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多收了三五斗2.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2130323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 多收了三五斗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 多收了三五斗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 多收了三五斗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八 多收了三五斗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八 多收了三五斗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 多收了三五斗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 多收了三五斗2.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多收了三五斗学情分析:学习本文应与学生现时对农村的感受联系起来,毕竟这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农民身上的,所以着重引导学生对这种丰收成灾的矛盾现象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农民悲惨的生活,产生悲愤之情,从而加深理解小说的主题,有利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抓住小说三要素来阅读,有利于学生有条理更明晰地阅读,也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2.品味语言对话,分析性格特征,揣摩农民群像塑造的表达效果。3.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教学重点:1.梳理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2.对话描写、心理活动对人物的塑造。教学难点:1.通过对话展开故事,刻画人

2、物。2.把握小说主题。教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所写的一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看到这个题目,假如你是一个农民,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今年庄稼多收了三五斗,你会想到些什么呢?生:我肯定想到我赚钱了。生:我会买件新衣服。生:我会买些家里要用的日用品,还有小孩子喜欢的玩具。师:丰收意味着丰富,生活改善,要过好日子了。那么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一天,在江南农村的一个小镇上,一群戴着旧毡帽的农民,他们也多收了三五斗,他们的命运又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朗读全文,熟悉情节,你觉得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活动:自主完成组内讨论、

3、明确全班交流)生1:按时间顺序写的,先写的是某一天,后写的是第二天。生2:按人物活动的先后顺序写的,先写的是一大清早,农民去万盛米行粜米,然后去街上购物,最后又在船上吃饭、聊天,发泄了心中的不满。生3:我有补充:最后一节写的是悲剧在每一天每一处重演,我认为这样全文一共分为四部分。生4:我觉得综合以上同学的观点,根据时间分段,全文可分两段。第一段写丰收的某一天,在江南某一小镇发生的事情。第二段是说这样的悲剧第二天又将在这个小镇和其他各镇上发生,是第一段的深化。第一段还可按事件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段到第三段为第一层次,交代粜米这件事发生的背景及文中的主要人物。接着再分别以粜米、购买日用品、酒后发泄等

4、为第二、三、四层次。师:说得好,你不仅善于听取他人的发言,还很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师总结板书:好不容易丰收,却不能自己定价,别人定的价,连本都收不回来,只能“贱价粜米” 盘算好久的购物计划不能实现,来到“街头购物”,只能“缩减开支” 面对这种情况,毫无他法,只有在“船头议论 ”空发牢骚。 1-34 贱价粜米 1-70 一天里 35-44 街头购物45-70 船头议论71 第二天 同样的故事 各处市镇 平常又平常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 看来同学们对文章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那么大家是不是很好奇:为什么丰收了农民却还是这么苦,丰收反而成灾?首先请出幕前小丑:米行先生。(1)这个人物给你怎样的感觉?

5、骄横霸气,商人的奸诈。从哪儿可以看出来的?语言和神态。找一找,读一读:他是如何跟老百姓说话的。(生读)板书态度变化:有气无力冷笑厌烦鄙视威吓(2)这个米行的先生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想想看,如果他们把店开到咱们这儿会有生意吗? 态度不好;没有耐心;侮辱、威吓顾客。 (3)大家都知道开门做生意的一定要和气生财,笑迎八方客,诚待四海宾,而米行先生却有违生意人的本分,他为什么敢这样有恃无恐?农民们只能把米卖给他们吗?“地方那方面的租借下的债是要还的”。“我们同行公议”。“这里到范墓要过两个局子”;洋米洋面大量倾销,(种种原因,难怪他们会如此霸道,不怕你不把米卖给他们。他们的算盘打得真够精的!)

6、2、接着让我们继续请出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旧毡帽朋友 为什么称他们“旧毡帽朋友”(戴旧毡帽是当时江浙一带农民的典型装束。借代这一带的贫苦农民,朋友,充满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 我们发现,农民们与米行先生的交锋中,总是处于劣势,一让再让。这群农民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朴实善良)a、提问:起初,旧毡帽朋友怀着怎样的心情来粜米?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说说。讨论明确:他们满怀希望的心情。因为今年丰收了,可以喘口气,不像往年那样苦。b、文中还有写他们心情的词句,找出来。明确:“那些戴旧毡帽的气也不透一口,就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是写心情的,很急。 c、提问:旧毡帽朋友为什么急着“

7、占卜”他们的命运?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命运没有把握,要是有把握,就会高兴了。“占卜”这个词,写了他们既怀着希望,又提心吊胆,怕希望不能实现的心情。这告诉我们,虽然丰收了,他们的命运并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上,而是掌握在米行老板手中。 d、到米行一占卜,旧毡帽朋友就失望了。哪些语句写他们突然失望的心情?明确:“旧毡帽朋友几乎不相信他们的耳朵,大家都呆了”。“刚才出力摇船松懈下来了”。“哪里知道兆头”。 e、为什么旧毡帽朋友一到米行来希望就破灭了?米行先生的什么话使他们希望破灭了?明确:米价是决定旧毡帽朋友命运的一个关键问题。那么米价为什么忽高忽低呢?六月份市场上青黄不接,人们缺米吃的时候,他们就把米高价抛

8、出来,十五元钱一担。当农民种出的新米大量运来的时候,他们买进米,就把米价压到五元。这一进一出之间,他们一担米就剥削了十元,他们操纵米价,而米价决定着旧毡帽朋友的命运。f、小说围绕米价,写了一大段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对话。请一位同学把这段对话读一读,注意体会旧毡帽朋友说话,先是什么语气,后来转成什么语气。明确:先是“愤激”,后是“哀求”,愤激下说不卖了,到别处去卖,但是行不通。于是语气由愤激转为“哀求”。 g、这个“哀求”,反映了旧毡帽朋友无可奈何的痛苦的心情。但哀求的结果如何呢?换来了“失望”,文中是怎样说的?“希望犹如肥皂泡,一会儿又迸裂了三四个”,“命中注定,只有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究

