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召唤结构看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2462864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召唤结构看海明威的“冰山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召唤结构看海明威的“冰山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召唤结构看海明威的“冰山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从召唤结构看海明威的“冰山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从召唤结构看海明威的“冰山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召唤结构看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召唤结构看海明威的“冰山理论”(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从召唤结构看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摘要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要求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将人物丰富的感情世界与作品复杂的主题思想隐藏其中。这与德国接受美学大师伊瑟尔所提出的“文本的召唤结构”在某些层面上能够相互契合。两者都注重文本中的意义空白与不确定性;都强调对读者期待视野的打破与重建;同时都要求读者的参与与创造,从而使文本的意义得以实现。关键词召唤结构;海明威;冰山理论;读者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在其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他说,“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

2、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179可以说“冰山理论”是海明威自身创作经验的总结,他以“冰山”为比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由读者自己去想象与补充,也就是说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亦即所谓的“八分之一”,同时隐藏人物丰富的感情世界与作品复杂的主题思想,亦即所谓的“八分之七”,文字与形象是具体可见的,情感和思想寓于文字形象之中,从而巧妙地将文学作品的可感性与可思性结合起来,让读者从鲜明的文字与形象中去感受和

3、挖掘作品的思想意义。德国接受美学创始人之一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在其代表作文本的召唤结构(1970)中指出,文本是一个富有无数空白、空缺与否定的“召唤结构”,文学文本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图示化”的框架,这个框架在各个层面上都有许多“空域”,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去填补与充实。正是这种召唤结构,把读者“牵涉到事件中,以提供未言部分的意义。所言部分只是作为未言部分的参考而有意义,是意指而非陈述才使意义成形、有力。而未言部分在读者想象中成活,所言部分也就扩大了,比原先具有较多的含义:甚至琐碎小事也深刻得惊人。”2511由此可以发现,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与伊瑟尔的“文本的召唤结构”在

4、某种层面上能够相互契合。本文试图从召唤结构的层面来解读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一、意义空白与不确定性 伊瑟尔认为,文本的召唤结构就是由意义的空白与不确定性构成的,使作品形成一种开放性的结构。所谓“空白”,是指文本中未实写出来的或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它们是文本中已实写出的部分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东西。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它召唤读者把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未定点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使有限的文本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文本的空白与未定点召唤读者进行想象和填充,使得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得到实现。在文本形式上,它表现为含蓄

5、的手法、象征的手段、隐喻的技巧等,是一种无法之法的暗示,是未定与确定、虚与实的结合。在接受层面上,它是以不全向全作出诱导,是通过省略与悬念召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完成对作品意义的实现。意义空白与不确定性构成了立体的召唤性结构。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亦是倡导这种具有意义空白与未定点的创作,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一种特殊形式的召唤结构。如前所述,“冰山理论”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隐藏在形象之中,使情感丰富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让读者从鲜明的文字与形象中去感受和挖掘作品的思想意义。这就是在要求文本的意义空白与不确定性,隐藏在文字与形象的“八分之一”下的情感

6、与思想的“八分之七”便构成了海明威独特的文本的召唤结构。这也充分体现在海明威的创作当中,具体表现在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故事结构、简洁的文体风格以及象征的艺术手法。比如在叙事结构上,他的小说往往只截取了故事的一个时间点,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至于历史的经过与背景则当做“冰山”的八分之七隐藏在海面之下,同时又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存在,从而构成了召唤结构。他的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都是这种叙事结构的代表。此外,海明威还善于运用象征的手法来引导和启发读者去体会和填补隐藏在水面下的八分之七的部分。如在白象似的群山中,那“起伏连绵的群山”象征着孕妇突出的肚子;“白象”指无用、废弃或者不想要的东西,

7、象征着即将要打掉的胎儿;那无限延伸而永不相交的铁轨象征着姑娘和男人之间永远无法沟通、达成共识的现实等等,都在文中留下了许多空白与未定点,构成了作品的召唤结构,赋予了小说多重阐释的可能。二、期待视野的打破与重建期待视野虽然是由接受美学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姚斯提出的,但其与伊瑟尔的召唤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由现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示,是接受者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简单来说,就是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等,对文学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接受者的期待视

8、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制约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被修正、拓宽,甚至被打破与重建。而召唤结构的设置就是充分利用意义空白与不确定性来打破受众原有的期待视野,给不同欣赏者的创造提供广泛的空间,促使其参与再创造。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带着自身的期待视野进入其中,通过阅读,对文本的召唤结构做出积极的响应,主动地参与文本意义的再创造,因此,对一个具体作品的阅读,是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与读者期待视野的互动中完成的。当作品的召唤结构与读者的既有的期待视野相一致时,文本实现了对象化,理解迅速得到完成,意义得到实现;当两者不相一致时,它只有打破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使新的阅读经验提高到意识层面而形成新

9、的期待视野。不过,若读者的期待视野和阅读作品的感受毫无二致的话,读者也会感到失望。阅读一部作品,往往是情节的发展每每超乎我们意料之外,超出读者的期待视野,才会觉得其百转千回、扣人心弦。读者只有在期待视野的打破与重建中才能完成对文本的再创造。因此,一般说来,一部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其召唤结构是要超出期待视野的。海明威“冰山理论”的提出虽然是针对当时美国文坛深受英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叙述繁杂、文句冗长、模式老套的传统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但其对读者对文本内涵与意义的再创造的要求却与伊瑟尔对文本的召唤结构打破读者的期待视野的要求不谋而合。水面下八分之七的部分构成了文本强大的召唤结构,水面上隐隐的冰山一角

