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用计算机做科学实验5.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212189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8.用计算机做科学实验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8.用计算机做科学实验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8.用计算机做科学实验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8.用计算机做科学实验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8.用计算机做科学实验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8.用计算机做科学实验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用计算机做科学实验5.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参评组别:初中APP Inventor 摇一摇听单词一、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的初二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三章第2节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传感器和语音合成器(文本语音转换器)的作用,感受使用计算思维的思维模式来思考、研究、解决问题。此部分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和了解App Inventor的启动方法和界面、连接测试和程序保存的方法、App Inventor的编程步骤、“按钮”、“标签”、“声效”、“Web浏览器”组件的基本使用。学生回顾和加深之前所学的知识对于本节课的新内容学习尤其重要,特别是在学生认识了解传感器的过程中,他们对传感器的反馈兴趣特别大,同时本节内容也是他们学

2、习App Inventor制作APP承上启下关键而且重要的一个内容。二、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已经透过第一节的内容学习到使用APP Inventor制作APP的流程,同时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对APP Inventor界面上的组件和布局不是很熟悉,还没有掌握使用陌生组件的一般方法,特别是设置组件的属性方面还没有深刻体会,需要教师在教学上逐个步骤进行演示和分析。初二年级的学生,除了个别学生小学的时候接触过Scratch外,几乎没有接触过编程或计算思维训练,大部分学生需要对APP Inventor 的界面和其编程步骤进行多次认识和一定时间的理解,同时学生需要接受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编程架构的概念

3、,特别要对组件对象的触发、方法的调用和属性的调用等概念进行深刻的理解与体会。三、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设置“文本输入框”;了解“加速度传感器”的作用;了解“文本语音转换器”的作用;学会制作“摇一摇听单词”的应用。2. 过程与方法制作“摇一摇听单词”的应用;学会使用调用组件的方法和属性。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计算思维;激发制作移动应用的兴趣。四、 教学重点及难点1. 界面设计与逻辑设计的思维过程;2. 按钮与文本语音转换器组合的逻辑设计;3. 加速度传感器与文本语音转换器组合的逻辑设计。五、 教学策略1. 任务驱动;2. 讲、演、练。六、 教学媒体选择1. 屏幕广播多

4、媒体软件;2. 离线版App Inventor与目标素材;3. PowerPoint;4. 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10台。七、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回顾上节课制作的案例-天气预报,简单回顾其应用需求和学习的目标,同时强调APP的调试和保存要点回忆上节课内容,对照教师提供的示例程序思考程序逻辑设计与APP Inventor的使用要点回顾加深前面学习的内容,同时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引入1. 演示本节课案例-摇一摇听单词2. 提出本节课的任务和知识点根据本节课的案例思考完成任务需要具备的条件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应用需求分析分析APP的应用需求尝试思考并学习分析APP的应用需求引

5、导学生进行应用需求分析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界面分析通过APP的界面和功能分析其需要使用的组件尝试思考并学习分析APP的界面,尝试与对应组件进行相关性链接引导学生进行界面分析,让其与APP Inventor所提供对应功能的组件建立相关性链接界面设计用问题分析界面设计的关键步骤:1. 新建新项目2. 设置 “Screen”组件3. 添加“文本输入框”组件4. 添加“按钮”组件5. 添加“文本语音转换器”组件6. 添加“加速度传感器”组件1. 模仿教师操作2. 分析并理解老师操作的思维过程1. 根据学习新知识的自然规律,引导学生紧跟教师的思维和操作过程2. 根据需求添加组件并修改对应组件

6、的常规属性值3. 同时让其思考并理解操作对应的思维过程逻辑分析根据APP的界面分析实现其功能的逻辑学习从界面到逻辑功能实现的思维转换引导学生进行面向对象逻辑思维转换训练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拼图实现逻辑用问题分析界面设计的关键步骤:1. 按钮的点击2. 文本语音转换器的念读文本3. 文本输入框的文本4. 加速度传感器(类似方法的提示)1. 分析并理解老师逻辑设计的思维过程2. 模仿教师操作1. 根据学习新知识的自然规律,引导学生紧跟教师的逻辑设计2. 让学生能根据需求选择对应组件,并调用其事件、方法和属性进行拼图来实现对应的逻辑需求3. 同时让学生思考逻辑设计对应的思维过程调试和保存

