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发展原则.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2230191 上传时间:2024-04-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加坡发展原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加坡发展原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加坡发展原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加坡发展原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加坡发展原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加坡发展原则.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加坡发展原则是凭最强实力与人竞争 林义明、陈怀亮、梁文宁、郑英豪、林顺华凭着自己最强的实力跟他人竞争,追求卓越成就。这是李光耀资政强调的新加坡发展原则。 不论是发展为教育枢纽,或是成为医药中心,都不是政府从一开始就定下的目标。但是,政府后来决定以此为目标来加强原来的优势,使新加坡更具竞争力。 李资政以新加坡有意发展成为本区域的教育枢纽为例,指出新加坡具备“天生”的有利条件,因为在殖民地时代,英国人把新马的主要学府都设在新加坡。 此外,他说在建国初期,当周遭国家都选择以母语作为工作语,新加坡政府却决定延用殖民地时代已开始使用的英文,“结果这给我们带来很大的优势,让我们能够跟世界顶尖的教育学府合

2、作联办课程,建立了新加坡作为教育枢纽的地位”。 李资政忆述当新加坡独立时,政府如何观摩及学习他国成功之处。 “我们也不是每一次都看得准。我们并没定下目标,成为信息、通讯中心,或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磁盘生产地。这些都是由市场决定的。” 针对一名学生询问新加坡发展生命科学是否走对了方向,李资政表示,这门工业肯定是有前途的。但是它涉及的层面很广泛,没人能担保是否所有的领域都能起飞。 “我们是不是能够指明哪些会胜出?不可能。但是,我们能不能说它将改变这个世界?我想,会的。” 谈到新加坡必须更加注重发展服务业时,李资政再次强调吸引外来人才的重要。他指出,不管是把我国发展成医药中心还是进行科研活动,我们都必

3、须以开放的态度来接受外来人才。 他说:“我们只有320万人口,一定要很开放地允许教师、医生,任何能帮助发展服务业的专业人才来这里。” 正是秉持着这么一个理念,所以政府才会计划在本地设立第四所大学。 “赶走”80万外国人会导致更多人失业 李资政指出,要成为本区域的教育枢纽,新加坡就必须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设立各类学府,收生对象也不只是本地学生,而是本区域各地的学生。 “最终的收生目标是20%至30%的学生是海外学生。” 他重申,吸引外来人才对新加坡的长期发展是绝对有利的。“这个政策是我提出的,我会为它的结果负责。我是要制造更大的蛋糕。” 他指出,要是国人以为把目前在新加坡工作的80万外国人都“赶走

4、”,就能解决失业问题,那是非常错误的想法。实际上,他们将把一些生意和行业都“带走”,导致更多人失业。 另一方面,李资政也强调在未来5年至15年,当新加坡把经济重心从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时,仍必须设法让制造业继续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至20%,以确保教育水平较低的工人不至于失业。 联合早报新加坡经济如此快速的发展,取得那么令人瞩目的成就,由来于政府长期有效的政策和其他外部环一、 国内政局的长期稳定。二、 因地因时制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确立有新加坡特色的经济结构。三、 充分灵活运用经济杠杆,促使经济目标的实现。四、 大力引进和合理利用外资;推行海外发展战略。五、 发展高科技,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六、

5、 重视教育,积极培养和招徕技术人才。境、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大致可归纳如下东亚经济模式的特点东亚经济模式的特点主要有:1、较早地实行了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战略和政策。由于东亚国家资源和市埸均有限,都采取了“两 头在外大进大出”方式。2、政府较强的干预。建立了行政引导市埸调节相结合的市埸经济体制。(香港除外)3、东亚地区经济呈互补性梯级发展,联系紧密,即“雁行模式”。地区内部贸易比重较大。东亚经济模式的历史功绩是不容置疑的。二战以后,东亚地区的经济迅速崛起,日本从一个战败国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经济大国,东亚“四小”也只用了30年时间实现了“经济起飞”,进入“先进经济”的行列。80年

