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妇女生存质量的研究进展.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1581157 上传时间:2024-03-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围绝经期妇女生存质量的研究进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围绝经期妇女生存质量的研究进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围绝经期妇女生存质量的研究进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围绝经期妇女生存质量的研究进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围绝经期妇女生存质量的研究进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围绝经期妇女生存质量的研究进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围绝经期妇女生存质量的研究进展.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围绝经期妇女生存质量的研究进展作者:单伟颖,李青,杨坤宝,齐菲单位:承德医学院护理系, 河北 承德 067000)【关键词】 围绝经期; 生存质量; 研 究围绝经期(俗称更年期)是每个妇女人生的必经阶段,是妇女自生殖旺盛的性成熟期步入老年期的生理过渡期,一般发生在4060岁之间,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工业化进程,妇女面对更大的生存压力,围绝经期的年龄有提前倾向,有相当一部分女性35岁以后即出现围绝经期症状1。围绝经期妇女由于生殖内分泌激素发生变化,卵巢分泌雌激素水平降低,机体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改变,不仅影响她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也成为涉及婚姻、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世界性健康问题2。近年来,对该

2、阶段妇女健康相关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围绕生物-心理-社会相结合的新型围绝经期保健模式,对围绝经期妇女的生存质量等问题进行综述,结果如下。1 生理健康领域研究显示,围绝经期妇女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自我幸福感均有所下降3,约1/3的围绝经期妇女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的自我调节达到新的平衡而无自觉症状, 2/3妇女则可出现一系列性激素减少所致的症状,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4,表现为:月经紊乱,乳房、生殖器官萎缩,泌尿系统萎缩,有尿频、尿急或尿失禁,白带减少,性欲下降,烦热,出汗,头晕耳鸣,心悸失眠,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怒,情绪激动,血压波动,腰腿酸痛,骨质疏松等5。1.1

3、围绝经期综合症的总体发生情况:田丰莲等6在广东地区的调查显示,围绝经期妇女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者占68.1%,其中以心理症状、躯体症状为主,分别为 85.9%、86.0%。黄春琴等7的研究显示,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 63.49 %,年龄越大,越担心自己患了某种疾病,心理负担加重,其围绝经期综合症发生率也越高;且文化程度与围绝经期综合症的发生率成正相关,文化程度高的妇女往往有更高的事业心,有更高的需求、期望,思想负担重,精神压力大,其围绝经期综合症发生率也就越高。1.2 血管舒缩失调症状:围绝经期妇女自发性潮热、出汗、心悸等,是最典型的血管舒缩功能紊乱症状8,潮热表现为头部、胸前有发热感、局部皮

4、肤发红且温度高。发热始于面部,后涌向头颈部及全身,紧接着暴发性出汗,可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轻者每天出现 12 次,重者每天出现 10 次以上9。1.3 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围绝经期的妇女由于子宫和阴道萎缩、阴道分泌物减少,可出现性交疼痛、阴道壁膨出、子宫脱垂等,而尿道、膀胱萎缩则可导致尿频、尿失禁及反复泌尿系统感染等。江雁琼10的研究显示,围绝经期妇女生殖道感染率高达38.12%,其中 18.50%的妇女患有 2种以上生殖道感染疾病,她们对生殖道感染的原因、性病危险因素及防治等知识知晓率的均低于 22.90%;且年龄大、性病知识得分低、混用清洗外阴用具和自费医疗是诱发生殖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因围

5、绝经期妇女卵巢产生的雌激素逐渐减少,促性腺激素水平增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性功能障碍11。1.4 代谢相关症状:突出表现为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据有关报道,45 岁前男性和女性前臂骨折发生率相似,46岁以后女性前臂骨折发生率是男性的711倍9,11。吴安锁12的调查显示,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为25.42%,绝经后的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明显高于未绝经期妇女。围绝经期是骨量丢失的高峰期,绝经后的最初23年每年丢失骨量为6%,雌激素的降低,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性激素替代疗法能减少对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发生13。研究显示,骨密度降低、骨折病史、未使用激素替代疗法、曾患三种及以上慢性

6、疾病、吸烟等是围绝经期妇女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14。1.5 睡眠问题:邓小虹等15对北京地区的调查显示,围绝经期妇女的失眠发生率为53%,彭学鸣等16在中山市的调查也发现,失眠、骨肉关节痛、头晕为围绝经期妇女发生率最高的三个症状。其它类似的研究均表明,围绝经期的妇女比其他年龄阶段的妇女更易发生睡眠问题,雌激素水平下降可以使体温调节过程、昼夜节律、应激反应等的改变,从而导致睡眠障碍6,17。围绝经期失眠患者,可同时伴有紧张、焦虑、头晕、烦躁、心悸等症状,可导致身心疲倦、情绪激动、易激惹,严重影响人的情绪、行为和认知力,影响其与家人和社会的关系,从而影响妇女的生活质量。中医学认为,失眠是因心神失养、

7、神无所归所引起的病症,其主要病机是肾阴亏虚,心肝火旺;主要治法为滋肾养阴、清心安神、清肝定魂18。1.6 饮食状况:围绝经期妇女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肠胃功能紊乱,表现为食欲减退、便秘等。赵更力等19的研究显示,半数以上的围绝经期妇女每日膳食中的畜禽鱼类、谷类、水果和油脂类的摄入达到“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的每日需要量,但只有不足半数的人蔬菜、豆类、鸡蛋和牛奶的摄入量达到每日需要量,且城市妇女与农村妇女的饮食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同;经常食用豆类食品的人,血管舒缩症状和生殖器萎缩症状的发生率低于不经常食用者;而经常食用肉类食物的人,血管舒缩症状的发生率高于不经常食用者。类似的

