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那一天1.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211318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月十五那一天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正月十五那一天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正月十五那一天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正月十五那一天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正月十五那一天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月十五那一天1.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雪域天音堆谐教学设计新建区第五中学 夏烨一、 教材分析 雪域天音是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堆谐,又称堆谢,藏族民间歌舞,主要流行在西藏的西部地区,在拉萨地区也颇为盛行,意为高地的歌舞。舞时以脚踏地作“踢踏”声,故又称“踢踏舞”,常为集体舞。多由前奏、慢歌段、间奏、快歌段和结尾几部分组成。慢歌段的音乐优美开朗;快歌段的音乐欢快紧凑。其伴奏乐器主要有:札木聂、笛子、二胡、扬琴等。正月十五那一天歌曲为四二拍,宫调式,速度较快,由一个完整的单乐段(一段体)构成。属于藏族民间歌舞“堆谐”的一类民歌。它用分节歌的形式来表现歌曲的思想内容,音乐情绪轻快活跃,具有舞蹈性的特征。二、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

2、与价值观:能够对藏族音乐感兴趣,提高对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认识。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堆谐飞弦踏春从而理解、辨认堆谐的体裁形式及风格特点,并以演唱、聆听、舞蹈的方式,感受体验正月十五那一天。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辨认 “堆谐”的体裁形式及风格特点,并且能够简单的跳藏族“踢踏舞”。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辨认堆谐的体裁形式及风格特点。教学难点:理解、辨认堆谐的体裁形式及风格特点,以及能够通过舞蹈的形式体验音乐风格。四、 学情分析藏族的歌舞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类艺术形式。对藏族歌舞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的不全面。对于其中音乐的曲式结构、音乐的风格可能难以把握。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活动学

3、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展示图片,引出藏族的歌舞飞弦踏春观赏图片引入主题(二)、新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提出问题:仔细观察视频中,找出你认为最有特色的舞蹈动作是怎样的?2、 给出“堆谐”的定义。教师解释“堆谐”的意思3、 引导学生注意男舞者手中的乐器札木聂。并告诉学生,这是“堆谐”的主要伴奏乐器4、 教师提出问题:歌舞的速度5、 再次欣赏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慢歌段与快歌段的独立性,并且关注两段不同的音乐情绪。6、 引导学生关注到音乐的前奏、间奏及结尾。并让学生总结歌曲的曲式结构。7、 引导学生概括“堆谐”的音乐特点。8、 讲解关于“堆谐”的发展及曲式结构的类型。引出正月十五那一天9、 关于歌曲中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故事。10、 唱乐谱正月十五那一天11、 歌曲具有舞蹈性,让我们一起舞起来。学习简单的舞蹈动作12、 边唱边舞,教师二胡伴奏 仔细观看视频回答:脚上踢踏的动作最有特色学生认真听先慢后快体会到两段的独立性。慢歌段:优美开朗快歌段:欢快紧凑前奏慢歌段间奏快歌段结尾流行于西藏西部的歌舞,藏族踢踏舞的风格特点。曲式结构。伴奏乐器。明白“堆谐”的结构可以变化。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感受音乐情绪。1、 视唱乐谱2、 带入歌词3、 完整演唱前几段认真学习舞蹈边唱边跳,感受“堆谐”的音乐风格引出藏族“踢踏舞”为后面的内容,歌舞的结构作好铺垫(三)、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