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2209780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霖铃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雨霖铃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雨霖铃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雨霖铃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雨霖铃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雨霖铃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霖铃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雨霖铃教案一、课程分析:雨霖铃的作者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门写词的人,是婉约派的代表之一。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本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他心爱的人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可以以诵读为主导,结合赏析,抓住词义要旨,领会意境及艺术特点. 二、学情分析国际班的学生思维活跃,联想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缺少一定的逻辑性。鉴于此,我在课下先让学生预习,并根据自己的体会为这首词写点鉴赏或感受的文字,这样就能调动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对于宋词鉴赏,大部分学生是门外汉,所以要把激发学生兴趣和教给学生一些鉴赏方法作为重点,以便为以后的诗歌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三、设计理念 以学生

2、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主线。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配乐范读,创设活动、立体、多维的情景,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教学磁场,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然后,以诵读为载体,以文学鉴赏为纽带,把课堂变成学堂,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四、三维目标知识目标:体味诗的意象、意境,感悟诗人情怀。积累富有文采的词句。能力目标:欣赏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鉴赏能力。品德目标:在挫折中学会坚忍,与逆境中成就才华。五、教学过程(一)离别诗句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黯然

3、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与妙龄歌女之间的“泪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

4、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雨霖铃 这首词描写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二)、介绍柳永:哪位同学愿意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柳永?(课件补充)谁能说说雨霖铃这个词牌名的由来?参考:唐玄宗和杨贵妃层演绎过一段奇美的爱情悲剧。相传玄宗因迷恋贵妃美色,荒废朝政,招致安史之乱。“红颜祸水”,无奈玄宗赐死了贵妃。 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

5、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帝王的爱情悲剧造就了唐代坊曲雨霖铃,抒生离死别之痛,雨霖霖,泪纷纷,曲子很是凄婉。三、诵读理解。1、一读全词,整体感知。学习诗歌,很讲究诵读。况且雨霖铃又是一首词作。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学生齐读。2、大家不要以为我们只能通过逐字逐句的推敲分析才能深刻地体会得到一篇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我一直在考虑,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真正地把握了一篇文学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声音把它表达出来。实际上,在很多时

6、候我们不妨用我们的声音来表达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思,那个时候,你将会惊喜地发现,你获得了一种另辟蹊径的愉悦和享受。我们一起来声请并茂地品读雨霖铃。我想来试一下,用我的声音来诠释我所理解的雨霖铃。配乐,教师范读。你们想不想试一试?指名两位学生读。分别评价。寒蝉凄切切字要拖音,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无语凝噎稍重、稍停,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高潮)念去去领起字,要稍重、稍停、拖音。更那堪统领字,稍重,稍停,拖音。更与何人说统领字,稍重、稍停,拖音。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读出疑问语气,后一句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3、诵读不是比谁的气息深厚,看谁音色甜美。诵读有一定的艺

7、术性要求。我们应当以一种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绪相协调的感情来掌控和润饰好我们的声音。正如我们不能把满江红唱得欣喜若狂,不能把好汉歌唱得悲悲切切。所以,确定我们所诵读的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很重要了。那么,雨霖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学生讨论,互相补充)教师提示:注意结合本词的具体内容说出你为什么要这样来定基调?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确定雨霖铃的感情基调:悲戚低沉。(哀婉、悲伤、凄情)请同学们酝酿一下情绪,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朗诵一下这首词。学生齐诵。四、探究赏析我们还可以把这首词处理得更细腻一些。要想用声音更细腻地处理这首词,有个前提,那就是得深刻地探究这首词。让我们一起进入到这首词

8、的血肉和肌理中去。自由读词、思考问题、适当研讨。1、贯穿这首词的线索是什么?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如何划分?离情线索贯穿全篇,从时间角度看,别前别时、别后各为上下两片。赏析一首词,一要抓由意象构成的画面,二要抓情感。2、上片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请大家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各抒己见,描述一下当时的送别情景。(1)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2)这三句描写,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吗?(联系琵琶行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参考: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

9、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启发:我们在看一些影视作品的时候,常常会看到当好人要遭殃的时候,往往都是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怒吼,阴雨绵绵,这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呢?)(3)“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活动:通过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亭送别时的情景。在那样一种令人销魂的环境中,城门外,帐篷中,一对情侣设宴饯行。正在难舍难分之际,纵然有山珍海味,美馔佳肴,也必然是食之无味;而船家又看不出个眉眼高低,竟然在这样的时刻催促登程!词人不想走不愿走却又不得不走。这真是令人柔肠寸断,肝胆俱焚!痛苦、无奈、恋恋不舍的心情(4)

10、“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词人用细节描写推出的特写镜头。学生描述此情景并赏析:参考:在这个特写镜头中,词人突出的是相握的手和含泪的眼。在这个画面中,两双无力而有意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离别在即,痛苦万分,即使有万语千言,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诉,只好我望着你,你望着我,泪眼相对,无语凝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啊。白描手法,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维妙维肖地表达出来了。柳永是描写离别之情的高手,他特别擅长通过这种看似简单平凡的词句来传达真挚感人的情怀。(5)上阕的结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三句再次描写

11、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明确: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词人这里描写想象中的景物,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词加以概括。明确: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这里仅仅只有因与心爱的人分别而造成的离愁吗?还有没有可能由其他什么原因引起其他什么愁绪?(结合前面看到的提示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讨论,并举手作答,得出结论:还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叹,失意之愁。教师总结:读这一句的时候在凄切的基调上应加上苍茫厚重之感。上

12、片重在写离别前的依依不舍的情景。现在,我们酝酿一下情绪,然后带着刚才大家一起分析品味出来的微妙细腻的情绪把上片来一次完美的表现。生齐读。3、细节探究。下片,我把它交给大家。你们喜欢那一句或那几句就去读那一句或那几句,不过你得告诉大家你欣赏这一句的原因。分组讨论,每组选派两个同学代表发言。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教师总结: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阙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景语为情语设,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也就是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五、诵读升华。在深入理解全词以后,作为百代之下柳永这位才子词人的知音知已,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朗诵这首词,学生齐读,提示背诵积累。六、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设定一个别离的场景,想象一个别离的环境,借环境中的景物来写一写别情,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片断。如果有时间,请学生谈谈自己写作的设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