10、拉大了与读者的审美距离,使读者的期待视野不断地被打破,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审美体验不断被刷新和提升,从而获得了巨大的审美愉悦。例如,雨中的猫讲述的是一对美国夫妇在旅馆里同旅馆主人、侍女之间发生的几乎什么也没发生的故事。只是通过一只猫,才把这些毫不相关的人联系起来。夫妻俩在旅馆里百无聊赖,丈夫看着书,太太向窗外眺望,她看到雨中的窗下有一只猫,就想给捉进来,但没捉到,还遭到旅馆侍女的嘲笑。回房间后,开始同丈夫絮絮叨叨,想要这要那,而丈夫也终于不耐烦了。最后,旅馆老板叫侍女把猫送来了。当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根据题目会预测这可能是关于一只猫的故事,在故事中间,读者又会猜测那只雨中的猫到底被捉到没有

11、,在故事的最后,猫没有了,夫妻两人在吵嘴,读者又会怀疑和思考,作品到底要传达怎样的意义,作者到底要表现什么,最后得出,故事根本不是在讲一只猫,而是在描写二战后人们精神空虚的普遍状态。由此,读者的对作品的情节与意义的期待视野不断被设置其中的召唤结构所打破,最终被导向一个全新的视阈与深刻的意义天地。三、读者的参与与创造在召唤结构与期待视野之间,最活跃的变量是人,因此,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该是“人”,是读者。接受美学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强调读者对文本的作用,在作者作品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绝不仅仅是被动的部分,或者仅仅做出一种反应,正是读者的主动参与与创造使文本的意义得以实现。从某种程度上说,读者

12、如同作者一样创造了文本,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在于接受者的积极参与,只有通过接受者,作品才能不断被丰富和充实,展示其价值与生命。伊瑟尔对文本召唤结构的强调,其目的就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促使读者参与阅读,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填补文本中的意义空白与未定点,不断打破既有的期待视野、重建新的期待视野。需要注意的是,接受过程是读者运用各自的经验,通过各自的想象填补空白的过程,由于填补方式和所填补内容的差异,不同的读者所把握到的作品的形象和意义也各不相同,同时,文学作品本身的意义也往往不是单一与确定的,常常包蕴着多重意蕴,不同的读者也会进行不同的创造性阅读。在这种意义上,接受过程是一种“再创造”的

13、过程。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同样也强调作品的接受端,把读者视为水面下八分之七部分所蕴含的主题意义的挖掘者与实现者。他的许多作品都蕴含着多维的,不定的内在意蕴,总能够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和思索的空间,让读者进行创造性的阅读。他的老人与海对主人公桑迪亚哥的描写只着墨在一个老人,一个爱梦见狮子的老人,一个热爱大海、与大海抗争的捕鱼的老人。作者以他的八分之一来调动读者八分之七的想象,使得读者对这部作品的内在主题意蕴产生诸多不同的理解,有的理解为作品“显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威力与坚强意志”359,有的认为“小说中关于人类生命中不可抗拒的悲剧力量的陈述表达出深刻的悲剧主题”4195,有的则认为其“阐述了主

14、人公独自迎接挑战与抗争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为证明自身价值的老人的自我放逐的精神”592。然而,小说并没有因为它主题意蕴的多义而遭受非议,反而得到更多读者的推崇,在出版当年便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他的另一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的多义性使得米兰昆德拉在其被背叛的遗嘱中花了近十页的篇幅进行讨论。昆德拉认为,在这个只有五页长的短篇小说中,人们可以从对话出发想象无数的故事:男人已婚并强迫他的情人堕胎好对付他的妻子;他是单身汉希望堕胎是因为它害怕把自己的生活复杂化;但是也可能这是一种无私的做法,预见到一个孩子会给姑娘带来的困难;也许,人们可以想象一下,他病得很重并害怕留下姑娘单独一人和孩子;人们甚至可以想象

15、孩子是属于另一个已经离开姑娘的男人的,姑娘想和美国男人一起生活,后者向她建议堕胎同时完全准备好在拒绝的情况下自己承担父亲的角色。至于那姑娘呢?她可以为了情人同意堕胎;但也可能是自己采取的主动,随着堕胎的期限临近,她失去了勇气6129昆德拉对作品情节的多重猜想,对作品意义的多重阐释,都说明了海明威“冰山理论”在创作实践中的体现,以及对读者的参与与创造的重视。可以说,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从形而下的创作层面印证了接受美学的观点。其在主张将文本的主题意蕴隐藏在语言文字之下,通过巧妙的叙事手法与情节设置打破读者的预期和猜想,强调读者对作品内在意义的挖掘与实现等方面都与接受美学大师伊瑟尔所提出的“文本的召唤结构”异曲同工。正是“冰山理论”及其在创作中的运用使得海明威的作品意蕴非凡,回味无穷。【 参 考 文 献 】1崔道怡.“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M.工人出版社,1986.2(德)伊瑟尔.本文中的读者C/将孔阳.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下).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3荆莹.老人与海的主题意义J.沈阳大学学报,2003(1).4苏也.论老人与海悲剧主题的三个层面J.世界文学评论,2009(2).5陈娜.自我放逐以证不败老人与海所体现的自我放逐主题J.长江大学学报,2010(1).6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M.余中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