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37.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2358233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3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3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3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3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3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3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37.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37第三部分题型设计与典型试题(1)一、选择题的设计形式 第一,简单填空式的选择。如: 例1 下列各项中,发生在今山东境内的是 A齐桓公葵丘之盟 B楚汉垓下之战 C隋末长白山农民起义 D隋末王仙芝发动起义 【答案】C 第二,图表式的选择。如: 例2 见图1,1870年清政府被迫割让给英国的九龙司地方一区的是 图1【答案】B第三,直接提问式的选择。如:例3 l927年,大革命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B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C共产党内右倾投降主义占了上风 D工农运动转入低潮【答案】A第四,否定式的选择。如:例4 1下列关于德意志统一的

2、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俾斯麦是统一运动的主要领导人B普鲁士的军事改革是实现统一的主因1c奥地利被排挤出德意志帝国D统一过程中的关键战役是萨多瓦战役【答案】B第五,先后顺序式的选择,如:例5 1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中日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A 8 C D【答案】B第六,组合式的选择,如:例6 清朝初年设置的两个办事大臣是伊犁 乌里雅苏台 西宁 西藏A B C D 【答案】D 第七,最佳型选择题。如: 例7 英属北美l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形成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英意识高涨 B北部几个殖民地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3、 c各殖民地间初步发展了统一市场 D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答案】D 第八,材料解析式的选择。如: 例8 法国里昂工人在起义时提出:“在里昂将成立委员会和人 民基层会议”,“我们只有一个口号:人人自由平等!”英国宪章运动的请愿书提出:“我们竭尽自由人的义务,就应当享受自由人的权利。我们要求普遍选举。”这些要求表明 A当时工人已有了社会主义觉悟 B在工人的愿望中有着空想社会主义的因素 C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已提上历史日程 D那时工人的愿望还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答案】D 二、材料解析题的设计形式 第一,单一材料注解式材料解析题,如: 例9 191阅读下列材料:

4、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这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氏(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摘自资治通鉴 回答: (1)魏主是指谁? (2)本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 (3)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 (4)提出这一论据的意图何在? 【答案】(1)孝文帝。 、 (2)改鲜卑姓为汉姓。 (3)鲜卑族的祖先为黄帝。 (4)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本材料题几乎是对这一单一材料做具体的注释。魏主是指谁?这纯属注释,可是测试的结果有很多考生只是孤立地考虑,一把魏主答成是曹操,可见这一简单的

5、注释也有不少考生只是死记硬背教材或老师的只言片语。作为选拔考试,从能力上讲,答魏主是曹操是不合格的。 第二,单一材料分析式材料解析题。如: 例10 阅读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1922年2月6日)的部分引文: “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为适用在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则更为有效起见,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协定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 (一)任何办法,为自己利益起见,欲在中国任何指定区域内,获取关于商务或经济发展之一般优越权利; (二)任何专利或优越权,可剥夺他国人民在华从事正当商务实业这权

6、利,或他国人民与中国政府或任何地方官共同从事公共企业之权利,抑或因其范围之扩张,期限之久长,地域之广阔,致有破坏机会均等原则之实行者。 摘自国际条约集(1917-1923年) 回答: (1)条约中“友邦人民”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2)条约中的“机会均等”对所有国家是均等的吗?为什么? (3)该条约主要调整的是哪个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为什么这一矛盾需要调整? (4)引用条约中有关文字,说明这一矛盾是如何调整的。 以上的4个设问应试者都必须联系教科书中提供的知识网络,结合所提供的条约内容,一一进行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答案。有不少考生因为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

7、析研究试题中所提供的史料,因而在答案中错误百出,把“友邦人民”说成是“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把“机会均等”说成是“帝国主义在华的权利是均等的”等等。 第三,多材料层层深入分析式材料题。如: 例1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最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和党的任务决议 (1935年12月25日) 材料二:按:在民族危机严重、全国抗日浪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l936年7月13日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曾表示要“御侮救亡”。对此,沈钧儒等人发表如下声明: 蒋先生处全国最高统治地位,应该赶

8、快设法,作抗日救亡的真正准备。真正的准备抗日,决不是所谓“先安内后攘外”,而是联合各党各派,开放民众运动以共纾国难。 摘自沈钧儒等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 (1936年7月15日) 材料三: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12号,也是不适当的。 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年) 回答: (1)在材料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把蒋介石看作当时的主要敌人之一? (2)根据材料二(含按语)和

9、材料三,说明中国共产党在1936 年9月认为“抗日反蒋”的口号已经“不适当”的原因。 (3)参照材料二,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采取“逼蒋抗日”的方针。 (4)从1936年7月13日到卢沟桥事变前,蒋介石又有哪些不利于抗日的行动? (5)中国共产党贯彻“逼蒋抗日”方针取得了什么成果? (6)根据当时对蒋策略的调整,指出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时所依据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答案】(1)因为l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外采取不抵抗政策,对内镇压抗日爱国力量。 (2)因为蒋介石作出了“御侮救亡”的表示;中国共产党又认为在当时情况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 (3)蒋介石虽有抗日的表示

10、,但他仍坚持“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镇压抗日力量,没有“真正的准备抗日”。 (4)制造“七君子事件”;到西安督战,进攻红军。 (5)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条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6)实事求是。 第四,多材料相互比较揭示矛盾式材料解析题。如: 例12 以下材料是法国l791年宪法的部分内容: 材料一: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材料二:立法权委托给由人民自由选出的国民议会。 行政权委托给国王。 司法权委托给人民按时选出的审判官。 材料三:按:该宪法规定,国民议会代表的选举权,只给予“积极公民”。成为“积极公民”的部分条件是: 在城市

11、或区内具有为法律所指定的一定时期的住所。 在王国内任何一个地方,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 不处于奴仆的地位,即不处于被雇佣的奴役地位。 摘自法国大革命的立法文献 回答: (1)材料二体现的政治观点源于哪部著作? (2)材料中引用的这些宪法条文自相矛盾之处表现在哪里? (3)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宪法的这些规定应如何评价? 【答案】(1)论法的精神(或法意)。 (2)材料一宣布人在权利上自由平等,而材料三中的条文又以居住条件、纳税多少和社会地位限制公民的选举权。(3)在原则上提出权利自由平等和在国家权力上实行三权分立,从反对封建贵族特权和专制制度的角度来看,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用种种条件限制公民选举权,体现了用财产上的不平等代替基于出身不同的不平等,暴露出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口号有着虚伪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