6、代后,整个东亚国家人均GDP迅速增长。1966-1973年为5.3%,1973-1980年为4.9%,1980-1989年为6.2%,其中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跻身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新加坡更实现了人均GDP超过万美元的骄人业绩。东亚经济模式的局限性1、“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个赶超模式,为了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不少国家政策上容易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规模的扩张,而忽视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发展,容易重视物质的增长,而忽视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东亚国家发展基本上都实行外向型 战略。在资源短缺和国内市埸狭小的前提下,对同时存在需求和资源约束的经济类型而言,外向型 的经济发展

7、战略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发展战略。由于以出口为导向,以外资为增长动力,常常导致对国外资本、技术和市埸的过度依赖而忽视内部资本积累和国内市埸的开发, 一旦外资进入减少或出口受阻,经济增长就失去动力,就会出现经济下挫和衰退,这样对国际市埸的过份依赖,但出口产品中主要又是依靠廉价劳动力支撑的轻纺工业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国际竟争力较弱,出口势头锐减,经济增长乏力,从而出现经常项目的大量逆差和财政赤字。例如,泰国1997年经常项目赤字达145亿美元,占GDP的8%,高于国际公认的5%的安全水平,加上外汇储备减少,本币贬值造成国内经济基础脆弱,处于一触即溃的境地。3、政府对经济强有力的干预和调节。作为

8、东亚模式的特征的高储蓄,高投资率就是在出口导向的战略扩张之后逐渐形成的。这种内需资源动员机制需要一种政府机制对此进行高度的制度化,以便强化增长所需要的资本基础。这种经济增长的政府机制,其特征之一就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亲善关系和政治家与企业家之间的合作。东亚经济的新模式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日期不断临近,亚洲地区许多地方的出口仍在下降,日本的经济仍然一蹶不振,亚洲经济的整个结构需要重新评价。 为使中国因重新融入世界经济给亚洲地区所带了的积极影响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亚洲经济资源土地、劳动力和资金将有必要在整个亚洲地区进行重新配置。总而言之,亚洲必须围绕中国这一新的生产动力和资本积累的源泉改组其

9、经济构架。 迄今为止,亚洲占主导地位的发展模式仍是以日本、台湾、韩国为代表的那种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这些国家的经济依靠海外市场优先策略积累起财富和资本,然后在出口收入增长到足够自我支持后再着眼于国内市场。 根据这种存钱投资的理念,大量的贸易顺差导致太多的积累,以至于须同时保持巨额的持续的投资才能维持所谓的平衡。在某些方面(日本和韩国),政府扮演了一个过渡干涉者的角色。然而,不断增长的需求主要来自海外,相反,不断增长的资本来源却主要来自国内。 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到90年代末,中国采用的是相同的发展模式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并主要依赖海外市场需求的增长,同时中国

10、国内消费却受到抑制。 然而,最近的贸易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经济已转向一种以贸易赤字为基础的发展模式。 在最近几年中,中国经济正悄悄发生着变化。中国已实现依靠国外资本(日本、台湾、美国和欧洲)构成资本积累的大部分,同时着眼于国内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总之,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日本等国家的正相反,这种颠倒了的发展模式不应只是坚持还要尽可能地加速实施。 东亚经济模式的结论 一些国家政府干预经济过程中的缺陷,以及这次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都需要做具体的分析,不能笼统地说金融危机是“东亚模式”的危机,或者全盘否定政府的经济作用。不仅东亚国家的政府在过去为促进增长、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已由其快速的经济增长所证实,不容抹煞,而且东亚国家政府在今后的各项改革和政策调整过程中,仍将发挥主导作用,以克服本地经济的缺陷,迎接全方位的新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也曾经受过设立社会保障体系和实施宏观经济稳定政策等方面的挑战。 东亚国家到目前为止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结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赶先进国家的过程。日本、“四小龙”的成功以及过去30年间几个东南亚国家的快速增长都已经表明,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而不是西方价值观的附属物。至于政府官员与企业相勾结和裙带关系等腐败现象,也不是亚洲国家的专利,更不是“亚洲价值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