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优化幼小斜街教育.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2120879 上传时间:2023-12-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位一体优化幼小斜街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三位一体优化幼小斜街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三位一体优化幼小斜街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三位一体优化幼小斜街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三位一体优化幼小斜街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位一体优化幼小斜街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位一体优化幼小斜街教育.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位一体”优化幼小衔接教育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一、研究的缘由及其背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在60年代在他的幼稚教育之新趋势中就谈到了有关“幼稚园与小学一年级之联络”问题。建议“小学一年级与幼稚园联络起来,成为一个系统”、“一年级应当与幼稚园有密切的衔接,以免双方受损失”。他还提倡道尔制的教法,认为“一个活泼的幼稚生在幼稚园里活泼惯了、自由惯了,一旦进了形式很重的小学,当然要发生种种困难。”几十年来,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近几年随着新大纲和教育指南的出台学前教育改革掀起了新的浪潮。如何处理好幼儿园与小学两个学段的阶段性及过渡时期的连续性,成为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的焦点问题

2、。我们所开展的幼小衔接工作,不管是在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在内容和形式的安排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首先是时间上的安排,一般都是在六月份才开始,对幼儿进行的教育和训练的时间都比较短,使幼儿不管是在理念上的认识,还是在行为上的训练都不能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其次是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安排,一般的安排就是:1、进行主题谈话;2、带幼儿参观一次小学;3、教幼儿学习整理文具及书包等;4、教幼儿掌握一些正确书写习惯和要领。在具体实施中,基本上以幼儿唱独角戏为主,而家长和小学老师这二块强大的资源几乎是没有被利用起来。所以,这样开展的幼小衔接工作所带来的效果,显而易见是不明显的。本专题结合幼儿园、小学、家长“三位

3、一体”的共同教育作用,幼儿园以积极的态度谋求幼儿家庭的配合,加强小学的联系,发挥教育的作用,通过帮助幼儿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包括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态度和能力等方面的准备);学习适应方面的准备(培养幼儿小学学习所需的抽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对言语指示的理解能力和读写算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等);社会适应方面的准备(培养幼儿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主动性、人际交往能力等),能够使儿童入小学后在身体、情感、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从而顺利地实现有学前向小学的过渡。二、调查的对象、范围和方法衔接

4、,是指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互相衔接。幼小衔接期是指幼儿园大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此时期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正规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互相作用。因为不管是在学习方式上、内容上,还是在学习和生活作息的时间上,幼儿园和小学二个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着比较大的差异,也是孩子们进一步走向更加独立、更加丰富、更加多变的学习内容和生活天地,而这个转变往往使许多孩子不能很快适应,进而也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小学低段教师及幼儿园大班段教师和家长,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形式,辅之以个别

5、访谈。向小学低段教师、幼儿园大班段教师及家长发放问卷140份,实际收到有效答卷125份,回收率为89.3%。其中小学低段教师、幼儿园大班段教师和大班段家长分别收到12份、6份和107份。调查采用实名制,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也便于事后核对。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一)调查结果分析:1、家长教育理念的陈旧、落后影响着幼小衔接图一、家长为孩子入小学做哪些准备的调查心理准备 知识准备 物质准备 认为这是幼儿(包括行为习惯、 (学会加减和 (书包等文 园和小学应该社会适应性等) 一年级的课程) 具用品) 完全做好的工作 100% 877% 306% 83%分析:调查了即将入小学的幼儿的家长,其中100%的

6、家长都能为孩子做好物质准备,877%的家长认为入小学最重要的是做好知识准备,如:加减法计算、写字等,有些还认为要教会孩子一些小学一年级的课程,那么以后入小学会相对轻松点。甚至有83%的家长认为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应该做好的事情,家长只要做好物质准备就可以了。只有306%的家长觉得孩子在入小学之前最重要的是做好心理准备,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社会适应性等诸多良好的习惯来为入小学做好准备。2、小学低段教师在教学手段上有所改变,但仍需努力。图二、一年级教师在接收新生时所做的各项工作在环境创设 在教学手段上 更多关注新生 与幼儿园取得方面有所变, 有所改变,更 的心理变化 联系

7、,了解新使之更温馨、 接近学前教育 生各方面的特点富有亲和力 95% 96.5% 834% 25.7%分析:从对一年级教师的调查看来,大多数小学低段教师已经意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更多关注的是新生心理变化,在环境创设和教学手段上都有所改变,能遵循幼儿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但在与幼儿园取得联系这一方面做得不够,通常知识碰到个别特殊的幼儿才与幼儿园教师取得联系。3、幼儿园教师目前在幼小衔接方面所做的工作。图三:大班段教师在幼小衔接方面所工作的侧重面 2233% 7767% 知识准备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等分析:通过对幼儿园大班段教师的调查,我们发现大班段教师在孩子入学方面准备工

