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鱼回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2441323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斑点叉尾鱼回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斑点叉尾鱼回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斑点叉尾鱼回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斑点叉尾鱼回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斑点叉尾鱼回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斑点叉尾鱼回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斑点叉尾鱼回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斑点叉尾鱼回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斑点叉尾鱼回生长快,个体大,食性杂,抗病力强,起捕率高,适温广,且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尤其是无肌间刺,加工性能良好,加工出口前景十分广阔,因而深受消费者和养殖者的青睐。近年来,斑点叉尾鱼回作为养殖新品种得以迅速推广,苗种供应成为养殖的瓶颈。现将斑点叉尾鱼回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介绍如下:第一章 亲鱼选择和培育斑点叉尾鱼回的人工繁殖方法可分为池塘法、围栏法和水族池法。因池塘法具有投资少、易操作等优点而广泛采用,这里将着重介绍斑点叉尾鱼回的池塘人工繁殖法。第一节 生殖器官及怀卵量斑点叉尾鱼回雄鱼生殖器官包括精巢、输精管。精巢一对,长条分枝状,精液似水状,不易挤出。

2、雄鱼在全年各个月份,都具有生命力的精子,能多次排出精液。雌鱼卵巢一对,长袋状,右侧略大。雌鱼在性成熟后每年产卵一次。成熟卵细胞呈椭圆形,深桔黄色,卵沉性,卵膜较厚,受精后卵呈粘性,卵粒相互粘结成不规则块状。卵半透明,卵黄丰富。产卵数根据亲鱼大小有差异,雌鱼体重在1.8公斤以下每尾可产卵4000粒,体重4.5公斤可产卵3万粒。据蔡焰值(1988)等报道,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相对怀卵量为每公斤391315060粒。第二节 亲鱼选择亲鱼选择是人工繁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决定人工繁殖的成功与否及繁殖苗种的数量和质量。选择性成熟雌鱼时,要求其腹部膨大柔软,有弹性,将鱼尾部向上提起时,卵巢轮廓明显,生殖孔略圆

3、,稍大,红肿,微向外突,用挖卵器检查卵粒如见到卵核偏位比例较大时即可催产。成熟雄鱼一般体色呈深灰色或灰黑色,腹部扁平,生殖器管状,末端尖细突出。在池塘培育条件下,三龄鱼有16能顺利产卵,但其怀卵量少;四龄鱼可在6月中旬产卵,怀卵量大,产卵率高。故选择亲鱼最好在四龄以上,重1.5公斤以上,体长3051cm。第三节 亲鱼的培育亲鱼培育是人工繁殖的重要一环,它决定着人工繁殖成功与否及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和苗种成活率的高低。1、池塘选择亲鱼池以34亩为宜,水深1.5米左右,产卵水深在1.3米左右为好。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池底平坦少淤泥。以硬底质或沙底质为最好。亲鱼放养前应对亲鱼池实施

4、严格消毒,消灭野杂鱼。进排水口应设栏鱼设施,防止亲鱼逃逸和野杂鱼进入池塘。2、放养密度和性比斑点叉尾鱼回亲鱼的放养密度为每亩放养量为3050尾,并搭配体长1013cm鲢、鳙鱼种以控制水质,亩放养量250300尾。由于斑点叉尾鱼回的食性与鲤、鲫鱼相似,且争食能力不及鲤鲫鱼,因此斑点叉尾鱼回的亲鱼池中忌放鲤鲫鱼,以免争食而影响亲鱼性腺发育。自行产卵则雌雄比以21或32为宜。3、饵料及投喂越冬前的亲鱼应采取精养培育,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利用鱼粉、豆饼、玉米、麦麸、米糠及添加剂配制蛋白质为3336、脂肪为7.3%的配合饵料投喂,水温512时投饵率为1%,1221时为2,2035时为34,并参照鱼在15分

5、钟内能摄食完为标准进行喂养。在有条件的地方在亲鱼产卵前30天左右,每1015天投喂一次动物性饵料(如禽畜下脚料、小杂鱼等)。要注意雌雄亲鱼和不同大小亲鱼之间的争食现象,雌亲鱼性情温和,争食力弱,经常不能饱食,会导致产卵困难。雄鱼一般生长状况良好。不同大小不同性别亲鱼在同一池中培育,要保证雌亲鱼顺产,必须增加投饵面积和数量,但投喂次数不要太多,每天一次即可。4、亲鱼池管理:亲鱼池要求水质清新,溶解氧在4mg/L以上,透明度40厘米左右,PH值6.58.5,无野杂鱼。防止亲鱼池浮头泛池。每隔1015天冲水一次,以刺激亲鱼性腺发育。观察亲鱼摄食状况,投饵过多或过少均会对亲鱼产生不利影响。第二章 产卵

