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选修课课件.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242663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选修课课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心理学选修课课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心理学选修课课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心理学选修课课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心理学选修课课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选修课课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选修课课件.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自我意识:自我认识、体验、评价、监督第一节 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自我意识:自我认识、

2、体验、评价、监督第二章 科学的心理观 第一节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实质: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三个含义: 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的。第二节 心理是脑的机能 我国清代医生王清任早在1830年就指出脑与心理的关系; 30年后谢切诺夫在脑的反射一书中,把一切心理活动都解释为脑的反射;巴甫洛弗提出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进一步揭示了心理活动的脑机制。 二、人的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人的神经系统是由无数个神经元构成的,最高部位是大脑皮层。 (一)神经元及突触传递 胞体: 整合信息 神经元 树突: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突起 : 轴突: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

3、出突触的分类常见的三种分类:轴突树突轴突胞体轴突轴突 (二)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1、周围神经系统 (1)脑神经:12对(传入和传出),分布于头、面部,与头、面部感觉和运动有关。 (2)脊神经:31对(传入和传出),由脊髓两侧发出,分布于躯体和四肢,与躯体感觉和四肢运动有关。 (3)植物性神经: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调控其活动。 2、中枢神经系统 (1)低级中枢 脊髓:位于脊椎管内,基本功能是传导冲动和本能反射。 脑干:由延脑、桥脑、中脑组成,负责呼吸、心跳、咀嚼、吞咽、唾液分泌等活动,又称活命中枢。 间脑:由丘脑和下丘脑组成,丘脑是除嗅觉神经冲动外,一切感觉神经冲动的转换站,因感觉神经冲动在

4、此发生了转换。下丘脑是植物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和情绪反应的皮层下中枢。 小脑:协调随意动作,保持躯体平衡。(2)高级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是大脑,其中最高级的部位是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分: 额叶:额叶为躯体运动区 。 顶叶:顶叶主要为躯体感觉区。 枕叶:枕叶主要是视区。 颞叶:颞叶是听觉区。 三、脑的机能(一)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规律1、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2、大脑皮层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规律()扩散和集中 (2)相互诱导(二)大脑的机能1、反射与反射弧反射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反应。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一)

5、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规律1、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2、大脑皮层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规律()扩散和集中 (2)相互诱导(二)大脑的机能1、反射与反射弧反射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反应。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第三节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一、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三、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第三章注意和组织教学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二、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出任何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注意。 引起

6、无意注意的原因 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 (2)刺激物的新异性 (3)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4)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2、人的主观状态 (1)人的需要、兴趣和态度 (2)人的已有知识经验 “凤头、猪肚、豹尾” (3)人对事物的期待 (4)人的精神状态 (二)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自觉而有预定目的,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明确的活动目的和任务 2、合理地组织活动 3、稳定的间接兴趣 4、坚强的意志力 (三)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做更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三、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范围 (二)注意的稳定性 (三)注意的分配 (四

7、)注意的转移 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内容新颖丰富 2、教学方法与形式多样,富于变化(1)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2)教学语言准确、生动、抑扬顿挫(3)现代化教学手段(4)规范化的板书 3、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妥善处理偶发事件 4、形成优良的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 注意校舍、教室的位置,室内的张贴,教师的服装。 (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2、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要严格而适当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 4、组织学生实际操作 5、利用间接兴趣 (三)两种注意交替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第五章 记忆

8、与知识巩固第一节 记忆概述 一、记忆及其基本过程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二)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由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环节组成。 二、记忆表象 表象是头脑里所保存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再现出来的形象。 三、记忆种类 (一)记忆种类 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把记忆分为四种: 1、形象记忆 2、情绪记忆 3、逻辑记忆 4、动作记忆 根据记忆内容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分为三种: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信息保存时间一般在0.252秒。 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信息保存时间大约在1分钟之内。 3、长时记忆 信息保存时间在1 分钟以上。第二节 记忆过程的规律一、识记

9、 (一)根据记忆过是否有目的,可以把记忆分为: 1、无意识记(不随意识记) 是指没有预定目的,在识记过程中也不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识记。 2、有意记忆(随意识记) 指有预定目的,在识记过程中要做一定的意志努力的识记。 (二)根据识记时对材料是否理解,可以把识记分为: 1、机械识记 是指在材料本身无内在联系或不理解其意义的情况下,按照材料的顺序,通过机械重复方式而进行的识记。 2、意义识记(理解识记) 是在对材料内容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材料的内在联系而进行的识记。二、保持和遗忘 产生遗忘的原因 (1)消退说 (2)干扰说 : 干扰分为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两种抑制产生的原因有四个方面:

10、一是材料的性质;二是学习的巩固程度;三是先后两种学习的时间安排;四是后学习材料的难度。 (3)压抑说 (4)同化说 遗忘规律: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 三、再认和回忆 (一)再认 (二)回忆 回忆是在一定诱因的作用下,过去经历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再现过程。 根据记忆的目的性: 1、有意回忆 2、无意回忆 根据有无中介因素参与回忆可以分为: 1、直接回忆 2、间接回忆 三、再认和回忆 (一)再认 (二)回忆 回忆是在一定诱因的作用下,过去经历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再现过程。 根据记忆的目的性: 1、有意回忆 2、无意回忆 根据有无中介因素参与回忆可以分为: 1、直接回忆 2、间接回忆 三、再认和回忆 (一)再

11、认 (二)回忆 回忆是在一定诱因的作用下,过去经历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再现过程。 根据记忆的目的性: 1、有意回忆 2、无意回忆 根据有无中介因素参与回忆可以分为: 1、直接回忆 2、间接回忆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具有以下两个特性: 间接性 概括性 三、思维的种类 (一)直观动作思维(3岁以前) 是凭借直接感知,以实际动作为支柱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二)具体形象思维(311、12岁) 是指运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为支柱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三)抽象逻辑思维(12岁以后) 是以语词为基础,利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来进行的思维。第二节 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活动。 二、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 三、抽象与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