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主题提炼类(七).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2138167 上传时间:2023-09-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主题提炼类(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主题提炼类(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主题提炼类(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主题提炼类(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主题提炼类(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主题提炼类(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主题提炼类(七).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撰写:黄凌 时间:201605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七、主题提炼类 主题提炼是高考历史的一种题型,随着每一年开放性题型的不断变化,我们也要跟上变化的步伐,掌握技巧,把握规律,未雨绸缪。 一、关键词型 1(2015河北石家庄高三复习质检二41)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鸦片战争师夷长技以制夷甲午中日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八国联军侵华实业救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从表格中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考点】1840至1900年间

2、西方列强侵略鸦片战争、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维新思想;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归类、阐述能力,首先需要从十个关键词语中找出有逻辑关系的三个关键词,可以从战争、近代化和西学东渐等归纳;其次要对三个关键词进行阐述,应注意首先要概括,再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关键词进行阐述。【答案】示例一主题:中国近代被侵略的历程。(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史)(2分)关键词: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1分)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西方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华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

3、京条约及其附件,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西方列强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工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9分)示例二主题: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现代化探索之路。关键词:实业救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甲午中日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成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的原因之一,推动了经济的近代化;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政治的近代化;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

4、为口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形成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思想的近代化。示例三主题: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之路。关键词:洋务运动、维新变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在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同时,也在不断通过向西方学习而寻找救国救民之路。地主阶级为维护统治,开展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历程;在民族危亡之时,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依赖光绪皇帝进行的维新变法,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历程;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到了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可以多角度提炼主题,言之有理即可,主题和关键词要明确) 2(2016湖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41)(12分)2

5、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华民族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试从上图关键词中,任选三个,提炼一个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论述。(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解析】第一小问主题,六个词语有两种归纳,一种从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贡献出发:淞沪会战 滇缅会战 张自忠,第二种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出发:治外法权 开罗会议 联合国;第二小问问论证,需要围绕每一个关键词叙述历史史实,最后得出结论。【答案】示例一:关键词:淞沪会战 滇缅会战 张自忠主题:国民党坚持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抗战防御阶段,国民政府组织了

6、一系列大规模的会战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企图,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力量,推动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尽管国民党抗战态度较初期消极,但还是坚持了抗战,如枣宜会战、豫湘桂战役等。正是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1942年初,国民政府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开辟境外战场,配合了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从整个抗战过程来看,国民党政府坚持抗战,从而保证了抗战的最后胜利。示例二:关键词:治外法权 开罗会议 联合国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

7、组成部分,中国的抗日战争赢得世界人民的赞誉和尊重,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声望。1942年10月9日,鉴于中国是抗击日本的主要力量,美、英两国政府声明,愿即时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其他有关权益。治外法权的废除,它是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坚持抗战并长期斗争的结果。二战后期(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国参加了开罗会议,与盟国共商打败日本法西斯的战略,并探讨处置战后日本问题和亚洲被压迫民族问题,参与制定并签署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反法西斯的国际法规性文件。1945年10月联合国宪章生效,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形成的大国地位在抗战胜利后通过联合国

8、宪章得到国际法的正式确认。总之,战时中国的大国地位,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经过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赢得的。其他主题,言之成理即可。提炼主题2分,论述8分,总结和升华2分。评分标准参见下表 二、大事年表型 1(2016山东威海高三上学期期末3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大事年表1946年美国发明电子计算机1947年关贸总协定建立1948年联合国通过世界人权宣言,旨在维护人类基本权利1967年欧共体建立1970年绿色和平组织建立,以“保护地球、环境及其各种生物的安全及持续性发展”为使命1982年美国主张男女平等的宪法修正案没有获得国会批准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开始建立1993年

9、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签定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恐怖分子袭击美国根据上述材料,任选一个角度提出主题,并运用相关知识加以论证。(12分)(要求:主题明确;史实运用合理;文字表述逻辑清楚;史论结合。不少于150字。)【考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将材料中所列的史实进行归类,然后概括主题,结合所确定的主题,对史料进行分析,分析时要做到紧扣主题,史论结合,角度全面。最后,回扣主题,进行归纳总结。如根据材料中关贸总协定建立、联合国通过世界人权宣言、北美自由

10、贸易区协定签定、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可确定经济全球化是二战后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然后对所选的史实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说明即可。【答案】评分标准:等次分值标准一等1210分紧扣材料,主题合理明确;紧扣主题,引用史实全面、恰当;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分能够结合材料,主题较明确;引用部分史实,论述较为合理:论证较完整,逻辑较清晰,表述比较清楚。三等40分偏离材料,主题不明确不合理:来引用史实,论述不合理:论证不充分,表述不清楚,逻辑混乱。主题:(1)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2)中国与世界的融合(3)科技与文明脚步(4)绿色与和平示例:主题1: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二战以来

11、,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联系更加密切。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集团的建立,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的演进,促进了各国市场的开放,各成员国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使世界贸易建立起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都说明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挡。人类文明已融合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主题2:中国与世界的融合二战以来,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联系更加密切。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1947年关税

12、与贸易总协定签订,客观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1986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1992年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为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主题3:绿色与和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身命运进行更多的反思。人类文明的演进从来都是与问题相伴而生的。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是双刃剑,会带来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等一系列问题,绿色和平组织的建立

13、正说明问题的严重性。虽然和平是当今的主流,但仍有恐怖主义等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存在。发展与问题并存,文明与危机共生,而人类文明要获得新的演进-就要不断解决人类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就要不断克服种种生存危机,以迎接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图片提炼型 1(2016河北石家庄高三调研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上面的三组年画展现了建国后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少年儿童的生活状态,折射出时代的变化。请自拟主题,指出贯穿三组年画中的一种变化,并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线索清晰、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考点】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第一组图分别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服装的变迁,五十年代的

14、着装简朴,学生化,而70年代的社会风气影响了服装,成人化而且样式单一;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力上升,服装多样化;第二组图反映了教育的发展趋势,50年代扫盲运动的开展,主要是进行识字教育,70年代爆发文化大革命,突出阶级斗争,80年代以经济为中心,教育上也拨乱反正,社会开始重视教育;儿童形象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不同阶层的变化,这道题要求考生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方面进行思考,从大众民俗的角度也可以进行思考。【答案】变化示例:服装:50年代:学生装、工人装和布拉吉盛行;(3分) 70年代:儿童服装成人化,服饰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3分)80年代:服装样式丰富,绚丽多彩,时尚个性。(3分

15、)教育:50年代:教育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开展扫描和工农识字教育;学生课外活动丰富,提倡和重视科学知识。(3分)70年代:教育受文革冲击,突出阶级斗争,强调学习劳动技能;(3分)80年代:教育界经过拨乱反正,学校重视文化和科技知识学习;家长重视子女教育。(3分)儿童形象:50年代:新人化(新装扮,新面貌,乐观向上);(3分) 70年代:成人化,社会化,单一化;(3分)80年代:生活化,世俗化。(3分)(“示例”只作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因素:国家政策及经济活动;思想观念;大众审美情趣;外来文化;传统民俗等。(3分) 四、文字提炼型 1(2016山东济南高三3月模拟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材料材料甲“子为政,焉用杀?于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乏德草;草上之风,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