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与吸收41275.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2283944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化与吸收4127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消化与吸收4127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消化与吸收4127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消化与吸收4127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消化与吸收4127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消化与吸收4127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化与吸收41275.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消化与吸收41275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不仅要从外界摄取氧气,还要从外界摄取各种营养物质,作为新陈代谢的物质原料和能量来源。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主要来自食物。其中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可以直接被机体吸收和利用;而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一般为结构复杂的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被人体利用,必需先在消化道内经过分解,变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透过消化道的粘膜进入血液循环,供人体利用。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的过程称为消化;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消化过程又可分为化学性消化和机械性消化两个方面。消化腺的分泌物称为消化

2、液。消化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分别催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分解过程,使它们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这种消化酶对食物的化学分解,称为化学性消化。机械性消化是指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运动,使大块食物变碎,与消化液混合,并向消化道下方推送。最后将未消化吸收的物质排出体外。 消化道的肌肉除口腔、咽、食管上段及肛门外括约肌外,均为平滑肌。消化道平滑肌除具有肌肉组织的共性,还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如有一定的紧张性,伸展性大,能进行不规则的自动节律性收缩,以及对化学、温度和机械刺激很敏感等。这些特点都有利于完成消化吸收功能。 第一节 口腔内的消化 消化过程是在口腔内开始的。在口腔内,由于咀嚼和唾液的作用,食物成为

3、湿润的食团,并有少量淀粉开始化学分解。此后,食团由吞咽动作送入胃内。 一、唾液及其作用 唾液由三对大唾液腺(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以及分散舌和口腔粘膜的许多小唾液腺所分泌。正常成人每日分泌唾液约11.5升。唾液为无色无味近于中性(PH6.67.l)的液体,其中水分约占99。唾液的有机成份包括唾液淀粉酶、粘蛋白、溶菌酶、尿素和尿酸等;无机成份有钠、钾、钙、氯、氨和巯氰酸盐等。 唾液的主要作用:湿润和溶解食物,使食物易于吞咽。固体食物溶解后才能作用于味蕾,引起味觉。清洁和保护口腔。唾液有保持口腔正常湿润状态的作用,能冲淡有害物质,消除口腔中的残余食物或异物。唾液溶菌酶还有杀菌的作用。唾液淀粉酶可使

4、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最适PH近于中性,氯离子对此酶有激活作用。由于食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很短,口腔内化学性消化的作用不大。 二、咀嚼和吞咽 咀嚼是由咀嚼肌群顺序收缩所组成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受意识控制。咀嚼时,牙齿将大块食物切割、碾磨,使食物变碎;同时,使食物与唾液混合,形成食团,而便于吞咽。咀嚼对食物进行的是机械性加工,属于机械性消化。咀嚼不充分,可使粪便中未消化的食物成分增多。 吞咽是使食物从口腔进人胃内的一系列反射动作。吞咽时,首先是由于舌尖上举等动作,使食团进入咽部。这是随意动作。此时,由于食团对软腭的机械刺激,再引起一系列的不随意动作,包括:软腭上升,咽后壁向

5、前突出,使鼻咽通路关闭;声带内收,喉头升高并向前紧贴会厌,使咽与气管的通路关闭,呼吸暂停;由于喉头前移,食管上口张开,食团从咽部挤入食管。此后,由于食团对咽和食管等处的机械性刺激,反射性地引起食管蠕动,将食团送到胃内。 蠕动是消化管共有的一种运动形式。是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其特点为管腔内食物的前方消化管平滑肌舒张(舒张波),食物的后方消化管平滑肌收缩(收缩波);由于舒张波和收缩波同时不断前移,食物便被收缩波推向前(图61)。 第二节 胃内的消化 胃的主要功能是暂时贮存食物和对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成人的胃容量一般为12升。胃的运动使食物进一步变碎,并与胃液混合成粥样的食糜。食物中的蛋白质有一

