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中国古代政治部分试题.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0101124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5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考中国古代政治部分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3年高考中国古代政治部分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3年高考中国古代政治部分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3年高考中国古代政治部分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3年高考中国古代政治部分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3年高考中国古代政治部分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高考中国古代政治部分试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高考中国古代政治部分试题1: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2.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

2、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3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 B秦C汉 D唐4读图7,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在颁布推恩令B北魏孝文帝从迁都到C和先后是两宋的都城D明太祖在废除了丞相制度 图7 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图5.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6

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7.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8.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

4、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初六日内阁奉上谕:和世泰等奏,口英咭唎国贡使连日演习礼仪极为敬谨,即派苏楞额、广惠各载原品顶戴沿途伴送,钦此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9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10图5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 图5 11右图为岛夷志略片段。从其内容判断,该著作的出现应不晚于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12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

5、,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13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禅让制 分封制 世官制 宗法制A B C D14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AB CD15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

6、明,明朝内阁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

7、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10分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8、12分)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图7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图8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8分) 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

9、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2)概括综合。(4分) 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19: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时间区域东汉后期唐朝前期黄河流域765669长江流域342611概述上表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10分(2)变化: 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 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

10、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 原因: 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 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 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

11、,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

12、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2分)12(18分)(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承袭秦制。(2)分封诸侯王国。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赵武灵王(前325 前299年在位)与肥义谋胡服骑射。国人皆不欲,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曰:臣闻中国者,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穿)远方之服,臣愿王熟图之也!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根据材料一,归纳赵武灵王颁布胡服令的目的及其关于服饰的基本观点。(6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4分)(1)发展骑兵,增强军事力量;服饰应利民、便用;服饰须因时势而变。处于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战争频仍,各国追求富国强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