7、说明用手机进行调试的要点分组进行调试和保存APP根据需求和条件,学会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调试和保存拓展任务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任务:对APP应用的界面进行美化,同时实现更丰富的功能1. 美化界面(“图像”组件)2. 实现读单词功能(“语音识别器”组件)1. 美化案例APP的界面2. 研讨并实现读单词(语音识别)功能的逻辑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小结1. 强化知识点2. 分析学生制作APP3. 分析过程中的常见问题4. 说明模拟器和手机调试的差异1. 回顾知识点2. 回顾思维和操作过程3. 提交作业强化梳理知识点和思维过程八、 教学评价设计1. 完成范例APP的制作并提

8、交项目文件aia、apk以及界面设计和逻辑设计截图。2. 填写“学习情况自我评价表”。项目个人记录(能、不能)学会设置“文本输入框”了解“加速度传感器”的作用。了解“了解文本语音转换器”的作用。学会制作“摇一摇听单词”的应用。 3. 学有余力的学生对范例APP进行“美化界面”和增加“读单词”功能。九、 教学反思本课例是将学科的核心素养“计算思维”自然地融入课程当中,是基于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来探讨最优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的。教学中,让学生先同步教师的思维,然后再同步教师的操作。教学过程强化思维体验,弱化操作记忆,课程围绕“计算思维”这个核心素养,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地思维”的能

9、力。1. “计算思维”的引导深度本课例中,范例APP每个功能是先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使用哪一个类型的组件去实现的,再由教师直接给出符合要求的组件,然后让学生思考怎么设置其属性来完成设计,没有要求学生自己从程序设计软件中找出具体的组件。对于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考虑课堂上的时间安排,教师在向全级学生授课时,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群体情况,能力强的,教师可以用引导学生在程序设计软件中自己寻找;能力稍为不足的,教师可以先引导,在规定的时间内发现学生还是无法找到的,才指出对应的具体组件;能力欠缺的,教师直接指出对应的具体组件。2. “计算思维”受干扰的排除本节课使用的调试设备是实体手机,对于学生来说,它比使用软

10、件模拟器来调试APP更方便和更高效,特别是使用WIFI无线连接功能进行直接连接,能避开本节课思维过程的不必要因素的干扰,让学生专注于体验运用“计算思维”模式设计的过程,及时反馈设计的结果,学生能高效地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调试任务。同时,学生得到实体手机的时间也有一定的设想安排,也是为了减少对“计算思维”干扰而设计的。教师分发手机给学生是安排在软件调试的开始阶段,并且按照4个学生共用1台手机的标准来分发,调试的时间段为10分钟左右,也就是每个学生有大概2分钟的独立调试时间。受此限制,学生也自发地产生使用手机的紧迫感,其专注度提升很大,避开原生的干扰。3. “计算思维”的思维时间针对出现扩展任

11、务的时间和教师引导存在不足的情况,本人认为本课程培养的是具有“计算思维”素养的学生,扩展任务只是用来吸引学生的,用来提高他们对移动应用设计与开发思想的兴趣之用,并且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提供选择,扩大个别学生的学习格局,不是必须完成的题目。因此,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进行选择性的辅导,安排足够的思维时间给基础范例APP进行“计算思维”素养培养才是本课例的重中之重。因为支撑学生一生不断发展的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所以APP Inventor只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在基础范例APP设计实践中体会、领悟程序思想才是教学的核心。4. “计算思维”与思维导图在本课例的设计与分析环节中,教师的“计算思维”可能只停留在声音层面和过程中,对于注意力或记忆能力不足的学生,可能在同步的学习或事后的学习中都存在困难。教师可以考虑在课堂中是配以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和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