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六年级数学上册册课程说明书 (精选可编辑).docx

M****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7.61KB
约3页
文档ID:538455308
六年级数学上册册课程说明书 (精选可编辑).docx_第1页
1/3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程说明书》课程名称:小学数学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教学材料: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课 时 数:60课时左右授课教师:任先龙授课对象:凤山小学六年级学生课程目标:1. 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 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 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 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 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3. 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教材框架(一)教材的变化分数乘法:突出强调分数乘法意义的两种形式,增加例2,作为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铺垫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不单独编排,而是结合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进行教学增加分数与小数的乘法增加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由两个例题缩减为一个倒数的认识”由“分数乘法”单元移到“分数除法”单元位置与方向:把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用数对确定位置”移到五年级上册,把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用方向与距离确定位置”移到本册分数除法:“倒数的认识”由“分数乘法”单元移至本单元把“比”的内容单设一单元增加两类新的问题解决:和倍、差倍问题;可用单位“1”解决的问题比: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原来在分数除法单元,本册作为第四单元单独学习教学内容基本无变化圆: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通过用圆规画圆引出圆的各部分名称,继而研究圆的性质减少圆的对称性的篇幅增加“利用圆设计图案”的内容。

增加求圆外切正方形、圆内接正方形与圆之间面积的“问题解决”扇形”由选学内容变为正式教学内容百分数(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把“百分数的应用”分成两段,本册只教学百分数的一般性应用,而特殊应用如利率、折扣、成数,移至六年级下册把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与求百分率、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结合起来,注重在应用过程中自然地引导学生把百分数和分数、小数进行互化增加用单位“1”解决的实际问题扇形统计图: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增加根据选择合适统计图的内容数学广角——数与形: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把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鸡兔同笼”问题移至四年级下册,新编“数形结合”的内容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分数乘法和除法、比、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2.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初步培养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2.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百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灵活解决问题3.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体会极限思想课程实施1、充分利用“班班通”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2、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学的轻松快乐,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效率 3、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  4、抓好单元检测,把好单元教学关5、加大培优辅差的力度,以激励表扬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竞争,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作业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6、结合教材渗透法治教育,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知识课程评价本学期将采取平时评分制和期末考核制相结合,而不是靠一张试卷定成绩,而且重在平时的学习情况及完成作业、处理问题的情况再结合家长及同学们的评价情况给孩子们一个完整的评价,同时给下阶段的初中教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2014年9月2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