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同步练习.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2319614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教无类》同步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有教无类》同步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有教无类》同步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教无类》同步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教无类》同步练习.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教无类 同步练习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语(y)上愠(yn)色令尹(yn ) B弑(sh)君 十乘(chn) 不悱(fi)C一隅(y) 则罔(wn) 则殆(di) D无谄(chn) 切磋(chu) 笑倩(qin)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闻斯(就)行诸 赤也惑(糊涂) 愠(怨恨,生气)色B忠(尽心竭力)矣 违(违背)之 不愤(郁结)C不悱(想说而说不出来) 一隅(角落) 无益(好处)D不思则罔(欺骗) 不学则殆(危险) 美目盼(转动眼睛的样子)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闻斯行诸?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B.赤也惑,敢问。于其身也,则耻师

2、焉,惑矣C.思而不学则殆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D.其斯之谓与?陈子禽谓子贡曰4下列句子中的“闻”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闻斯行诸 B闻义不能徙C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于诸侯。 D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5下列句子中的“乘”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陈文子有马十乘。 B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C因利乘便。 D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6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B以思,无益,不如学也。C素以为绚兮 D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7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求也退,故进之。A起予者商也。B曲肱而枕之。C己欲立而立

3、人。 D博我以文,约我以礼。8下列句子句式相同的两项是()A起予者商也。 B其斯之谓与?C其“恕”乎! D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

4、: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9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闻斯行诸 (“之于”的合音) B赤也惑,敢问 (勇敢)C陈文子有马十乘 (古代四马拉一车为一乘) D犹吾大夫崔子也 (像)10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闻斯行之旧令尹之政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违之。何如A与相同,与不同 B与相同,与相同C与不同,与不同 D与不同,与相同11下列句中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A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B三已之,无愠色C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5、D赤也惑,敢问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对子路和冉有的不同态度,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B孔子对令尹子文与陈文子的做法给予了否定。C孔子认为,为人“忠”与“清”都还不能称得上“仁”。D孔子这里所说的“仁”,不仅包括“忠”与“清”,还包括“知其不可而为之”等方面的积极的人生态度。13读下面一则小故事,根据文意在横线处填写一句恰当的话。元朝文人胡石塘名声很大,他应聘到京城,皇帝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召见。上朝时,胡石塘没有察觉自己的斗笠戴歪了。当元世祖问他平常所学的是哪些学问,胡石塘回答:“都是一些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皇帝笑他说:“_。”结果没有任用他。14阅读下面的文

6、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_15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 子路)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子罕)结合文段概括孔子认为学习诗经的目的是什么。(2分)结合文段

7、谈谈孔子对太宰的“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所持的态度。(4分)_参考答案:1【答案】C(A语:y,B乘:shn,D蹉:cu) 2【答案】B(违:离开)3【答案】B(B都当糊涂讲,A诸:之乎,众,各个。C殆:危险,接近于。D谓:说,对说)4【答案】AB(都当“听到”讲)5【答案】BD(都当“兵车”讲) 6【答案】AC(都当“把”讲,B来,D用) 7【答案】C(例句和C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A动词的正常用法,B名词用作动词,D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8【答案】BD(BD都是宾语前置句,A判断句,C祈使句)9【答案】D(A项,“之乎”的合音;B项,谦词,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C项,读shng,古时计物,以四

8、为乘。) 10【答案】D(中“之”,代词,这件事;中“之”,结构助词“的”。中的“如”与“何”构成固定词组,意思是“怎么样”。) 11【答案】C(“至于”在这里是同义复合词,意思是“到”;在现代汉语里,一是作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二是作介词,表示另一提事。)12【答案】B(孔子对二人的做法并未完全否定,只是说他们还达不到“仁”的境界。)13【答案】自己的斗笠都戴不正,如何能平天下呢?14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即不再教他)的态度。(1分)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

9、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3分)1)孔子认为要学以致用(2分)。(2)孔子不赞成太宰的看法(1分),他认为太宰并不了解自己,自己会很多方面的技能是因为年少家贫才学会的,不是因为天生就会的(2分)。太宰认为圣人会很多技能,而孔子认为君子并不需要掌握很多做具体事物的才干(1分)。参考译文: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首,让他去处理政务,却不能胜任;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的应对交涉;即使是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大宰向子贡询问:“孔先生是一位圣人吧?他竟有这么多才干呢?”子贡说:“这是天要让他成为圣人,并且具有多方面的才干。”孔子听到这段话时,就说:“大宰了解我吗?我年轻时贫困卑微,所以学会了一些琐碎的技艺。君子需要具备这么多才干吗?不需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