8、作侧重面是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占7767%,幼儿园也常邀请一些专家和小学低段教师来园进行讲座。(二)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异。1、教育方式上的变化。入小学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在幼儿园,儿童以游戏的方式由周围的环境互动、学习。升入小学后变成了以文化学习为主的方式,上课时间延长。幼儿园中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被正规的学习活动取代。2、儿童心理上的变化。现代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埃里克森提出了“人生八大阶段”的分期说。6岁正是“主动对内疚”到“勤奋对自卑”阶段的转折点。儿童心理上发生重要变化,由过去依赖父母和老师,受“保护”的角色,逐渐过渡到独立自主地

9、完成学业,解决生活中的突发事件。 3、生活环境的变化。幼儿在入学伊始容易产生焦虑。因为在幼儿园熟悉的老师、小朋友被新的老师和同学取代,容易产生孤独、焦虑感。小学课堂着意的摆放方式也不再是圆圈或半圆式的,而是整齐的朝向某一方向的。4、师生关系的变化。幼儿园时期所倡导的是“保教并重”,即幼儿园老师承担着保育和教育的双重角色,而入小学后,随着幼儿身心发育不断完善,保育的色彩逐渐降低,而教育的成分逐渐增加,与学生在一起的实践逐渐减少,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三)幼儿进入小学后的表现:呈现出各种不适应由于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存在以上差异,导致幼儿入学以后出现种种不适宜的行为。这些不适应的行为表现为,初入小学的

10、儿童往往精神紧张、过度疲劳、身体不适、体质下降、睡眠不足、心理压力大。不少儿童在学习上、生活上、人际交往上都有困难。此外,还表现为儿童自信心不足、容易忘事、情绪不好、厌恶学习等。为了直视幼儿进入小学后存在的各种问题,首先,我们通过调查问卷与小学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到幼儿进入小学后存在的表现问题并做了因素分析。1、自由散漫,以自我为中心表现:一年级的小学生上课、上自习想说就说,他们爱打小报告,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同学碰着一点也不行。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一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与责任感。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在家里是名副其实的“小祖宗”,大家都要围着他(或她)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在

11、学校他们也没有意识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不知道自己是这个大集体的一员,上课或上自习说话会影响别人,影响集体荣誉。一年级的班集体就是由一个个的个体拼凑的、松散的,他们缺乏集体观念。2、专注性差,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表现:上课听讲或写字保持不了三分钟,就坐不住了,开始搞小动作。分析:由于小学入学年龄的提前,使得一年级小学生更多的体现出学龄前儿童的特点:自控能力与认知能力较差,课堂上易分散注意力。缺乏自制力,自我约束能力差。但他们同样也具有该年龄段好玩、好动、好思考等特点。3、独立性差,过度依赖教师表现: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老师提醒:比如下课了提醒要先去厕所;上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书和本找不到找老

12、师帮忙;写字没橡皮了找老师要分析: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较强,一年级学生,特别是刚刚进入小学校园环境的前期阶段,不管是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还未能真正、完全地进入“角色”小学生。在平时的行为表现、学习意识等方面都部分滞留在幼儿园阶段,管不住自己、自我控制力不足、不知道做、学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去做、怎么去学。4、自我管理差,不会管理自己的物品表现:每次奖励学生的小星星贴得到处都是,书上有,铅笔盒上有,本子上也有。分析:老师在管理上注重了激励性,缺乏系统性。(四)目前的幼小衔接工作,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上诉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这无疑对其心理的发展和学习的成功有害无利。而目

13、前幼儿园和小学所做的幼小衔接工作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1幼小衔接因为成绩而走样,幼儿教育严重小学化。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日趋严重,且呈加速蔓延之势。不少幼儿园将小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搬到幼儿园来,往幼儿头上套。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听话,不许顶嘴,不许辩解;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开小差、玩小动作、说话,坐姿要端正,精神要集中,回答问题要举手;课间要安静地休息或做游戏。这些要求用于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尚且有失偏颇,用于规范幼儿的行为就更显荒唐。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危害幼儿身心健康,扼杀幼儿天性,与社会要求背道而弛,不符合新世纪用人的需要,与小学教育相脱节,对小学教育形成负面影响。2师

14、资薄弱,缺少幼小衔接教育的行家。大多数幼儿园缺少既熟悉幼儿园教育特点又了解小学教育规律的教师,而小学低年级教师对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知之甚少。师资薄弱局面的存在割裂了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这种联系包括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及幼儿与小学生之间联系。幼儿园与小学没有一起研究衔接工作。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对彼此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工作方法等不了解。3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缺乏协调和联系。现阶段入学儿童个性强、自理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而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教师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幼儿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另外,学习以口头语言为主改变为以文字或符号写成的教科书。刚由大班升上小学的幼儿心理情绪必定会经历兴奋、紧张、焦虑三个时期,由于小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