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2924803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doc(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节选)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2、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选文的作者是_朝的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段流露出作者“悲”和“喜”两种不同的感情。B.写“春和景明”之景是为了反衬“喜洋洋”的心情。C.作者以“古仁人”人生态度为自己的准则。D.“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人”指的便是“迁客骚人”。【答案】 (1)范仲淹;滕子京(2)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3)C 【解析】【分析】(1)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2)考

3、查文言文翻译句子的能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以:因为。 (3)A. 前两段流露的是“迁客骚人”的“悲”和“喜”。B. 写“春和景明”之景是借景抒情,是为了直接抒发“喜洋洋”的心情。并非衬托。D. “斯人”指的是“古仁人”。故选C。 故答案为:范仲淹;滕子京;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

4、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 【附参考译文】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

5、。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

6、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7、,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选自宋濂送

8、东阳马生序)【乙】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选自蒋世铨忠雅堂集)【注】铨:作者蒋世铨的自称。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扑:打。(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实词的含义。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_援疑质理 质:_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_吾母垂涕扑之 涕:_(2)选

9、出下列划线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烨然若神人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B.以衾拥覆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C.教之为吟哦声 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D.令跪读至熟乃已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3)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_(只填序号) 加冠,意思是到了成年。古时男子18岁行加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表示进入成年。经,这里指经书。我们常说的“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4)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作者谨于求学、渴求知识的情状。B.【甲】文中作者通过自己

10、求学的亲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求学、谦虚求教。文章情感真挚,循循善诱。C.【乙】文通过作者的自述,再现了幼年读书时父母督促自己学习的场景,在温馨回忆的同时,也包含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D.两篇选文都阐明“学业有成,必须勤奋”这一道理,但表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学习要注重积极求索的内在动力,【乙】文侧重于学习需要鞭策督导等外在因素。(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答案】 (1)借;询问;同“披”,穿着;眼泪(2)B(3)(4)C(5)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

11、的事情。父亲如果出了错,母亲一定会认真地婉言规劝他。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假”“涕”属于古今异义词,“被”属于通假字。 (2)A.的样子;对。B.用。C.代词,代指铨;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D.才;竟然。 (3)错,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表示进入成年。不是18岁。正确。 (4)ABD叙述正确。C.错在“包含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此文中作者没有表达这种情绪,而是对父母严格教育的感激。 (5)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缊袍敝衣:这里是

12、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 ;略无:一点也没有。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苟:如果。正色:认真地,严肃地。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父亲如果出了错,母亲一定会认真地婉言规劝他。 故答案为:借;询问;同“披”,穿着;眼泪 B; ; C; 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父亲如果出了错,母亲一定会认真地婉言规劝他。【点评】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

13、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对来说较难,要求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认真积累,答题时,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

14、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祯由国子生授夔州通判。二年,荆、襄石和尚起义反明,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王某者怯不救。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招溃散,甫三日,贼复劫大昌。祯趣同知行,不应。瞿塘卫指挥曹能、

15、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激祯曰:“公为国出力,肯复行乎?”祯即请往,两人伪许相左右。祯上马,夹二人与俱,与贼夹水阵。既渡,两人见贼即走。祯被围半日,误入淖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贼怒,断其喉及右臂,祯死。从行者奉节典史及部六百余人皆死。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所乘马奔归,血淋漓,毛尽赤,众始知祯败,往觅尸,面如生。子广鬻马为归资,王同知得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榇既行,马夜半哀鸣。同知起视之,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节选自明史王传有删节)【注】同知:官名。淖(no):烂泥。鬻(y):卖。榇(chn):棺材。(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面数之_祯击杀其魁 , 余尽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