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3年专题专项增分练16.doc

鲁**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7KB
约13页
文档ID:529502135
2023年专题专项增分练16.doc_第1页
1/13

专题专项增分练(十七)古代诗歌鉴赏(二) (分值:40分)1.(2019·福建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王安石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岧峣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②低心事折腰[注] ①昌叔:王安石妹夫②分:甘愿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B.三、四两句描写诗人登高赏菊的场景,其中“红”对“绿”、“紫”对“黄”,色彩斑斓,场面欢乐C.第五句诗中有画,流云将落木、渡口连成一片,画面开阔,气韵生动D.第六句的“乱”字,既写出了群山连绵起伏之状,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纷乱E.本诗通过写登山所见的实景,以及由此展开的联想,虚实结合,寄托了情思,表达了心志2)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B项,三、四两句其实是诗人在登高中想象的与妹夫一起赏菊的场景,既表达了对妹夫的思念,也表达了对高洁志趣的追求。

D项,并没有体现诗人内心的纷乱[答案] (1)BD (2)①对妹夫的思念,对高洁情操的追求;②对美丽景色的喜爱;③对陶渊明的仰慕,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诗歌鉴赏] 诗歌第一句通过描写城上的乌啼声,以动衬静,渲染了秋日傍晚的寂静第二句点明了对妹夫的思念,并引出下文内容三、四两句,诗人通过想象与妹夫会面的场景,即二人坐在菊花旁边饮酒,胜似有美人陪伴,表明了对妹夫的思念之情,且通过赏菊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志趣的追求五、六两句通过描写诗人登高所见之景,即落叶缤纷、夕阳西下、山中烟雾缭绕等,表现了诗人对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末尾两句,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仰慕以及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的志向[白话诗歌] 城上乌啼的声音打破了寂静,因为想看看你在哪里,才登上这高山我们相逢之时应是面对着黄菊一起饮绿酒,没有必要让美人吹箫相伴流云将落木与渡口紧紧相连,在烟雾缭绕的山中依稀看见了远处夕阳映衬下的小桥陶渊明享有“东篱醉”这样的盛名,我甘愿为国事屈意居下位为国效力2.(2019·河北石家庄、唐山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有感五首(其三)①杜甫洛下舟车入,天中贡赋均②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春③。

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注] ①此诗作于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秋,内容和当时朝廷中迁都洛阳之议有关安史之乱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残破,每年要从江淮转运大量粮食到长安;加上吐蕃进扰,长安处在直接威胁之下,因此朝中有迁都之议②天中:指洛阳③翠华:指天子之旗,这里指代皇帝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从洛阳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写起,正是因地理位置优越,人们才提议迁都洛阳B.颔联紧承首联,写洛阳百姓等待皇上给他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可见洛阳百姓正翘首企盼迁都洛阳C.颈联前一句是说“金汤固”对于巩固国家统治没有任何作用,后一句突出对政治革新的认识D.尾联中的“不过”一词,看似轻描淡写,实际更引人注目,突出了“行俭德”的重要性E.“盗贼”一句,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事实,语言尖锐,感情沉痛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对迁都的观点态度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B项,“寒待翠华春”是反话,实际上表达的是百姓的怨愤C项,“对于巩固国家统治没有任何作用”不当,诗人应该也肯定“金汤固”的作用,只不过认为“行俭德”更重要。

[答案] (1)BC (2)对于迁都一事,诗人是持否定态度的诗歌中,诗人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迁都的否定态度诗的颈联两句一反一正,通过对比点明对于巩固国家政权来说,最根本的是不断革新政治,使人民安居乐业;尾联进一步说明了怎样才能“长令宇宙新”:只不过是皇帝躬行俭德,减少靡费,减轻人民的负担罢了[诗歌鉴赏] 首联从洛阳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写起,这也是主张迁都洛阳的人所持的主要理由诗人用肯定的口吻加以转述,是因为单就地理位置而论,洛阳确有建都的优越条件这里先让一步,正是为了使下面转出的议论更加有力颔联紧承“舟车”“贡赋”,翻出新意两句是说,我近日常听说,洛阳的粮仓里堆满了已经腐陈的粮食,贫寒的老百姓正翘首等待皇帝能给他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实际上诗人是反对迁都的,但他一则旁敲侧击,说“天中”只不过提供了苛敛之便,一则以百姓所待以见百姓所怨当时持迁都之议的人们中,必有以百姓盼望皇帝东幸洛阳为辞的,诗人含而不露地反唇相讥:百姓所盼望的是“翠华春”,可不是一场更大的灾难!主张迁都洛阳的人还将洛阳的地险作为迁都的理由,于是诗人又针对这种议论而发表见解,颈联两句一反一正,一谆谆告诫,一热情希望,显得特别语重心长。

诗写到这里,已经从具体的迁都问题引申开去,升华到根本的施政原则,因此下一联就进一步说怎样才能“长令宇宙新”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答案原极简单而平常,只不过是皇帝躬行俭德,减少靡费,减轻人民的负担罢了,要知道,所谓“盗贼”,本来都是皇帝的臣民啊尾联轻描淡写地拈出“不过”二字,这高举轻放的戏剧性转折,使得轻描淡写的“不过”更加引人注目,更增含蕴3.(2019·安徽合肥二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郡斋①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韦应物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理会②是非遣,性达形迹忘[注] ①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②理会:通达事理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宴厅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风驰雨骤令人厌烦,但是久病初愈,精神健旺,宾客满堂,诗人喜形于色C.七、八两句写诗人将未睹“斯民”之康与自惭“居处”之崇两相对比,表达了真切的反省之意D.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暂时从是非纷纭中超脱,达到忘我的境界。

