、西羌八种,而明公拥之,以为爪牙,譬驱虎兕以赴犬羊。” 然而“义从”除了泛指依附汉朝政府,要承担作战义务的少数民族外,是否作为一种特定的编制而存在呢? 晋书 载记第十四 苻坚下(王猛 苻融 苻朗)这样说到:“坚下书悉发诸州公

8、私马,人十丁遣一兵。门在灼然者,为崇文义从。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武艺骁勇,富室材雄者,皆拜羽林郎。” 我们知道“羽林郎”在汉代是一种特定的部队编制,东汉选拔六郡良家子弟为羽林郎,董卓就是其中之一。苻坚的羽林郎条件与东汉时一致,明显是仿效东汉的制度,那么这里的“崇文义从”是否也是对两汉制度仿效呢?当然崇文义从的条件是“门在灼然者”,似乎要高于“羽林郎”,而并不是我们期待地以民族属性作为入伍条件。当然考虑到苻坚自己的身份及其所处的时代,或许民族属性已被淡化。 不管怎么说,我们可以大胆推测“义从”除了作为对归附少数民族的称呼外,也极有可能与“羽林”一样,是一种特定的军队编制。 回过头我们再来看湟中义从

9、的起源:邓禹的儿子邓训任护羌校尉时。得到湟中诸胡的认可和支持,“训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这里的“义从”已经是从“义从胡”中选拔而组建的一只部队了。“少年勇者”也让人联想到西汉的“羽林”。 另外,三国志 魏书十五 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也记载:“并土新附,(梁)习以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习到官,诱谕招纳,皆礼召其豪右,稍稍荐举,使诣幕府;豪右已尽,乃次发诸丁强以为义从;又因大军出征,分请以为勇力。”可见并州“义从”是从当地征“诸丁强”而成。 而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 “凉州刺史郭闳贪共其功,稽固颎军,使不得进。义从役久,恋乡旧,皆悉反叛。”可见“义从”本应有一定的役期。 这些记载都似乎

10、显示“义从”应该是一种兵役制度,征召对象是缘边地区的人民,很有可能是少数民族。 后汉书班梁列传“平陵人徐干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五年,遂以干为假司马,将刑及义从千人就超。”“义从”是与“驰刑之人”一起组成军队的。而对“驰刑之人”的使用,明帝纪:永平八年(年)十月,“诏三公募郡国中都官死罪系囚,减罪一等,勿笞,诣度辽将军营,屯朔方、五原之边县,妻子自随,便占籍边县;父母同产欲相代者,恣听之。”弛刑的范围,光武帝还限“非犯殊死”者,到明帝时又放宽到“死罪系囚”者,而且增加了“妻子自随”、“占籍边县”等办法,以鼓励弛刑徒应募为兵戍边。 “义从”也是这样,除了由护羌校尉率领外,史书记载都是由中央

11、派出的将军、度辽将军指挥,这些都显示“义从”被一种边兵使用。 除了“义从羌胡”外,还有一些关于“义从”的记载,是不能断定其兵源的民族属性的。除了白马义从外,还如: “坚时乌合义从,兵不如虏精,且战有利钝。但当论山东大势,终无所至耳。” 山阳公载记。 吴书:(苏)飞曰:“吾欲白子为邾长,於是去就,孰与临版转丸乎?”宁曰:“幸甚。”飞白祖,听宁之县。招怀亡客并义从者,得数百人。 但桓帝用度尚为荆州刺史,度尚“广募杂种诸蛮夷”。可见在东汉末年,南方的兵源也已扩大到少数民族,不是不可能把这样的部队统称为“义从”。 当然甘宁所募义从也可能和云别传“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瓚。”

12、的义从一样,仅仅是指“奋愿从行之士”。(顺便说一句,有人说赵云曾经带过白马义从,误会可能来自于此。) 同样,魏书中刘昶“结义从六十余人”也可能是如此。 最后再考察一下“白马义从”的民族属性。 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而虏相告云“当避白马长史”,透露最早“白马义从”的人数和当时公孙瓒的职务。“诏拜瓒降虏校尉,封都亭侯,复兼领属国长史。”而之前他“中平中,以瓒督乌桓突骑,从车骑将军张温讨凉州贼。”突骑应该是一种弓骑兵,符合“白马义从”善骑射的特征,所以乌桓突骑会不会就是“义从”部队的一只,而“白马义从”是最早这数十人会不会就是出征西凉的乌桓突骑中剩下的,所以保留了义从这个名号呢? 而“胡夷健者常乘白马,瓚有健骑数千,多乘白马,故以号焉”,如果公孙瓒想以白马来向敌人传递他的健骑都是胡夷健者的信息,那是不是这些骑兵首先应该是胡夷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