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昭通盐津豆沙关.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2222912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昭通盐津豆沙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云南昭通盐津豆沙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云南昭通盐津豆沙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云南昭通盐津豆沙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昭通盐津豆沙关.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盐津千年古镇豆沙关僰人悬棺摘自高原雄鹰博客http:/ 与“五尺道”同样可以称奇的,还有如天幕般挂于石门关对面巨型石壁的石缝中贮存的9具僰人棺木。这可以说是古人留下的千古之谜,创造的文化杰作。置身于唐碑亭前,目光越过宽约二三十丈的峡谷,就会看到一条石缝呈“一”字状,镶嵌于石壁中部。石壁高达四五百米、宽千米有余,呈灰黑色,都完整无损,只有这条石缝很扎眼,成了一处伤痕。 有研究表明,这是汉代的僰人悬棺。僰人的历史可追溯到夏朝和商代。那时此地并无人烟,中原屡起战火,胜者建立政权,拓展疆域,就往这里移民。到了周朝,僰人已发展为一个民族。他们参加周武王伐纣有功,首领就被封为了僰侯,并于四川宜宾建立了僰侯

2、国。而到了明朝,这个民族为保护自己的利益,与明王朝发生十余场战争,致使元气大伤,难以为继,最后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唯一留存下来,能让今人对僰人产生想象和了解的,就是石缝中久经风雨的悬棺了。 豆沙关名称由来(来自网络)来历一说起“豆沙关”,不知道底细的人可能会以为这里盛产“豆沙”,就是那种用来作“豆沙包子”馅儿的“豆沙”,也可能会由此疑惑:为什么取一个这么“土”的地名?其实,“豆沙关”的关名大有来头,来自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南征通过这儿的往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修筑“五尺道”,以便做到“车同轨”。秦“五尺道”从石门关西边的关口岩上通过,从下到上,几经曲折,向北通往叙府(今天的四川宜宾)。“五尺

3、道”刚上到岩口的地方,筑了一座城堡,这座城堡就是“石门关”。在冷兵器时代,这个“石门关”易守难攻,说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点也不夸张。诸葛丞相领兵来到关下扎营。守军将领说:“丞相南征,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我等也不敢不让丞相通过。久闻丞相大智大慧,现略备问题请丞相帮助解决。丞相若能在三天之内,将关河边上堆积的河沙中的豌豆捡出来,小将定让大军通行,并备薄酒致谢。”诸葛亮领人到河边一看,呵!沙滩上,成堆成堆的河沙一堆连着一堆,每堆河沙里都均匀地掺杂了不少的豌豆。这可麻烦了:让士兵们用手一颗一颗地捡,别说三天,就是七天也不可能捡完。诸葛亮陷入了沉思。中军帐内,诸葛亮背着手踱来踱去,始终没想出

4、办法来。天快黑了,诸葛亮步出军营,看到山地里漫山遍野的翠竹,不禁眼睛一亮,有了!赶快传令三军,打着火把,砍竹子,划篾条,编织成网状;然后分离河沙和胡豆。天亮了,守军将领爬上城堡,一边打着呵欠,一边往河滩望去。不望则已,这一望就全呆了:旭日照耀着河滩,金黄的是豌豆,灰暗的是沙,已经全“捡”出来了,仅仅用了一个晚上!自然,蜀军顺利地通过了石门关,经过关口城堡时,守关将士对诸葛亮肃立致敬。后来,为了表示对诸葛丞相大智大慧的崇敬,石门关变成了“豆沙关”,那个能够把“豌豆”与“河沙”分开的“网状物”,就演变成了竹筛。来历二豆沙关原叫石门关。到了元代,朝廷派一个叫窦勺的将领来守关,于是他就用自己的名字取而代之,把关名改为窦勺关。由于“窦勺”与当地方言口音“豆沙”一词谐音,就沿用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