E.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对聚会场景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也体现出诗人悲天悯人的襟怀2)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B项,“风驰雨骤令人厌烦”错风雨让池阁变得清凉而适意,可见诗人并无厌烦E项,诗中并无对聚会场景的详细描写[答案] (1)BE 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不同之处:韦诗正面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偏重于对自身责任的警醒;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表达对统治阶层的指责,情感内蕴更为深刻[诗歌鉴赏] 开头六句,写宴集的环境,突出“郡斋雨中”四字兵卫禁严,宴厅凝香,显示刺史地位的高贵、威严然而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原因宴集恰逢下雨,不仅池阁清凉,雨景如画,而且公务骤减,一身轻松再加上久病初愈,精神健旺,面对嘉宾满堂,诗人不禁喜形于色自惭”以下四句,写诗人的感慨。

自惭居处崇”,不单指因住处的高大宽敞而感到惭愧,还包括显示刺史地位的“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等因素在内,因为这些更使韦应物感到了自身责任的重大当然,“未睹斯民康”——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是触发他“自惭”的最为直接的原因诗人从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出发,自觉地将“斯民”之康跟自己的华贵、威严及“居处崇”对比,这是很自然的,也是弥足珍贵的但是面对宴饮享乐,如何解决这种心理上的矛盾呢?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老庄思想了,于是,“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会老庄之理而遣送是非,达乐天知命之性而忘乎形迹,用这种思想去麻痹自己,可以暂时忘怀一切,心安理得地宴集享受,不必再受良心的谴责[白话诗歌] 手持画戟的兵卫排列森严,内室满是焚香的芬芳海上忽然间起了风雨,池阁变得清凉而适意扰人的疾病都已消散,更有嘉宾坐满厅堂惭愧啊,我的斋舍竟这样华丽,却不曾见百姓是否安康通这事理才能从是非纷扰中超脱,天性通达才能物我两忘4.(2019·江南南昌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故都韩偓①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塞雁已侵池籞②宿,宫鸦犹恋女墙啼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③掩鼻计④成终不觉,冯驩⑤无路学鸣鸡。

[注] ①韩偓:唐昭宗时任职翰林学士,甚得亲信后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贬逐出朝这首诗是他在外地听到迁都的消息后写成的②池籞:帝王的园林③噬脐:自噬腹脐比喻后悔已晚④掩鼻计: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得宠的美人⑤冯驩:孟尝君之门客,因学鸡鸣而使孟尝君脱身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两联写诗人所见故都荒凉、破败的景象荒草、塞雁、宫鸦等景物,表现了故都的物是人非,给作品笼罩了一层凄迷的气氛B.前四句写景,点面结合,将全景与特写剪接在一起首联总写长安城的衰败,取景浑融概括;颔联集中描绘宫苑废芜,笔触细致传神C.颈联正面抒情烈士”是诗人自称,诗人抚今追昔,心中悲愤难抑垂涕”而又加一“空”字,就把这种心理表达得十分真切D.“地下强魂必噬脐”,昭宗时宰相崔胤引进朱温的兵力,结果使唐王朝陷入困境,自己也遭杀戮,此句写崔胤泉下有知,定将悔恨莫及E.尾联用典尾联后一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希望解救君主脱离困境的决心,与“冯驩无路”形成对比终不觉”“无路”等字眼蕴含强烈的感情色彩2)全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A项,“诗人所见”错,这些景象都是诗人想象的。

E项,后一句诗人表达了自己不能解救君主脱离困境的无奈[答案] (1)AE (2)①慨叹国家将亡的哀痛之情,如“草萋萋”“塞雁侵”“宫鸦”“空垂涕”都表达了一种哀痛、无奈、感伤②对劫国者(朱温)阴谋夺取天下的愤慨之情,如用典“掩鼻计成”③自己远在天涯无法使昭宗皇帝脱险的无奈之情,如用典“冯騹无路”④自己遭排挤出京,报国无路的愤激之情任意答出三点即可)[诗歌鉴赏] 诗篇开首即从诗人想象中朝廷搬迁后长安城的荒凉破败景象落笔第二句是说连高居天宫的天帝见此情景也会深感迷惑,突出都城景象变化之大,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迷惘不安颔联承接第一句,进一步展开想象,描写故都冷落的画面塞外飞来的大雁已侵入池籞住宿,意味着宫殿残破,无人管理;而园中乌鸦犹自傍着矮墙哑哑啼鸣,更给人以物情依旧、人事全非的强烈印象颈联转入抒情烈士”,是诗人自称当时诗人心萦国事,但痛感自身无能为力下句的“地下强魂”,指昭宗时宰相崔胤此句说崔胤泉下有知,定将悔恨莫及,后悔自己引进朱温的兵力尾联“掩鼻计成”,借指朱温伪装效忠唐室,用阴谋夺取天下末句,诗人以冯驩自况,慨叹自己没有像孟尝君的门客那样解救君主脱离困境的办法[白话诗歌] 想起长安处处草萋萋,天帝对此也迷惘疑惑。

塞外野雁偷入宫中宿,宫院乌鸦留恋矮墙啼天涯壮士。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