6、部分在胃内被初步分解。此后,食糜逐步地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 一、胃液及其作用 胃液是由胃腺、贲门腺和幽门腺分泌的,其中以胃腺的分泌物为主。它是一种无色、酸性的液体,PH为0.91.5。正常成人每日分泌胃液1.52.5升。胃液的成分包括盐酸、胃蛋白酶、粘液、内因子,以及钠、钾的氯化物等。 1盐酸 胃液中的盐酸是由胃腺壁细胞分泌的。通常所称的胃酸即指盐酸。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解离的盐酸,称为游离酸;另一种是盐酸与蛋白质结合而形成的盐酸蛋白盐,称为结合酸。这两种形式的酸合称总酸。胃液的酸性反应主要取决于游离酸。 盐酸的作用:盐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其转变为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发挥作用提供适宜的酸

7、性环境。盐酸能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而易于消化。盐酸可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盐酸进入小肠后,可促胰液、肠液和胆汁的分泌。盐酸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胃酸分泌过少或缺乏时,胃内细菌容易生长,可引起腹胀、腹痛和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严重时可引起呕吐和腹泻。胃酸分泌过多,有可能侵蚀胃和十二指肠粘膜,产生溃疡。 胃粘膜能防止氢离子迅速由胃腔侵人粘膜内,亦能防止钠离子从粘膜内迅速向胃腔扩散。这种作用称为胃粘膜屏障。浓度较高的酒精、醋酸、胆酸和阿期匹林等许多物质,与粘膜接触一定时间后,可破坏这种屏障。这将导致盐酸、胃蛋白酶原分泌增多以及组胺的释放,以引起胃粘膜损伤、肿胀、出血等。 2.胃蛋白酶

8、 胃腺的主细胞能合成胃蛋白酶原,并以酶原颗粒的形式贮存于主细胞中。从主细胞分泌出来的胃蛋白酶原不具有活性,在胃酸或已被激活的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胃蛋白酶原分离出一个较小分子的多肽,便成为胃蛋白酶。这便是胃蛋白酶原激活的过程。 胃蛋白酶能水解蛋白质,其产物主要是(月示)和胨,亦能产生少量的多肽和氨基酸。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较强的环境中才有作用,其最适PH为2。PH逐步升高时,胃蛋白酶活性降低,甚至丧失。 3粘液 粘液由胃腺的粘液细胞和胃粘膜表面的上皮细胞所分泌。其中一部分可覆盖在粘膜表面,形成一层粘液膜,具有润滑和保护作用。胃粘液成碱性反应,故还有中和胃酸的作用。 4内因子 内因子是胃腺壁细胞分泌的

9、一种糖蛋白。它能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物,以保护维生素B12不被消化液所破坏,并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二、胃的运动 胃运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容受性舒张 当咀嚼和吞咽时,由于食物对咽和食管等处的机械刺激,可以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中一种抑制性纤维使胃体和胃底的肌肉松弛,称为容受性舒张。由于这种作用,当胃内容物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时,胃内压力增加很少,从而使胃的容量适应其贮存功能。 2紧张性收缩 胃的紧张性收缩有助于保持胃的正常形态和位置。进食后数分钟,胃的紧张性收缩逐渐加强,使胃内压加大。这有利于胃液渗入食物,并促使食糜向十二指肠移行。 3蠕动 食物进人胃后约5分钟,胃便开始蠕动

10、,在很瘦的或患幽门梗阻病人的上腹部,可看到因胃蠕动而引起的波动。胃蠕动的意义是搅拌和粉碎食物,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以利消化;并可推进胃内容物通过幽门,向十二指肠移行。 4胃的排空 食物由胃排人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的排空。一般在进食后约5分钟,便有糜排入十二指肠。排空速度与食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有关。一般来说,稀的流体食物比稠的或固体的食物排空快;在三种主要营养物中,糖类排空是最快,蛋白质其次,脂肪最慢。此外,胃内容物的总体积较大时,排空的速度较快。对于一餐混合性食物,由胃完全排空,通常需要46小时。 胃排空的动力是胃的运动。通常一个蠕动波可使13毫升食糜排入十二指肠,排出是间断的。当进入十