8、研究也发现,经常喝牛奶及吃豆制品者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明显低于不喝牛奶或不吃豆制品者20。此外,Erika21的研究显示,体重指数≥25 kg/m2、从来不饮酒及过度饮酒、吸烟以及饮食中的脂肪摄入量过多可能与围绝经期妇女的潮热症状有关。1.7 其它:围绝经期妇女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高,常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心电图缺血表现等9。李静然等22的研究显示,围绝经期妇女自45岁和55岁开始记忆和计算能力分别有明显下降,除衰老原因外,可能与与雌激素的缺乏、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和学习新事物能力有关。土耳其的一项研究显示,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身体不适、受教育水平以及绝经时间的长短都

9、对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存在显著影响23。2 心理健康领域2.1 抑郁和焦虑的发生情况: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衰老心理、忧郁心理、恐癌心理等几个方面,王志宏等24对围绝经期门诊患者的调查显示,可能有抑郁症状者占27.3%,可能有焦虑症状者占58.8%;高晓玲等25的研究也显示,上海地区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30.30%,工人下岗人员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对丈夫、家庭、经济收入和生活不满意者的抑郁症状发生率高于生活满意者。2.2 认知水平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文化程度越高的妇女往往有更高的事业心和成就感,有更高的需求、期望等,来自社会的心理压力较大,

10、对围绝经期症状也较敏感,易出现围绝经期心理症状26。性兴趣降低和对家人、经济收入、居住环境、工作生活不满意的城市女性,心理异常的发生率较高9。此外,妇女心理健康状况与年龄、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年龄越大产生焦虑、烦燥的比例越高,担心自己患有某种疾病,甚至不治之症,从而加重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家庭经济状况越差,可能由于过度操劳、生活负担较重,极易导致围绝经期焦虑症状加重;学历越高,围绝经期妇女心理不良反应的比例越高,可能是由于知识层次高,看书较多,往往错误地对号入座,更易出现忧郁与焦虑,但她们对保健知识的指导要求也相对较高27。2.3 角色冲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围绝经期妇女在社会和

11、家庭中扮演了多重角色,处理不当可能会产生冲突。工作生活重担,加之生理变化,使她们发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其中变化较大者多是在抚育子女过程中付出很大精力的母亲,儿女长大离家造成其精神上的紧张,父母年迈需要照顾,对外界不良因素敏感性增加,适应能力下降等,易激发和加重心理症状9。此外,生活事件的刺激也可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为工作、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变化以及婚姻、生活环境、亲友亡故、人际关系、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问题28。2.4 性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情绪不稳定的女性,如敏感多疑、内心压抑或雄心勃勃、精神难以放松的女性,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不稳定,对刺激的反应强烈,围绝经期心理困扰程

12、度较严重;而性格温和,能顺应环境变化的女性,能主动调节对身体变化和心理事件的认知,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控制消极情绪,其心理困扰程度较低9。3 社会环境领域3.1 家庭环境因素:研究显示,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与其年龄、职业、婚姻状况、与子女的关系、经济收入等有关;配偶健在的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比丧偶独居的围绝经期妇女水平高,夫妻同住的围绝经期妇女,由于夫妻间生活上的相互照应和精神上的相互支持,她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状况,生存质量较高29。此外,工作与否与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工作的围绝经期妇女中有躯体症状者占73.4%,肯定抑郁者占为 4.1%;不工作的围绝经期妇女中有躯体

13、症状者占91.1%,肯定抑郁者占12.6%,二者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工作可以转移注意力,起到一定的缓解压力的作用;工作的妇女生活比较规律,由于其工作时间长、熟练程度高,在工作中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使其得到尊重,进而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工作者有一定的经济来源,可以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使她们的生活更加充实30。3.2 社会支持因素:社会支持利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围绝经期妇女心理、精神症状的改善,也间接影响到其生理功能的调适和身心健康状态。何亚鸿31对围绝经期女性健康状况及其所获得的社区支持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47%的妇女在围绝经期无任何症状,96.53%的妇女均有不同程度的围绝经期

14、综合征,从她们所获得的社区支持来看,11.88%的妇女未获得任何方面的支持,88.12%的人分别从医务人员、同事、家庭及亲友处获得支持。瑞典的一项调查显示,由卫生工作者经常与一些妇女联系交流并提供信息对于围绝经期症状所起的作用不亚于药物治疗的效果32。总之,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广泛开展,围绝经期妇女的生存质量与健康保健问题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独立的生理、心理症状的预防与治疗,而是更加深入地研究这一人群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其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从而更好地改善围绝经期妇女的生存质量,帮助她们顺利度过人生的这一关键时期。【参考文献】 1 程颖莲,莫端豪,练

15、坚贞.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生存质量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4):1927-1929.2 申莉瑛,刘瑞珍.围绝经期综合征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9):2563-2564.3 Gita D. Mishra,Wendy J. Brown,Annette J. Dobson.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Changes during menopause transitionJ.Quality of Life Research,2003,12: 405-412.4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5 孙海艳,樊俊华.围绝经期妇女的养生保健J.江西中医药,2007,38(290):28-29.6 田丰莲,詹新林,赵庆国.广东地区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 (4):67-70.7 黄春琴,郑少玲,丁莹.汕头市妇女围绝经期健康状况及保健需求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 (2):472-473.8 蔡虹.围绝经期的妇女社区保健J.当代医学,2009,15(165):154.9 沈犁.围绝经期妇女的现存问题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8A):5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国际贸易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