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同源词探求.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34999490 上传时间:2023-11-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同源词探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古代汉语同源词探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古代汉语同源词探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古代汉语同源词探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古代汉语同源词探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同源词探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同源词探求.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单元:同源词探求臤、堅、鋻、緊、掔 这一组同源词有一个共同的意义:坚固、坚硬。 臤(qian1)。说文:“臤,堅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说:“按持之固也,与掔略同。” 堅。说文:“刚也。”墨子备梯:“杂而深埋之,堅築,毋使可拔。” 鋻(jian4)。说文:“刚也。”集韵:“刚铁也。”艺文类聚人部引晋杨泉物理论:“在金曰鋻,在草木曰緊,在人曰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土部:“堅者,土之臤;緊者,丝之臤;鋻者,金之臤。” 緊。说文:“缠丝急也。”纏丝急则坚固。管子问:“戈戟之緊,其厉何若” 掔(qian1)。说文:“固也。”庄子徐无鬼:“君将黜耆欲,掔好恶,则耳目病矣。” 从语音上看,这一组字都

2、属真部。“堅、鋻、緊”是见母,“臤、掔”是溪母。它们同属喉牙音,发音部位相同。 暗、闇、黯、窨、霒(侌)、陰、蔭、廕 这一组词都有光线不足、阴暗的意思。 暗。说文:“日无光也。” 闇。说文:“闭门也。”闭门则为幽暗,这是“暗”的区别字,本指房间暗。先秦时多用来表抽象意义,是昏暗、糊涂的意思。荀子君道:“彼不能而主使之,则是主闇也。” 黯。说文:“深黑也。”这是颜色暗。 窨(yin4)。说文:“地室也。”即地窖。地窖当然是不亮的。 霒(侌)。说文:“云覆日也。”这是天阴。又写作“霠”。 阴。说文:“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水南山北是太阳晒不到的一面。 荫。说文:“草阴也。” 从语音方面来看,这组

3、词古音都同是影母,又都属侵部。 句(勾)、钩、笱、痀、軥、朐、傴 这一组都有弯曲的意思。 句(勾)。说文:“曲也。”礼记乐记:“倨中矩,句中钩。” 钩。说文:“曲钩也。”庄子马蹄:“曲者中钩,直者应绳。” 笱(gou3)。说文:“曲竹捕鱼笱也。” 痀(gou1)。说文:“曲脊也。” 軥(qu2)。说文:“轭下曲者。” 朐(qu2)。说文:“脯挺也。” 傴(yu3)。说文:“偻也。” 这组词古韵同在侯部,声母同是喉牙音。“句(勾)、钩”同音,是见母字;“笱”与“句、钩”只是声调不同。“痀”也是见母,它与“句、钩”是韵头不同。“軥、朐”同音,是群母字。“傴”是影母字,韵母与“痀、軥”相同,影母是喉

4、音,喉音和牙音是相通。 盧、黸(玈)、壚、矑、獹、鸕 这一组词都有“黑”义。 “盧”是黑色。尚书文侯之命:“盧弓一。”传:“黑也。” “黸”也是黑色。说文:“黸,齐谓黑为黸。”字亦作“玈”。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玈弓矢千。” “壚”是黑色的土块。尚书禹貢:“下土坟壚。”释文引说文:“壚,黑刚土也。” “矑”是黑眼珠。文选甘泉赋:“玉女亡所眺其清矑兮。”注引服虔:“矑,目瞳子也。” “獹”是黑狗。玉篇:“韩獹,天下骏犬。”字也写作“盧”。汉书王莽传:“是猶紲韩盧而责之获也。”注:“黑色曰盧。” “鸕”是黑色的水鸟。字林:“鸕似鷁而黑,水鸟也。” 这一组同源词的读音都相同,都是来母,鱼部。 枯、涸、

