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权的巩固.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34992059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政权的巩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民政权的巩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民政权的巩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民政权的巩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民政权的巩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政权的巩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政权的巩固.doc(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今中外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注:囊括大纲版和新课标版。含有知识归纳、规律小结、热点冷点、高考题例、新题预测共五个实用专题构成部分。一知识归纳(一)中国古代史:1先秦:“五谷”在商周时已有种植;当时的牲畜可供食用、拉车和祭祀;商朝青铜器主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西周青铜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增多;周朝漆工艺大量用于车身、车篷的装饰;夏朝的交通工具种类很多,有车、船、橇等;商朝以贝作货币;商周时,道路沿途设有旅舍;春秋战国时,人们能用曲酿酒;诗经国风中的许多民俗民情诗,对我们了解春秋时代社会经济生活,有很大参考价值。2秦汉:有统一的度量衡、货币、车轨与文字(小篆隶书);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的葡萄、

2、石榴、苜蓿(一种牧草)、胡豆、胡麻(亚麻)、胡瓜(黄瓜或青瓜)、胡桃(核桃是其一种)移植内地;西域的良马(大宛马)、骆驼等源源东来;中原的丝织品、铸铁术、井渠法传到西域;东汉的画像石与画像砖,其画面题材包括生产、风俗、出行、建筑陈设等;楚歌、楚舞在汉代风行一时;汉武帝以后,西域的琵琶、笳、箜篌等乐器传入中原。3南北朝:南方主食稻米,常见的有稻米饭、麦饭和粟饭等;北方盛行面食;蜀汉发明了馒头,北魏人已会炸油饼,胡饼成为内地人喜食之物;三国以后,饮茶之风开始盛行;南方士大夫盛行宽衣博带;北方盛行胡服;南方流行穿屐(木底鞋)和芒屩(草鞋);北方多兴穿靴。4隋唐:隋唐时在交通要道上开设的私家店肆,备有

3、供客商骑用的“驿驴”;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货币;唐代市场的摊位和交易时间都有严格限制;隋朝时,人们喜穿戎装;唐朝时中原人喜穿胡服和靴子,妇女盛行穿男装;胡饼是当时的主食;当时有不少蔬菜来自国外,如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尼泊尔)的菠菜等;中原人从高昌学到酿造上乘葡萄酒的方法;隋唐时,贵族高官的住宅占地大,设施全,老百姓的房屋大多小而简陋;隋唐时使用高型家具和垂足而坐,已逐步代替古老的席地而坐的习惯,后世的床、桌、椅、凳等重要家具,在唐末已基本形成;隋唐两代,人们出门喜欢骑马、骑驴;唐代流行一种和轿子类似的肩舆;隋唐时,有打马球、竞渡、荡秋千、斗花草等文娱活动;隋唐时季节性节日很多,特

4、别热闹的是正月十五的灯节。5宋元:宋代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传播到江淮地区;城市居民广泛用煤作燃料;南宋棉纺织业的兴起,标志着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北宋时商业活动已不受地点和营业时间限制;市内还有娱乐贸易场所“瓦子”;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政府在一些大港口设有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宋词、宋话本、元曲的兴起,其社会原因都是适应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6明清:明代从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和经济作物烟草,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清军入关后,在全国推广男人剃去前额头留长辫子;清代,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一般上衣下裙,后来满汉妇女相互效仿。(二

5、)中国近现代史大纲版:1半殖半封开始及形成时期:洋务运动中,开始创办新式学堂,开始把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作为必修课;政府重要文件开始用电报拍发;中国近代第一份报纸申报在1872年创刊于上海。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提倡“自由、平等、友爱为纲”的公民道德,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当时,具有进步思想的人士,除喜欢穿西服外,男的喜欢穿中山装(一种正面有四个口袋的上衣),女的喜欢穿旗袍。家庭观念由旧式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开始向男女平等、男女同权转变;婚姻观念由旧式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转变为自由恋爱、婚姻自由自主。3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沦陷区低价收购甚至无代价征发

6、农产品,造成农村普遍粮荒,饿殍遍地;在上海,日本三年间配给居民的粮食,尚不足一年的食用;北平居民吃的是配给的豆饼、树皮、草根等制成的“混合面”。4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除上述南京临时政府提倡的习俗及服饰变化外,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在一些沿海城市,吃西餐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但西餐传入中国源于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牛奶、汽水、啤酒、咖啡、饼干、面包、味精等西洋或东洋的食品,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民国时期的交通有一定的改善,轿子、马车逐渐减少,人力车、自行车成为常见的代步工具;城市里奔驰着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公路和铁路事业有所发展;民用

7、航空和水上航运业缓慢发展;始于清朝末年,只限于官方使用的邮政、电报、电话等通讯事业,逐步成为民间相互联系的主要途径。在住宅建设方面,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草房仍旧大量存在;在沿海城市,一些富商和大官僚,盖起了钢筋水泥结构的西式“洋楼”。5社会主义新中国:从1949年至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超过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市场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着“一五”计划的完成,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由于“左倾”错误等原因,造成19591961年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市场物资供应紧张。“文革”开始以后,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从主要方面和长远影响来说,给

8、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相当的困难。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结束了生活物资短缺、凭票证供应的历史;服装方面,男的以西服和夹克衫为主,女的式样更多,牛仔服是青少年中最为流行的服装;饮食方面,更加多样化,主食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由于暖棚等技术,人们可以随时买到反季节蔬菜;在茶和啤酒之外,中国人对果汁、可乐、咖啡有了更多的热情;远距交通一般都选择铁路、高速公路或飞机;市内交通除公共汽车、电车、地铁、出租车外,摩托或私人轿车的比例在增加;但目前城乡人民个人的交通工具主要还是自行车,中国是世界上自行车最多的国家,被称为“自行车王国”;通信方面,除传统的信件、电话、电报

9、外,人们更多地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人们的住房及配套设施也在逐步改善;利用假日旅游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许多人生活内容的一大变化;在风俗方面,使用火葬、禁放鞭炮等新风丧正在推广。新课标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从当朝皇帝到达官贵人,穿长袍马褂,吃满汉食品,住深宅大院;平民百姓则粗食布衣,住普通民居。当时,吃穿都是中国自产。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百姓生活中,“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到了20世

10、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有西服,有粗布大衫,有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中国各地饮食具有地方特色,如南方人喜吃米饭、海鲜,北方人喜欢面食、肉类。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随着中国开设通商口岸越来越多,西方建筑样式更多地出现在中国,一些官员或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

11、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与大城市相反,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看比较拥挤,家具陈设只有床、饭桌、椅子等必需用具。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服装颜色从灰蓝

12、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2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铁路与公路:在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因地区而异。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平民百姓外出,多以步行为主。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不久就被拆除。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西北、西南和内地之间,基本没有铁路交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

13、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南、西北地区的沟通。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在不断改进机车和对铁路技术进行改造的基础上,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但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加上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获得较快发展。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许多偏远闭塞的山区也通了汽车。(2)水运和航空:鸦片战争后,轮船进入中国,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洋务派创办轮船招

14、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各大口岸相继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铁路、公路和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新中国成立初期,乘飞机有种种限制,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放宽并最终取消了这些限制,航线和航班不断增加。现在全国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胜地都有航线,并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设有直通航线。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3

15、)通讯工具的变迁: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从此,清政府开始在各省架设有线电报线。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官商通用。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到1949年,全国电话普及率仅0.05%。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改革开放以后,电讯产业快速发展。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

16、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电话由奢侈品变成日用品。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3大众传媒的变迁: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1)报刊业走向繁荣: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戊戌变法前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且多反映社会思潮。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展开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