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洗手行为习惯.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34998592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洗手行为习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生洗手行为习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生洗手行为习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生洗手行为习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洗手行为习惯.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生洗手行为习惯调查问题提出:据报道各省疾控中心对部分公众进行了一次甲型流感预防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绝大部分公众了解甲型流感这一疾病,但是公众对通过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物体或环境传播呼吸道疾病的知晓率较低,对勤洗手、文明咳嗽等行为掌握率仍然不够。 而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各种有害因素的刺激比较敏感,因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特别是洗手习惯,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感染性疾病是导致儿童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因素。世界各国研究证明正确的洗手能够预防呼吸在内的感染性疾病。了解小学生洗手行为现状为更好的进行校园突发性传染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开展了此次调查。一、对象与方法对象: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2、,在我区随机抽取5所学校,被抽中的每所学校的各年级随机抽取9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5所小学学生238名,其中男生125名,女生113名。方法:本次调查分低、中、高年段采用统一印制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甲型流感前和现在洗手行为,洗手知识的知晓率情况、获取洗手相关卫生知识的途径等。二、结果洗手行为:饭前便后洗手的学生甲流前70,甲流期间超过90,体育课后和打扫卫生后洗手的学生甲流前约30左右,甲流期间约50左右,但喷嚏咳嗽后甲流前约20左右,甲流期间约40左右。便后、体育课后和打扫卫生后洗手的比例高年级高于低年级,随着年纪的升高,洗手的比例有升高的趋势;甲流期间洗

3、手习惯高于甲流前洗手习惯。不用洗手液或肥皂的学生甲流前约40左右,甲流期间约10左右,经常用洗手液或肥皂的学生甲流前约40左右,甲流期间约60左右。洗手知识:小学生对洗手可预防疾病知识的知晓率甲流前约20左右,甲流期间约50左右;对洗手可预防疾病知识的知晓率高年级均高于低年级。小学生对洗手过程中用流动水和用洗手液洗手的知晓率甲流前约50左右,甲流期间约90左右;对搓揉时间的知晓率最低甲流前约10左右,甲流期间约40左右;洗手过程知识的知晓率高年级均高于低年级。小学生获取洗手相关卫生知识的途径主要通过教师和家长(70左右);其余依次为电视(25左右)、学校宣传(20左右)、书籍杂志(15左右)、

4、小区宣传(2左右)、网络(2左右)和同学(1左右)。二、讨论1、调查显示,有近40的同学承认在甲流前,他们的洗手频次较甲流期间少;在甲流期间,有超过50的被访的同学每天洗手会达到10次以上。特别是好学校的学生,这一比率达到73;但在甲流前,每天洗手在10次以上的同学比率较甲流期间明显减少。甲流前与甲流期间相比,被访同学洗手的场合也明显减少:在甲流前,被访同学在进食前、户外运动后、接触五官前、打喷嚏、咳嗽后或接触他人后洗手的提及率较甲流期间均明显下降。提示各小学要加强洗手等卫生知识的健康教育的系统性与连贯性,使学生们懂得良好的日常卫生习惯对于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

5、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能使其习惯成为自然。2、调查发现,小学生饭前和便后洗手的比例较高,达85以上,说明我区对于饭前便后洗手的行为健康教育活动开展较好。但用手捂着打喷嚏、咳嗽和抠鼻子后洗手的比例只有20左右(甲流前),40左右(甲流期间)。细菌、病菌等病原通过打喷嚏、咳嗽和抠鼻子传到手上,再通过接触其他物件,就有可能导致细菌和病毒的传播,从而导致相关的呼吸到感染性疾病在小学生中爆发或流行。提示洗手行为的健康教育不能只限于饭前便后洗手,疾病爆发期间,应扩大到其他可能影响小学生手部卫生状况的行为。便后不洗手、上完体育课不洗手和打扫完卫生后不洗手所占比例,低年级显著高于高年级,提示对于低年级洗手行为的

6、健康教育是重点。单用流动水洗手对降低细菌污染作用不明显,用流动水和肥皂能将手的卫生合格率提高到90,使用洗手液的合格率更高,因此洗手时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是必要的。但调查发现,在肥皂和洗手液的使用上,只有50的小学生在洗手是有使用的习惯,年级越高的学生使用的比例越高,女生较男生使用更多。提示学校应增设给学生洗手用的肥皂或洗手液,同时要根据小学生不同群体的生活习惯,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措施。3、调查发现,小学生对洗手有关知识的知晓率不高,有80以上的小学生知道要使用肥皂或洗手液,经常使用肥皂或洗手液的学生约50。提示可能有30的小学生的洗手知识未对其洗手行为和习惯产生影响,对于使用洗手液等进行洗手卫生

7、知识知晓率高于使用洗手液等洗手行为的形成率,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健康知识的了解并不等同于卫生行为的改变,提示洗手等卫生知识的健康教育还应继续深入开展,特别重视“知识-态度-行为”三者的转变关系。小学生的卫生知识主要是通过家长和教师获得,提示家庭和学校是小学生获得必要的卫生知识、树立健康价值观,培养巩固健康行为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可以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同时向广大家长宣传儿童保健知识,让家长检查和督促孩子的卫生行为,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洗手等卫生习惯。处于学龄期的儿童更容易接受卫生知识培训等健康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培养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能够使其习惯成为自然,成年后的卫生习惯改变起来比较困难,且不同年级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要为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制定不同的健康教育内容,并制定各项卫生制度,对学生不良卫生习惯随时纠正,才能达到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目的,从而更有效地防治各种突发性传染疾病在校园内扩散,确保学生们健康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