5、竭、渴 “枯”是乾枯。说文:“枯,槁也。” “涸”是水乾。说文:“涸,渴也。”(“渴”也是水乾之义,见下。)“枯”是溪母,鱼部;“涸”是匣母,铎部。铎部和鱼部同类,可以对转;溪母和匣母同属喉牙音。 “竭”也是水乾。国语周语:“伊洛竭而夏亡。”注:“竭,涸也。” “渴”也是水乾,原是“竭”的本字。说文:“渴,尽也。”段注:“渴竭古今字。古水竭多用渴,今则用渴为氵歇字矣。”由此引申为口中无水页欲饮,即“饥渴”的“渴”,说文作“氵歇”。荀子天论:“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 “竭”、“渴”都是月部字。“渴”是溪母,“竭”是群母,同属牙音。 这组同源字声母都是喉牙音,韻部或是鱼部,或是铎部,或是月部,声音

6、可以相通,意义也都与“干枯、竭尽”相关。但谐声偏旁“古”和“曷”却与它们的意义没有关系。 稃(孚)、莩、苻、郛 这一组同源词都有“外表”之义。 “稃”是小麦等植物的花外面包着的硬壳。说文:“稃,禾會也。”尔雅释草:“秠,一稃二米”。原写作“孚”。诗经小雅大田:“既方既皁。”笺:“方,房也,谓孚甲始生。” “莩”是蘆苇秆里的白皮。汉书中山靖王传:“非有葭莩之亲。”注:“葭,蘆也。莩者,其筩中白皮至薄者也。” “苻”和“莩”同义。淮南子俶真:“蘆苻之厚。”注:“蘆中之白苻。” “郛”是外城。说文:“郛,郭也。” 这一组字,以“孚”为声符的都属幽部,以“付”为声符的属侯部,幽侯韵部相近。“稃孚莩郛”

7、是滂母,“苻”是並母,它们都是双唇音。 布、敷、鋪、溥、博、普、旁、方 这一组同源词都有“分布”和“广泛”义,“分布”则“广泛”,其间是有联系的。 “布”本义是“布帛”的布。说文:“布,枲(xi3)织也。”这个意义与“布列”有关。释名释采帛:“布,布也,布列众缕为经,以纬横成之也。”“布”又有“布列”、“分布”之义。广雅释诂:“布,列也。” “敷”有“敷设”、“展开”义。说文:“敷,施也。” “铺”有“铺陈”、“铺展”义。小尔雅广诂:“铺,布也。”诗经大雅常武:“铺敦淮濆。”笺:“陈屯其兵于淮水大防之上。”又有“普遍”义。诗经小雅雨无正:“淪胥以铺。”笺:“铺,徧也。” “溥”是“广大”、“普

8、遍”的意思。说文:“溥,大也。” “博”是“广博”、“普遍”的意思。孟子离娄下:“博学而详说之。” “普”是“普遍”、“全面”的意思。广韵:“普,博也,大也,徧也。”孟子万章引诗经“溥天之下”作“普天之下”。 上述字“博”是铎部,其余都是鱼部。鱼铎对转。“布博”是帮母,其余是滂母,帮滂同属唇音。 “旁”有“普遍”义。说文:“旁,溥也。”尚书太甲:“旁求俊彦。” “方”有“普遍”义。广雅释诂:“方,大也。” “旁方”是阳部,与“布敷”等字的鱼部对转。“旁”是並母,“方”是帮母,与“布敷”等字同属唇音。 小、肖、宵、削、消、銷、梢、稍、少 这一组同源词都有“微小”义。 “肖”有“小”义。方言十二:

9、“肖,小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吕申肖矣。”集解引徐广:“肖猶衰微。” “宵”也有“小”义。礼记乐记:“宵雅肄三。”注:“宵之言小也。” “削”有“削减”、“削弱”义。削减、削弱就是变小,所以与“小”义有关。吕氏春秋长利:“是故地日削。”注:“削,小也。” “消”是竭尽。削减的结果就是“消”。所以释名释言语说“消,削也。言减削也。”又释名释疾病:“消,弱也。如见割削筋力弱也。” “销”是金销。说文:“销,烁金也。”与“消”的意义有关。庄子则阳:“其声销,其志无穷。”司马云:“销,小也。”也是以“小”训“销” “梢”是树梢。说文:“梢,木也。”徐锴注:“梢,树枝末也。”(按:韵会引说文作“木枝末

