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专题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 ● 主干知识整合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形成的过程 (1)16~18世纪开始形成时期 14、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还推动了海外殖民扩张,伴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19世纪前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形成时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加紧殖民扩张,许多国家沦为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最终形成时期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为了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思考讨论 想一想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提示: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对外的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市场的逐步形成,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料、资本和广阔的市场条件,又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认识 (1)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动力,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2)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瓦解着东方各国旧的经济结构,促进了东方各国的近代化 (3)也给东方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东方的长期贫穷和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二、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体系演变 1.演变过程 (1)18世纪中期~1944年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①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19世纪早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加紧殖民扩张,拥有广大的殖民地,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霸主,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逐步形成②一战英国经济受到削弱,英镑地位动摇,二战使英国经济受到严重削弱,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 (2)1944~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二战中西欧各国普遍衰弱,美国大发战争横财,拥有最雄厚的工业资本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20世纪70年代伴随西欧和日本的恢复与崛起,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冲击,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
(3)欧元的崛起:1999年1月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成功启动,标志着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正式建立 2.认识 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或联盟的建立取决于各国或集团经济实力,反映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衰和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三、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 1.经济全球化 (1)含义: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竞争和制约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思考讨论 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发展将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 提示:它将有效地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推动我国在WTO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参与WTO规则的制定,保障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2)实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3)贸易自由化体系的建立: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这一体制的确立大大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区域集团化 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三大经济区域集团 3.认识 (1)经济的全球化是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对世界各地区、各国家的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正面临空前的压力与挑战,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3)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的关系:经济区域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起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4)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入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发展经济之路,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加入,趋利避害 四、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过程 (1)1500~1945年资本主义萌芽和两次工业革命都开始于欧洲,使欧洲长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中心 (2)1945年~20世纪70年代,日本、德国战败,欧洲普遍衰落,美国掌握世界霸权,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 (3)20世纪70年代至今天,美国经济相对衰落,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4)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亚洲、拉丁美洲出现一批新型的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经济增长速度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形成环太平洋经济区。
2.认识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有欧洲中心—美国中心—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过程经济政治的多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X”综合向导 一、科内综合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因,基本途径及评价 从1500年~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在资本主义萌芽以及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通过不断的海外殖民扩张来完成的它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亚非拉大多数国家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冲击了这些落后地区旧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促进了这些地区的近代化,促进了世界各地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也给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这些地区长期的贫穷和落后 2.欧洲一体化进程 (1)1951年欧洲煤钢联营建立,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组成,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2)1993年欧共体12国结成欧洲经济政治联盟,1994年增至15个国家 (3)1999年1月,欧洲单一货币欧元启动,标志着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正式建立,欧元的启动对欧元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3.工业化国家对落后民族的征服活动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对市场的需求。
(2)主要手段:用炮舰、廉价商品、剩余资本打开落后国家的大门,使之成为其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重要的投资场所 (3)主要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列强本国经济的发展,给亚非拉落后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并促进了亚非拉落后国家的近代化 (4)主要启示:落后国家只有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变落后的政治经济体制,才能富国强兵,救亡图存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领域:形成了以科技为依托,以垄断形式组织生产经营的模式 (2)对社会制度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更加健全,人们的公民意识增强 (3)对侵略方式的影响:殖民侵略进入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 (4)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英国的核心地位开始动摇,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加剧,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5)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大大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在衣食住行方面,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 (6)对环境的影响:石油等能源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5.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①确立: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最早发生和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大,还拥有广大的殖民地。
②丧失:19世纪末,英国丧失了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错失机遇,被美国德国迎头赶上 (2)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①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削弱 ②表现;二战后,美国操纵了国际金融市场,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它的建立标志着美国在国际资本主义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3)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①原因: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 ②表现: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十六专题 中国古今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科技文化 ●主干知识整合 一、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1.出现原因 (1)各个诸侯国在混战的局面下要求政治改革,以便在相互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各种理论的指导 (2)私学的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使各个学派得以发表自己的政见和主张 (3)封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4)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天文学、数学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基本认识 百家争鸣,实际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被打破,需要思想理论的重新认识,百家争鸣就是思想领域对种种历史、现实问题斗争的反映这一潮流的出现,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思考讨论 法家主张“法治”,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依法治国”有何区别和借鉴意义? 提示:法家主张的“法治”思想,实际上是封建信条,服从于君主专制的需要,是控制人民的工具;而当今倡导的“依法治国”,维护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保证的是基本民主权利,实现的是人民的基本权利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一方面在健全法制,另一方面需加大执法力度,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真正实现依法治国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变迁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发展演变中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至今仍有重要的意义 1.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1)春秋末期产生,其创始人为孔子,提倡“仁”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提出“大一统”思想,董仲舒倡导“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儒家思想至此成熟,成为历代封建统治的政治思想。
(4)宋元时期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 (5)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受到猛烈冲击,其正统地位动摇 (6)“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毁灭性打击,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之一 (7)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地位有所提升,成为进行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 思考讨论 孔子在春秋时期提倡“仁”的学说,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心理,但并未被统治阶级所认可为什么? 提示: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纷争,社会秩序相当混乱,人民渴望安定与统一;儒家思想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比较符合人们的要求但战乱兼并的状况下,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或占据有利的位置,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所以对于支撑兼并战争的思想,如法家思想比较关注,因此儒家思想也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 2.儒家思想被尊崇的原因 (1)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主要在于其理论本身宣扬天人感应,道德规范,提出大一统,迎合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