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35001192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品德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思想品德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思想品德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思想品德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思想品德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思想品德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品德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袁朝伟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北杜中学 袁朝伟高效课堂教学理念实施以来,各科老师都积极实践这一理念,探索更加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人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也是高效课堂的探索者和受益者。但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大家关注的问题,现在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第一个问题,关于思想品德课的“什么是效”“什么是高效”的问题。我们知道,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落脚点是培养负责任的公民,让学生将来过上积极健康的生活。而作为一门课程,思想品德课则有其自身的知识体系以及对学生未来行为的要求、预期。我理解的思想品德课的“效”,表现在两个方面:

2、一是学生对道德、法律、国情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和行为的转化程度。与这一理解相对应,思想品德课的“高效”,就是对教材有关道德、法律、国情知识的熟练掌握、深刻理解,以及内化为自身信念后行为上的自觉转变。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相信上面对“高效”的理解,应该是大多数同行的共识,但是,问题在于,我们对于这一理解的应用,停留在一个令人遗憾的水平之上。课堂上,我们的考察,仅仅局限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上,根本无法检测学生行为的转化,甚至,连知识是否能够内化为学生的信念,我们都无法确定,更何况行为的转化。现实中的情况是,刚上完环保知识的课,学生下课洗手就可能忘记关水龙头;刚上完诚实守信的

3、课,他接下来可能仍然坦然地抄写别人的作业;刚学完爱国主义精神,下周一升旗仪式上,他可能仍然会心不在焉,甚至嘻嘻哈哈。也许,这样的学生考试卷面分数还不错,但是,我们能说,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是成功的吗?我们能认同这样的“高效”吗?那么,问题出在哪里?考试机制有问题,还是考察方式有问题?或者,我们的教育根本出发点出了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第二个问题,多媒体教学的运用问题。多媒体教学,直观、方便,令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耳目一新,尤其是对于开拓学生眼界、化抽象为具体进行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在本人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音像资料对学生学习文字资料的干扰问题;多媒体教学中学

4、生被动接受资料,对思维能力的抑制问题、过多信息量的接收引起的甄别真假信息能力下降问题等。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电视普及以来,看电视长大的一代,在注意力水平、思维的创造性、独立性水平上,明显受到负面影响,而电脑时代网络也有类似的作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时我们会发现,学生看影视资料和其他图像资料会津津有味,但是,离开这些资料后,让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总结资料中的规律,结果往往令人大失所望。这些资料似乎给他们更多提供了欣赏的机会,欣赏完了,留下的东西不多。尤其是,我们需要学生思考,需要他们慢慢发展归纳、演绎能力,在促进这些能力提高方面,多媒体资料,尤其是音像资料,并没有比文字资料显示更多的优势,甚

5、至还相反。这就对我们提出一个警告:如何更好地利用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不是仅仅变成“看热闹”或者“作秀”?针对思想品德课的特点,我认为,关于学生情感熏陶、价值观的潜移默化方面,我们可以较多地使用音像资料,而对于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需要学生发展思想的独立性、创造性时,多媒体资料中的音像资料,一定要慎用,要防止学生形成被动接受的懒汉式思维模式。第三个问题,关于“低分”学生的评价问题。多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思想品德课考试成绩差的学生中,有些同学往往人品很不错,就是文化知识学习上有欠缺。而我们同时也看到,也许思想品德课考试分数很高的学生,对待老师和父母,对待同学,乃至对待自然,其表现实在令人不敢恭维,这样的学生,在学校深得老师喜爱,但离开学校后,能对老师怀有感恩之心的不多。我们固然希望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但是,如果在多才多艺的秦桧和识字不多的爱国者之间进行选择,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我们在教学评价中,往往误认知识的掌握水平为思想品德水平,从而培养出不少伪君子,这应当引起所有教师的警惕。总之,思想品德课的评价,要从知识评价转移到知识与行为评价并重的方向上来,这样,应该更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