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教案).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2143139 上传时间:2024-04-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教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基本信息学 科数学年 级七年级教学形式讲授教 师张艮东单 位横山县党岔中学课题名称2.4有理数的加法学情分析分析要点: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比正数加法的意义扩大了,这主要表现在异号数相加上。在小学,对应于异号数相加的应用问题是通过减法运算解决的。现在要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学生必须扩展对加法意义的认识。由上述分析可知,异号数相加是这一课时内容的重点

2、和难点。在数轴上,求两次连续位移的合成是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意义的良好模型。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运用一些求和的语言,例如“两次一共”,“两次运动的合成”,“等效”等来帮助学生扩展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要重视“互为相反数相加”这条性质,强调这一性质,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异号数相加的法则。教学目标分析要点: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例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2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叫做互为相反数?2在有理数范围内,你能找到一个数x使5+x=0吗?如果规定5+(5)=0,是否合理?3你认为3+(4)应该等于多少才合理?

3、注:后两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有理数加法运算的兴趣,学生可能会根据“相消”或“部分相消”等正、负数的意义,得出正确的答案,学生回答正确或不正确都可由此引入新课。新课讲解:1按教科书实例(1)、(2)、(3)、(4)、(5)、(6)进行讲解:讲解(1)、(2)时,要有意识地强调“两次一共”、“两次运动的和”等语句的意义。教科书中(l)、(2)两问,仍是用语言表达运动的方向。建议(1)、(2)讲完后,改变一下(1)、(2)的提问。如果向东运动用正数表示,向西运动用负数表示,则(l)、(2)可改变为(1)一质点在数轴上先运动+5米,再运动+3米,两次一共运动了多少米?(2)一质点在数轴上,先运动5

4、米,再运动3米,两次一共运动了多少米?接着讲(3)(6)时,提问都作相应的改变,例如(3)转变为:先运动5米,再运动5米,两次一共运动了多少米?等。在讲(4)(6)时,要注意用“相反数相加得0”的性质进行分析。例如,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抵消了向东走3米,实际上两次一共走了2米,表现在算式上是5+(3)=2+3+(3)=2+0=2。这就告诉学生:正数与负数相加时,可以互相抵消或一部分抵消。上述分析,对学生理解掌握异号数加法法则是有帮助的。2按教科书总结(1)(6),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3讲解例题。补充:计算:(1)(16)+(20);(2)(5)+5;(3)20+15;(4)50+(70)

5、。解:(l)(16)+(20)=(16+20)=36;(2)5+5=0;(3)20+15=2015=5;(4)50+(70)=(7050)=20;课堂练习:例1,教科书第73页练习第13题。四、课外作业1习题2.5A组第13题,B组第2题、3题选做。2.补充题: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两数和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2)两数和一定大于两数绝对值的和;(3)两数和一定小于两数绝对值的和;(4)1.9+(9)+11=1;(5)107+203+17+(13)=100。板书设计作业或预习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作业分两部分来布置,(1)第75页A组的1、2、3、7,(2)第77页B组1、2。自我评价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理数加法的计算,学生在实际计算过程中认真计算,得到很好的锻炼.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 评议一单位: 姓名: 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