9、竟注定了旧毡帽朋友不幸命运的根源是什么,?明确:刚才我们提到:“地方那方面的租借下的债是要还的”。“我们同行公议谷三块”。“这里到范墓要过两个局子”这些都是写造成旧毡帽朋友不幸命运的原因。租代表地主的剥削,农民在没法过活的时候,还向地主借高利贷,这也是地主的剥削;洋米洋面,外洋大轮,代表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苛捐杂税代表当时封建势力的压迫。在这一段对话中,把旧毡帽朋友不幸遭遇的社会根源都揭示出来了。正是社会环境的黑暗(板书),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压迫剥削老百姓,他们像一座座高山压得老百姓无法生存。3、你看就为了这一叠钞票,农民们不得不忍气吞声把白花花的米送进去。不管怎样,总算有钱了,

10、还是去街上走走吧!先看看旧毡帽朋友原本的计划: 洋肥皂十块八块;洋火几匣;洋油合买一听;洋布多量几尺;洋镜一面;雪白毛巾一块;小囡帽一顶;热水瓶一个。现在:洋火、洋肥皂少买一点;洋油零沽;衣料减半;洋镜;雪白毛巾;小囡帽;热水瓶不买;小洋囡囡最便宜的。街上的商户多热情啊,一口一个:“乡亲”(因为他们知道今天,乡亲的口袋时充实的,希望他们购物)可是我们农民的购买力是多么低下,生活是多么的贫困。原先的购物计划全部成为泡影,街上热闹的购物场面更反衬他们内心悲苦,多收了三五斗,日子反而越发不好过,正如文中38节说的:“输是输定了输账上多添一笔”,这真是:“丰收”反而“成灾”啊!4、.不过哪里有压迫,哪

11、里就有反抗。我们的农民也有了反抗的意识:让我们找一找,一起把它大声地读出来。仇恨的种子终于发芽了,“往后没得吃,就来吃你们的!”忠厚老实的农民终于从心底发出反抗的呼声。那么,这儿老师就有疑问了!这与之前“贱价粜米”中他们的性格不是矛盾了吗?你是怎么看的?(不矛盾,黑暗的社会现实使得这些忠厚老实的农民也产生了抗争意识)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鲁迅笔下的闰土,同样是旧时代的农民,两者在形象塑造上有何区别?同:都是旧时代的贫苦农民,都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剥削压迫,命运悲惨。异:闰土是个体形象,旧毡帽是群体形象。闰土麻木迟钝,把改变现实的希望寄托在求神拜佛上,而旧毡帽萌发了斗争意识,有

12、一定的反抗精神。然而文中的农民朋友们这也仅仅是有反抗的意识而已,就只是发泄发泄,最后也是不了了之,日子还是得过,米还是得贱价粜出,农民悲惨命运还是不停地照旧继续,你从文章哪里看出来的?最后一节:“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变表演着同样的过时。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小说写了三个场面,已经是很完整了,为什么还要加上最后一个段落?为什么说这种故事“平常又平常”? (说明并非个别现象,而是不合理的制度造成的普遍现象,揭示农民的共同的悲惨命运表达作者的深切同情。)四.课外延伸当然,这样的事情是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旧农村,几十年过去了,新中国的农民又经历了哪些变

13、化呢?老师手上有另一篇多收了三五斗请同学们欣赏,思考:文章最后为什么把新时期的农民与叶圣陶笔下的“旧毡帽”作比较,说明了什么问题?多收了三五斗钱雪泉立冬刚过,秋意退尽,空气平添了几分寒意。然而在江南水乡江苏吴县古镇甪直粮站的河埠头上,却是一番热气腾腾的景象。碧绿清澈的水面上,上面条粮船满载金灿灿的新谷,头尾西齐整整靠在码头边。轮到上磅售粮的农民,哼着欢快的号子,汗流满面,来回忙碌。结帐的窗口,一群人围着等领现款,人群中不时传出阵阵谈笑声。在粮船上,已经连续6年获县文明单位的甪直粮管所主任老葛告诉记者,今年秋粮大丰收,比去年净增108万公斤。现在国家重视粮食和粮农利益,今年秋粮收购价又从每担20

14、.75元提高到26.8元,农民售粮积极性很高。庆丰村105只8吨的运输船都用来运粮,3天就入库28.13万公斤。老葛指着正在点粮款的农民又说:“县里对收粮工作抓得紧,拨了专款,当天结,当天清。”这时,旁边一条小船上一位中年农妇,操着浓重的江南吴语对记者说:“五奴(我)一家8亩责任田,今年产量蛮好。媛五(女儿)在丝织厂上班,日脚(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说话间,远处一条挂梢机船“突突”而来,男的把舵,女的手握竹篙站立船头,正在寻觅空隙处歇船。同样多收了三五斗,昔日叶圣陶先生笔下的“旧毡帽”朋友受尽敲诈欺凌。今天,在农民“酱赤”的脸上,不仅洋溢着丰收以后的欢乐,更流露出对新生活的憧憬和希冀明确:说明时代不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五、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对过去的旧中国农民的悲惨遭遇有了一定了解,对他们我们深表同情,而作为生活在新中国的我们更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六、布置作业文中的旧毡帽,他们虽有一定的反抗意识,但却也无力改变现状,我们可以借助想象帮他们实现心中的愿望,请同学们续写一段旧毡帽朋友们回到家后的情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