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窗三(乘法分配律)3.docx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2132376 上传时间:2023-12-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54.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窗三(乘法分配律)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信息窗三(乘法分配律)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信息窗三(乘法分配律)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信息窗三(乘法分配律)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信息窗三(乘法分配律)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窗三(乘法分配律)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窗三(乘法分配律)3.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乘法分配律 广州市海珠区逸景第一小学 梁艳薇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例3及第29页相关内容的练习。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安排在青岛版教材第三单元快乐农场 运算律。本单元主要学习内容是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这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简代数式、 因式分解等知识的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教材把乘法分配律单独分到第三层,是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随着原有运算

2、顺序的变化,两级运算的运算形式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从而降低了对比难度,分散了学习的难点,会使教学更从容些。教材的例3呈现了在农场中“计算芍药和牡丹的总棵数和种植面积”的实际问题入手,通过比较两种方法的不同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学习,为学习乘法分配律作准备,也为解释算式的意义提供了现实依据。由于教材的情境不是来自于学生身边的例子,而且信息比较丰富,学生解决问题时易受无关信息的干扰。因此我对教材进行适当改编,呈现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校园“微改造”活动情境,教学时注重借助几何直观,引导学生从乘法的意义上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同时也从乘法意义上理解定律表达式中两部分的意义,更有效突破教学的难点。学情分

3、析:学习乘法分配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 结合律的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但乘法分配律与已经学习的这些运算定律区别在于, 乘法分配律并不仅仅是一种运算内部的规律, 而是涉及乘法与加法两种运算, 是乘法运算对于加法运算的分配律, 相对复杂一些,且变式较多,学生理解掌握比较困难。此外, 学生在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之前,已经学过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两者形式相似、内容相近,因此很容易迁移理解、掌握应用。但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 学生没有可以迁移和类比的对象, 这在客观上形成了一定的陌生感, 给乘法分配律的学习造成了困难。尽管学生在概括乘法分配律时, 总不如概括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么顺畅和

4、准确。而乘法分配律不仅有基本应用, 还有各种变式应用, 如乘法分配律应用于减法、 隐藏一个乘数、 需要通过转化才能应用等。在这些变式应用中,灵活转化是难点,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学目标:1、 通过计算、观察、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2、 在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3、 体会乘法分配律在生活中的价值,提高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探索和归纳乘法分配律以及规律的应用。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教学过程:一、复习定律,回顾方法1.复习用字母表示

5、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ab=ba ; 乘法结合律:(ab) c=a (bc)2.回顾之前所学习的乘法运算定律的研究方法。我们是怎样研究乘法运算定律的?我们先观察等式的特点,发现并猜想等式中的规律,再举例验证这一规律,最后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板书: 观察-猜想-验证) 同学们都积累了研究乘法运算定律的经验,今天我们继续用这样的研究方法来学习乘法的其他运算定律。【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乘法运算定律,回顾研究乘法运算定律的方法,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研究经验,为学习乘法分配律作好铺垫,提供知识储备。 二、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一)创设情境,初感规律。为了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全校师生都积

6、极投入到校园的微改造活动,六年级学生设计了方案,计划为自己负责的土地外墙贴上瓷砖,黄色瓷砖贴6行,蓝色瓷砖贴4行,每行贴18块。 1.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2.结合方格图理解题意。看,我们可以用一个小正方形表示一块瓷砖,6行黄色正方形表示-(黄色瓷砖),4行蓝色正方形表示-(蓝色瓷砖),每行有18个小正方形。这样我们就能清楚地表示出题中所有的数学信息。3.解决问题,汇报交流。(1)学生在堂练本上列式解答,指名两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3)小组汇报交流。预设一:(6+4)18=18

7、0(块)(6+4先求出一共有10行,再用行数乘每行18个,求出黄色和蓝色瓷砖的总块数。) (课件同步演示)预设二: 618+ 418=180(块)(618是求出6行黄色瓷砖的块数,418是求出4行蓝色瓷砖的块数,最后求出瓷砖的总块数) (课件同步演示)4. 比较观察,发现两式相等。(1)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两种方法都是求瓷砖的总块数,结果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第一种方法先算出一共有几行,再用每行的块数乘总行数求出瓷砖的总块数,第二种方法先算出黄色瓷砖和蓝色瓷砖的块数,再把两部分的块数加起来。)(2)这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6+4)18=618+ 418

8、(板书)为什么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起来?预设一:等号两边都是求同一个问题,结果都是相同的。预设二:结合方格图及乘法意义理解6个18加4个18等于10个18。小结:解决铺瓷砖的问题,无论是先求出总行数,还是分别先求出两种瓷砖的总数,再求瓷砖总块数,这两种方法都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过计算与结合乘法的意义,得到了这样的一组等式。【设计意图】对教材例题“计算植树活动人数”的情境进行改编,改编成解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校园微改造的“铺瓷砖”问题,同时引入方格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后,从计算结果相同和乘法的意义这两个角度得出等式。尤其是借助方格图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有利于学生直观地