6、孵化斑点叉尾鱼回的池塘繁殖方法可分为三种:一是在池塘中自行产卵孵化,然后收集鱼苗;二是自行产卵,人工孵化;三是人工催产孵化。其中第一种方法孵化率极低,且鱼苗在亲鱼池中数量无法估计,收集鱼苗也难以进行,故一般不被采用;而第三种方法因雄鱼精液无法挤出,只能用杀鱼得精进行人工授精,这对保护亲鱼不利,亦不常被采用。现分别介绍如下:第一节 自行产卵孵化由于产卵与孵化在同一池中,故必须对池塘进行严格消毒,防止野杂鱼吞食鱼苗,并注意水质因鱼苗数量不断增加而恶化,应尽可能捞出鱼苗转专池培育。产卵管理期间每隔10天左右应加注新水,使溶氧保持在56mg/L以上,透明度45厘米以上,水深1.2米左右。鱼苗收集有两种

7、方法,一是在清晨至日出以前,处于混合营养阶段的鱼苗喜集群在水表游动,可直接用捞子捞取;其二待鱼苗长至2厘米以上后,首先用网目大于5厘米以上的网将亲鱼抬取(或隔离),然后用鱼苗网将鱼苗捕起。第二节 自行产卵、人工孵化这是在亲鱼池中放置产卵巢使其产卵,再收集受精卵(块状)运到孵化场,经消毒后进行人工孵化。现着重介绍本方法。可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其一是亲鱼在产卵池中自行产卵,然后进行人工孵化;其二是选择发育较好的亲鱼采用药物注射,然后放入水泥池中产卵,再行人工孵化。1、产卵巢及其使用:产卵巢一般采用牛奶桶、木桶、瓦罐、橡胶抽水管及木箱等。亲鱼更喜欢在长方形的产卵器中产卵,产卵器长72厘米、宽41厘米、

8、高25厘米,留亲鱼进出孔直径为16厘米。一般而言这种容器可作为重4公斤的亲鱼的产卵巢。产卵巢以容纳一对亲鱼正常产卵为宜。产卵巢一端必须留有一个开口,大小要使亲鱼自由进出,另一端用尼龙纱布封底,防止漏卵及提巢检查时减轻重量。产卵巢一般平放于离池边35米远的池塘底部,开口端向池的中央,口端用绳子捆住,另一端系一个浮子,便于集卵时识别。产卵巢的数量一般为亲鱼对数的2030%,产卵巢间距56米。当水温达到1819时开始放置产卵巢,待水温升到20以上时要进行检查,如未发现卵块,可移动产卵巢以刺激亲鱼产卵。2、卵块的收集与运输:产卵行为大部分发生在晚上和清晨,因而收集卵块的合适时间为上午10时至10时半,

9、收集卵块的时间不能超过下午1时。检查产卵的时间间隔在产卵初期以34天为宜,在产卵高峰期可一天检查一次。检查卵块时,只须将产卵巢轻轻提出水面,看是否有亲鱼,如有要赶走亲鱼。用手轻轻取出卵块,运往孵化处。取卵块时防止阳光直射。运送卵块一般用桶带水(亲鱼池的水较好)迅速运至孵化处,如距离远要用塑料袋充氧运输。3、注射药物催产:采用注射催产药物可缩短群体产卵时间。常用催产激素有鲤鱼脑垂体(PG)、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催产剂量为PG每公斤4.56毫克、HCG9001000国际单位、LRHA2025微克、PGHCG混合使用量为2.0毫克600700国际单位。

10、一般为一次注射,雄鱼用量为雌鱼的一半。注射部位为胸鳍基部或肌肉注射。注射液用生理盐水配制,用量以每公斤鱼2毫升为宜,注射垂体悬液用78号针头,激素及类似物用5号针头。注射后的亲鱼放回原亲鱼池、产卵池或水泥池。4、孵化:斑点叉尾鱼回受精卵的发育要比鲤科鱼类缓慢得多,在水温为25.529时,出膜时间需115小时25分钟,从仔鱼到稚鱼期结束约需10天左右。受精卵要进行流水孵化,常用设备有环道、孵化槽、流水孵化水泥池、孵化铁篓等。目前我国常常采用孵化槽。孵化槽是一种长方形的带搅拌装置的孵化工具。该设备是根据天然水体中斑点叉尾鱼回繁殖习性而设计的,采用水车式搅水器、转轴上带螺旋式叶片分布,转速每分钟28