10、也。”)“梢”的另一个意义是小柴。淮南子兵略:“曳梢肆柴。”注:“梢,小柴也。”“树梢”义与“小柴”义都与“小”有关。 “稍”的本义按说文是“出物有渐也。”朱骏声认为它的本义应是“禾末”。“稍”又有“小”义。周礼膳夫:“凡王之稍事,设薦脯醢。”郑玄注:“稍事,有小事而饮酒。”以“小事”释“稍事”。 “少”和“小”义相近。甲骨文金文“小”、“少”是同一个字。 上述字都是宵部;“小、肖、宵、削、消、销”都是心母,“梢、稍”是山母。“少”是书母,同属舌齿音。 分、班、判、别、辨、半、斑(辬)、頒 “分”是剖分,分开。说文:“分,别也。从八从刀会意。” “班”的本义是分瑞玉。说文:“玉,分瑞玉也。从玨

11、从刀。”“班”也有“别”义。左传襄公十八年:“有班马之声。”注:“别也。” “判”是剖一为二。说文:“判,分也。”段玉裁认为“判”字是“形声包会意”。左传庄公三年:“纪于是乎始判。”注:“分也。”“判”又有“半”义。公羊传定公八年:“璋判白。”注:“判,半也。” “别”是分解,分开。说文:“别,分解也。”广雅释诂:“别,分也。” “辨”的本义是剖分。说文:“辨,判也。”引申为分辨。小尔雅广言:“辨,别也。”周礼冢宰:“辨方正位。” 以上字都是用刀的动作,都有“剖分”之义。“分、班”是帮母,“判”是滂母,“别、辨”是並母,都是唇音。“班判”属元部,“别”是月部,元月对转。“分”是文部,“辨”是真

12、部,文真主要元音相近。 下面这些字或有“分”义,或有“相半”义,语言上也与“分”、“班”等相通,也都属于这一组同源词。 “半”有“分别”义。说文:“半,物中分也。”“半”是帮母,元部,与“班”是双声兼疊韵。 “斑”是色采相杂。礼记祭义:“斑白者不以其任行乎道路。”注:“发杂色也。”字亦作“辬”。说文:“辬,驳文也。”“斑”是帮母,元部,与“班”同音。 “颁”有“分”义。礼记祭义:“颁禽隆诸长者。”注:“颁之言分也。”又有“斑”义。孟子梁惠王上:“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注:“头半白者曰颁。”“颁”是帮母,文部,古音与“分”是双声兼疊韵。 蘼蕪、蠛蠓、緜蛮、霢霂、溟濛 “蘼蕪”又写作“蕪”,是一

13、种细叶的香草。尔雅释草:“蕲茝,蕪。”郭璞注:“香草,叶小如萎状。” “蠛蠓”是一种小虫。尔雅释虫:“蠓,蠛蠓。”郭注:“小虫似蚋,喜乱飞。单呼曰蠓,累呼曰蠛蠓。” “緜蛮”是小鸟的样子。诗经小雅緜蛮:“緜蛮黄鸟。”毛传:“緜蛮,小鸟貌。” “霡霂”是小雨。尔雅释天:“小雨谓之霡霂。”“霡”说文作“霢”。说文:“霢霂,小雨也。”段玉裁注:“霢霂,溟濛之转语。” “溟濛”是小雨。玉篇:“溟濛,小雨也。”又作“溟沐”。扬雄太玄少:“密雨溟沐,润于枯瀆。”宋惟幹注:“溟沐,猶霡沐也。” 这些词都含有“小”义。从语音上看,构成这些复音词的每个字声母都是明母。每个词的两个字韵部都比较接近,“蘼蕪”的韵部是歌部和鱼部,“蠛蠓”是月部和东部,“緜蛮”都属元部,“霡霂”是锡部和屋部,“溟濛”是耕部和东部。这些词相互之间都有音转关系。“蘼蕪”的“蕪”和“緜蛮”的“蛮”主要元音相同;“蠛蠓”的“蠓”、“溟濛”的“濛”和“霡霂”的“霂”是东屋对转。所以它们是一组同源词。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