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 .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34714589 上传时间:2024-01-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伯牙绝弦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伯牙绝弦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伯牙绝弦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伯牙绝弦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伯牙绝弦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伯牙绝弦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伯牙绝弦 .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采用个人、小组、全班的方式朗读课文。诵读课文。2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懂课文内容。3以读悟情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教学准备:课件揭题导入:课前播放高山流水一、导入:刚才听到的这首乐曲是什么?高山流水从这委婉动人的旋律里,我们似乎倾听到了一段委婉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在这段音乐的引领下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认识这样两个人物(出示人物幻灯片):你们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他就是晋国上大夫俞伯牙;而这位凝神听琴的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

2、子期(学生在老师引领下说着俞伯牙和钟子期)。在一个上大夫和一个樵夫之间居然发生了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伯牙绝弦。(板书)出示课题(课件) 2、学生读课文题目。老师指正“绝”和“弦”的读音。学生再齐读课题。老师过渡语:今天,我们将继续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品析文言文。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让学生自由地大声读课文。老师:试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吧。(学生自读) 老师指名读,指导“哉”和“兮”的读音。、老师: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而且还讲究节奏和韵味。借助屏幕上所给的提示(出示幻灯片),试着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吧!

3、(学生试读) 3、老师:在听你们读,老师心里也痒痒的,下面老师读一读。(教师配乐范读。)4、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配乐齐读。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老师过渡语: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我们没有读了百遍,但七八遍已经有了。那么文章的意思是不是自见了呢?是不是都理解了?好,考一考你们,先从文章的题目开始伯牙绝弦,怎么解?1、解说课题。老师:“绝”是什么意思?学生:断绝。(很多学生认同的点点头,并放下手。)老师引:试着把“断绝”放入“绝弦”中来理解试试。学生纷纷说着。有学生笑了:不通。有学生开始举手,学生:砍断,绝弦就是砍断琴弦。还有学生说:割断,割断琴弦。老师进一步引导:表面的意

4、思是“割断琴弦”,也就是不再弹琴了的意思,现代汉语中也有很多这样的词语,如:著名的作家不再写文章了,叫封笔;电影演员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息影,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老师略微停顿,有学生说出绝交)绝交,所以,不在弹琴了,叫(学生说出绝弦)绝弦。2、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老师:读了课文,我们不难知道故事中有两个人物,他们分别是:伯牙和钟子期。你了解了他们的什么情况?学生:俞伯牙或弹琴,钟子期会听琴。老师:相当接近。用课文的句子那句话能体现出你们刚刚说的意思呢?学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老师出示句子)老师:自由读句子,根据注释再来说说意思。学生各自在说,讨论着:“善”的理解,师生谈论着说:

5、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很会欣赏。老师出示幻灯片指名读材料。老师:秣,吃草,一般的马怎么吃草?学生:低头食草。老师:仰秣?指马怎样吃草?学生:抬头吃草。我认为这里是说:伯牙弹琴时,连吃草的马都抬头倾听了。老师:这位同学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意思,相当好。老师:可见伯牙擅长什么?学生:弹琴。老师:伯牙善鼓琴,子期呢?学生:钟子期善听老师出示幻灯片(介绍资料),学生读。老师出示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怎样读才能突出两个人的特点?(指名读,齐读)3、体会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老师:仔细读读课文,从哪些句子中能体现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笔标出来。学生边读边动手画句子。4、学生反馈:学

6、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学生听了发言后放下了举起的手。)老师:英雄所见略同,这位同学把大家的心思给说出来,可见他的心与大家的心是一样的。他很棒。我们联系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各自小声的在说着。片刻,老师: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浮现出怎样的泰山呢?学生:巍峨高大。老师追问:从哪看出?学生:峨峨。老师:读句子,读出泰山的高耸。(指名读,学生读。)老师:你对“泰山”读得特别有味道,对“泰山”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1:巍峨高大的泰山。学生2:壮观的泰山。学生3:登泰山而晓天下。老师:这位同学了不得能知晓“登泰山而晓天下”。

7、同学们,子期只用“峨峨”两字就表现出了泰山的高大巍峨。一个“峨”就是高大,他却用了两个“峨”。老师:你从子期的其他话上能读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吗?生:善哉!师:用现在的话就是。生:好啊!师:谁也能像子期那样赞美伯牙的琴声?指名读。老师:“善”字的不同意思。 “哉”是什么意思?学生:相当于“啊”师:为什么用两次语气词来说呢?(学生不语)平时我们只说:她唱得真好啊!而这儿相当与用了两个“啊”。学生有的在小声的说:是不是,为了赞美?(说明学生不确定)老师:有同学了不起,能类推了。这就是为了赞扬伯牙琴声的美。我们可以读出赞美的味道。(指名读,齐读)指名说意思。学生: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