9、从乘法意义理解等式成立,为更好地建构乘法分配律模型作好铺垫。(二)改变问题类型,感受规律。1.改变问题类型,促模型建构。每行18个黄色正方形变成了长是18分米,6行变成宽是6分米;每行18个蓝色正方形变成了长是18分米,4行变成宽是4分米,大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现在两边的算式还相等吗?为什么?(6+4)18=618+ 418小结:虽然从求瓷砖总块数的问题变成求大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数据没有变化,两边的算式仍然相等。2.改变数据,促模型建构。(1)长是25分米,宽是4分米;长是25分米,宽是2分米,大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还能找到这样的等式吗? (4+2)25=425+ 225你

10、怎么知道两边算式是相等?预设1:结合计算、乘法的意义理解4个25加2个25等于6个25。预设2:两边算式表示的都是同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所以等式成立。小结:我们既可以结合乘法的意义理解,也可以直接结合几何图形来解释等式成立。(2) 长是27.5分米,宽是6.5分米;长是27.5分米,宽是3.5分米。大长方形的面积。这题更难了,你还能找到这样的等式吗?(6.5+3.5)27.5=6.527.5+ 3.527.5小数乘法我们不会计算,你怎么知道结果还相等?(两边算式表示的都是同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所以等式成立。)小结:通过对图形的研究我们又得到了两组等式。我们除了可以利用计算、乘法的意义来验证,还可以

11、结合几何图形来解释验证我们找到的这些等式是成立的。【设计意图】通过改变问题类型和数据,从借助方格图解决铺瓷砖的问题过渡到解决长方形的面积问题,学生不仅可以借助计算和乘法的意义,还可以借助几何直观直接找出等式,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到抽象的过程,初步感知等式的“相似”,促使学生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数形结合的运用非常巧妙,深刻地揭示了乘法分配律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特别是把数据由整数改为小数,学生仍能找出这样的等式。学生不需要计算,自觉地结合几何图形来解释两边的算式是相等的,促进乘法分配律这一模型的建构,同时学生也初步感受到这一规律不光适用于整数,也适用于小数。(三)初探规律,举例验证1观察等式特征。

12、(1)小组讨论:仔细观察得出的几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2)小组汇报交流发现的规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重点理解规律中“分别”的意思。2举例验证。刚才发现的这些等式的规律是否成立?仅凭黑板上的例子还不够,还要举例进行验证。(1)学生试着写两个符合这样规律的等式,并尝试验证。(2)学生汇报所列的等式,并结合计算结果和乘法的意义说明等式成立。大家每人举了2个例子,符合这一规律的同学请举手?有举到反例的吗?这样的例子能举的完吗? 小结:不管从计算,还是从乘法的意义来理解,凡是符合这样规律的两个式子的结果都是相等的。【设计意图】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

13、两组相似的等式,对等式存在的规律,通过观察、讨论,有了初步的发现和猜想,学生通过举例验证这一规律成立,学生在进一步熟悉乘法分配律模型结构的同时,也积累了建模的经验,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模型思想。(四)抽象概括,建立模型1. 归纳概括字母表达式。在数学里,为了简便易记,一般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如果我们用a,b,c表示这三个数,你们能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来表示这个规律吗? (1)学生尝试概括字母公式:(a+b)c=ac+bc (2)呈现并观察等式25(4+2)=254+25 2,学生尝试概括另一个字母公式:a(b+c)=ab+ac。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乘法运算中的一个重要

14、的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板书:乘法分配律)3. 看书质疑。【设计意图】字母式的呈现是对运算定律的直观表达,引导学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规律,从而抽象得到模型,渗透了模型的思想。(五)回顾反思,积累经验回顾:我们是怎样研究乘法分配律?我们先解决了铺瓷砖和求大长方形面积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几组算式,通过观察、发现并猜想这些等式中含有相同的规律,我们通过举例验证这个规律,最后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来表示这个规律。其实,这样的研究过程也可以用于其他数学问题的研究。【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整节课的研究过程,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验证”的研究过程,学生尝试归纳概括方法,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三、巩固

15、练习,应用规律1.填一填。(改编第29 第1题)你是根据哪个运算定律来填数的?你能结合乘法分配律或乘法的意义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要注意当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时,我们可以把相同的因数写在括号的外面。2.辨一辨:判断题(改编第 29页第2题)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 的画“”。 第(1)为什么错?56 (19+28)=5619+28,结合乘法意义:19个56加28个56的和,而不是19个56加28。应该怎么改才对?第(2)小题为什么错?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有什么不同?(乘法结合律只有乘法,乘法分配律既有加法,也有乘法。)应该怎么改才对?第(3)小题为什么对?(可以结合乘法的意义来理解。)小结:同学们会结合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作出正确的判断,也会区分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真善于学习!【设计意图】 通过设计填空、判断题,让学生进一步结合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熟悉乘法分配律的结构,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正向和逆向的运用, 有效促进知识的内化。3. 买衣服问题(1)学生尝试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