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62].docx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34712201 上传时间:2022-08-1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6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6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6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6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6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62].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重点难点:(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3)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简介。2导语。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三、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第一层(35段):分析中

2、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c以“我”举例。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2问: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3问:“格物致知”出之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4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

3、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5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6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有没有一样?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7问: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8问: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9问: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4、10问: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11问: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12问: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13问: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14问: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四、小结: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五、作业:完成课后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