8、子期听后说:弹得太好了,我面前像屹立着一座巍峨的泰山。老师:小结学习的方法。从词中理解,从读中体会。读书就该如此吧。读好了这句话,我想下句话也就不难了。(课件出示: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怎样读这句话?什么样的江河?与刚才高山句有什么区别?带着我们的感受,再读这两句话吧。注意高山流水的不同啊!学生读,反馈:学生1:伯牙弹琴,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弹得太好了,像有一条滔滔的江河从我身边流过。(有学生仍着举手)学生2: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弹得太好了,我身边像有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流过。(学生举起的手陆续放下)老师:两位同学说的都好,从自己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说就可以了。(此时有一位学生

9、犹豫得举起手)老师看看后问:这位同学,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学生:老师,这里的洋洋我不懂。(有学生点头赞同。)老师:没关系,那位能说说:洋洋的意思。学生:这里是不是像峨峨一样的来理解。说明水流很大。学生:是呀,水流很大,书上注释也是这样说的。老师:是呀,我们在听课探讨,同时还要关注课文给出的信息。学生:可是,为啥不用我身边像有一条很大的江河流过。学生:你怎么这么笨呀!(那位学生把头低下了)很大的江河流过又可以说奔腾不息和滔滔不绝。老师:这位同学你能理解的很到位,是很不错。那位同学他可能一下没想起。你不能说他笨。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这样评价别人的,我们是同学,也是朋友,将来还有可能成为知音呢!我们要

10、有包容心,要互相帮助。假如在我们不知道的时候,别的同学也这样说我们,我们心里是何感想?(这位学生一下脸红了,似乎不满、羞愧。)下去我们可以围绕“假如被别人看不起,我心何以堪”为题作一个主题班会。老师:很大的江河没有奔腾不息或滔滔不绝具体生动,这里就可以说很大。要说奔腾不息或滔滔不绝更有洋洋之意。5、深入体会“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老师拓展 :既然伯牙善鼓琴,他所弹的内容就肯定不止高山、流水。假如你是子期,我是伯牙。当伯牙鼓琴志在霞光(课件),子期透过琴声感受到霞光的灼灼了吗?子期会怎么赞叹?.师生:伯牙鼓琴,志在霞光,钟子期曰:善哉,灼灼兮若霞光。(老师说前半句,学生说后半句)老师:当伯牙

11、鼓琴志在白雪时,钟子期曰学生:善哉,皑皑兮若白雪。老师:志在杨柳,学生:钟子期曰:善哉,依依兮若杨柳。老师:志在明月.,子期又会怎么赞叹?请选择你喜欢的景物,用ABCC式词语再现当时的情景吧。(同桌试说)指名。学生1: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学生2:钟子期曰:善哉,教教兮若明月。学生3: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学生4:钟子期曰:善哉,教教兮若明月。引出知音,老师:说得太好了,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清风也罢,开怀也罢,真无所谓,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知道。用书中的话说。学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第四句)老师: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学生:念,思念。必得之,一定要得到。学生:在这里,

12、应该作心里所想来理解。不是得到,应该是一定知道。老师: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中我们应把念当做心里所想,必得之,一定知道。就是平时说的,你是我肚子里的虫子,我想什么你都知道。学生点点头赞同道:呀!老师:当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伤,志在开怀,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学生说出后半句),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他们是知音(学生一下就说出“知音”,老师板书)老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他为什么偏偏是种子期为知音呢?学生:钟子期十分懂俞伯牙的心思。教师补充资料(出示幻灯片)。学生默读。老师: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

13、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呢?学生:知道我的人,非是钟子期不可。有学生说文言文:知吾者,子期也!老师:是呀,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前4句,感受他们的快乐。(学生齐读前四句。)6、理解并体会“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老师过渡语: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他们俩多想像高山流水一样永远

14、相伴、永远相依,于是,他们约定来年再来相会。第二年中秋节,伯牙乘着一叶扁舟,如约而来。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不语。(幻灯片出示第5句,突然,断电。老师插话:子期死了,连我们的电都也伤心泪流,更何况是伯牙呢!就用读的方式来表现我们伤痛吧。)指名读第五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老师:自己试着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学生一下又进入了自己的思考中,陆续的有学生举手。)四人为一组的说一说。指名说,学生:钟子期死了,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自己的知音了,于是,就把琴弦割断并砸破琴,终身不再弹琴。学生:钟子期死了,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懂得

15、自己的人。于是,就把琴砸了,终身不再弹琴。老师:破琴绝弦,就是把琴砸烂,割断琴弦。也就是把琴一次的弄烂。目的就是再也不弹琴。7、小结老师:你们认为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学生: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学生: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学生: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老师:是呀,同学说的多好呀!俞伯牙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四、拓展延伸,深悟“绝弦”。过度: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幻灯片出示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1、拓展短歌老师:请同学们打开语文同步指导默读,谁觉得自己最能表达伯牙的心情?酝酿情绪,指名读。(学生读)(电又来,有老师帮助启动了电脑。)老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的方式悼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