11、二指肠的酸性食糜增多时,能通过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作用,抑制胃的运动,使胃的排空延缓。随着酸性食糜在十二指肠内被中和,以及食物消化,吸收,这种抑制作用消失。胃的运动又加强。由此可见,胃的排空速度能通过反馈作用而自动调节。 5呕吐 呕吐是将胃甚至小肠的内容物经过口腔强力驱出的反射动作。机械或化学性的刺激作用于舌根、咽部、胃、大小肠、总胆管、腹膜、泌尿生殖器官等处的感受器,都可能引起呕吐;视觉或内耳前庭器官受到某种刺激时也可引起呕吐。 呕吐反射的中枢位于延髓,颅内压增高可直接刺激该中枢而引起呕吐。人在呕吐前常出现恶心、流涎、呼吸急迫和心跳快而不规则等植物性神经兴奋的表现。呕吐时,胃和食管下段舒张,隔肌

12、和腹肌强力收缩,使胃内容物逆流而出。有时可混有胆汁等小肠内容物。 呕吐是一种具有保护意义的防御性反射,它可排出胃内的有害物质。但剧烈或频繁的呕吐会影响进食和正常消化活动,并使大量消化液丢失,造成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 第三节 小肠内的消化 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是全面的和最后的。因为在小肠内,食物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作用,各种需消化的营养成份均最后分解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小肠还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的运动对促进化学性消化和吸收都有重要作用。一般食物在小肠停留38小时。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和吸收过程基本完成。 一、胰液及其作用 胰液是胰腺的外分泌物,分泌后经胰腺导管流入十二

13、指肠。它是一种消化力很强的消化液。 胰液是无色的碱性液体,PH约7.88.4,正常成人每日分泌12升。胰液的无机成分中以碳酸氢盐为最重要,它是胰腺的小导管管壁细胞分泌的;胰液的消化酶则由胰腺腺泡细胞所分泌,其中包括: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1碳酸氢盐 能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使肠粘膜免受强酸的侵蚀,并形成适宜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活动的 PH环境(PH78)。 2胰淀粉酶 胰淀粉酶可分解淀粉为麦芽糖。 3胰脂肪酶 胰脂肪酶可分解脂肪为甘油和脂肪酸。 4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这两种酶刚分泌出来时都是无活性的酶原形式。肠液中的肠致活酶、酸、胰蛋白酶本身、组织液等,均可使胰蛋白酶原活化。

14、糜蛋白酶原由胰蛋白酶激活。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作用极相似,都能分解蛋白质为(月示)和胨。这两种酶联合作用,可水解蛋白质为小分子多肽和氨基酸。糜蛋白酶还有凝乳作用。 由于胰液中含有三种主要营养物的消化酶,因而在化学性消化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胰液缺乏时,食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质不能完全消化,从而影响吸收。 二、胆汁的作用 (一)胆汁的性质和成分 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成人每日分泌胆汁8001,000毫升。胆汁较浓稠,味苦,其颜色决定于胆色素的种类和浓度,可由金黄色至深绿色不等。肝胆汁为金黄色或橘黄色,呈弱碱性(PH约7.4)。胆囊胆汁因浓缩而颜色变深,同时由于胆汁中的碳酸氢盐被吸收而呈弱酸性(PH约6.

15、8)。 胆汁的成份较复杂,除水外,还有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以及血浆中的各种无机物。胆色素是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属于肝脏的排泄物。胆盐是各种结合胆酸所形成的钠盐的总称。胆盐排人小肠后,大部分由小肠重吸收入血,再到肝内组成胆汁。这一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重吸收的胆盐能促进胆汁分泌,称为利胆作用。未被重吸收的胆盐则进入大肠,经细菌作用后,从粪便中排出。胆汁中的胆固醇是脂类的代谢产物。当胆汁中的胆固醇过多或胆盐相对减少时,胆固醇易于沉积而形成胆结石。 (二)胆汁的作用 胆汁中不含消化酶,其在消化中的作用主要是胆盐或胆酸的作用:胆盐可活化脂肪酶,使其分解脂肪的作用大为加速。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有乳化作用,能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于水中;这样便增加了胰脂肪酶与脂肪的接触面积,使消化作用大大加速。胆盐可与脂肪酸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从而促进脂肪酸的吸收。胆盐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总之,胆汁对于促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