11、30转,使槽内水体波动,借以增加溶氧及使卵块轻微摆动,还使水体内有机物随水波动向溢流管外排,并不断从进水阀中以10升/分的流速加注新水。孵化时要把卵块用12目左右铝丝网布编制的孵化篓盛装,悬挂水体中,每只孵化篓能容纳1500克左右的卵块。湖北省机械化养鱼开发公司设计出一种不需电力,只要具备水位差的孵化器,孵化率在95以上,适合斑点叉尾鱼回等名贵鱼类的粘性卵孵化。孵化水温为2030,最适水温为2328,要求溶氧为6mg/L以上,PH值在6.58.0之间,孵化槽流速为1015升/分,流水水泥池为2025升/分。孵化过程中要防止阳光直接照射鱼卵,应在环道和流水水泥池上盖上竹席、草席等,孵化槽应放在室

12、内或工作棚内。卵块超过500克重时,应分开卵块,以免中间的卵粒缺氧窒息死亡。死卵未受精卵要及时清除,防止发霉。受精卵块的药物消毒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在眼点出现之前(鱼卵变成红色),每天上午要进行消毒一次。方法是用水霉净和福尔马林交替使用,水霉净60mg65mg/L,浸洗时间10分钟12分钟,福尔马林100mg/L浸洗时间4分钟10分钟。将消毒药液放入一个溶器内,然后将盛有卵块的孵化篓放入液中浸洗。消毒完毕用新鲜水清洗一下后放回孵化槽中继续孵化。第三节 人工催产孵化人工催产的方法同鲤科鱼类,但效应时间比鲤科鱼类长一倍多,一般为4048小时。注射剂量同上述注射催产药物,可分为二次注射。人工授精操

13、作较麻烦,且雄鱼的精液不能挤出,催产后必须杀鱼取精巢进行人工授精,对亲鱼资源损失较大。一般雌雄比例为21。本繁殖方法在生产实践中实用性不大。第四节 幼苗出槽及暂养叉尾鱼回的鱼卵较大,刚出膜的鱼苗含卵黄较多,个体也比普通家鱼的鱼苗大得多。刚孵化出膜的幼苗,以自身的卵黄为营养,体质弱嫩,卵黄较大,不能自由游泳,只能借助水体的流动而上下翻动,待幼苗快吸收完自身的卵黄后,开始有一定游动能力,再将幼苗放入暂养池中暂养一段时间。出孵化槽的时间一般为出膜后7天8天,体长10毫米14毫米。水温25左右时,出膜的鱼苗约需4-5天开口摄食。这一阶段的鱼苗称为卵黄苗,又因呈红色,故又称“红苗”。正常的卵黄苗喜群居,

14、生产上常见到这时的鱼苗在水底头朝里,尾朝外,形成鱼堆,凡散游在堆外的皆为畸形。卵黄苗不摄食,怕强光直射。孵黄囊消失之后鱼苗由红变灰,开始散群,向容器边沿和水面上游动索食。这一阶段的鱼主要以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为食。根据上述特点,为防止在浅水区太阳直射和敌害侵袭,将叉尾鱼回卵黄苗经过一段暂养再下池,可以提高成活率。幼苗暂养设施:幼苗暂养设施主要有流水式水泥池、网箱等。水泥池为圆形或方形均可,一般容量在3立方米5立方米即可,水体不要太大。进出水口必须经40目50目的筛绢布拦好,以防跑苗。网箱规格为2米1米0.5米。幼苗暂养方法:1、水泥池流水暂养:将带有卵黄囊的幼苗放入流水水泥池中,每立

15、方米投放2.5万尾3万尾,开始3天4天,只要保持不断流水,溶氧充足即可。4天5天后,鱼苗变灰,开始上浮时,即可开始投喂浮游动物和人工微型饵料,最好的开口饲料是活的浮游动物,如红虫、摇蚊幼虫、轮虫、枝角类等。投饲量以保持水体中有适当的浮游动物分布即可,发现密度太小时,应适当增加,但也不能太多,以免影响含氧量。投喂要少量多次,让幼苗吃好、吃饱,如果浮游动物来源有限,在投喂3-5天浮游动物后也可改投人工配合饲料。配合饲料的粗蛋白含量为44-45,粒径为0.5毫米,即40目筛以上,20目筛以下。要求要2-3小时投喂一次,并注意经常排污,以防水质变坏。直到幼苗体色从微红转变为深灰色下塘为止。在暂养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微流水,溶氧充足,水质清新,定期用8克/立方米的高锰酸钾消毒。2、网箱暂养:用40目50目尼龙纱布制成2米0.8米0.5米的网箱,在幼苗暂养下塘3天4天前把网箱放入经消毒后的池塘中浸泡,以使网箱软化,减少与鱼的磨擦。暂养水体要求透明度在50厘米以上,池中有大量浮游动物。每平方米网箱暂养幼苗5000尾10000尾。网箱出口应在水面下4厘米5厘米,以便幼苗能自由地从网箱游到池中。幼苗入箱4天5天后,一般能自由游出网箱,如还有鱼苗未能游到池中,就应将鱼苗放出。幼苗管理主要是应注意水质清新,不能浑浊,水中溶氧在5毫克/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