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修改)(推荐文档).docx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29148091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213.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修改)(推荐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修改)(推荐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修改)(推荐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修改)(推荐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修改)(推荐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修改)(推荐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修改)(推荐文档).docx(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质调查工作程序一般划分五个阶段:立项论证阶段、设计编写阶段、野外调查阶段、成果报告编写阶段、成果资料汇交阶段地质调查分类-区域地质调查:1:5万、1:25万等,综合性调查;专项地质调查:各种比例尺,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等专门性调查一、地质填图方法技术 填图准备 (1)资料收集:(2)明确填图区应着重解决的地质矿产问题:力求主题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强。(3) 工作布置:各组布置应以设计为准,根据各自填图区内地质、矿产、地理及诸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合理、有效布置填图工作。一旦确定,不得随意更改。强调工作布置必须以解决地质、矿产问题为目的,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在此基础上,编制各组填图工作计划,出队之

2、前上报项目负责人审批、备查。(4)填图技术资料及物资准备:1:2.5万地形手图、航卫片、设计书、设计图及有关物资装备 1.1路线地质调查1.1.1观察路线划分:踏勘路线-填图路线、检查路线1.1.1.1踏勘路线一般指设计阶段的野外观察路线,或地质填图开展前的统一性观察路线。1.1.1.2填图路线 指野外调查阶段系统布置的地质观察路线。一般有主干、辅助路线之别。 a) 主干路线:是控制测区的主要路线,必须穿过测区主要地质构造线,布置在露头好的地区,以形成路线格架。一般,每个图幅布置34条连续或分段连续的主干路线。主干路线填图时必须做详细、定量的路线记录和信手剖面,并应较系统采集必要的样品。 b)

3、 辅助路线:是对主干路线的补充,一般做到定性的观测记录即可。对辅助路线上重要的地质现象或新发现地质体应作详细观察、记录及取样。在地质情况发生变化时,主干路线和辅助路线可全部或部分互换,记录内容随之作相应调整。1.1.1.3检查路线是指项目组自查过程布置的路线,或围绕某一技术问题处理时的观察路线。上述各类路线,不同路线要以不同符号区分。1.1.2观察路线的布置1.1.2.1填图观察路线一般采用穿越路线,配合采用追索路线,踏勘路线、检查路线要按具体情况而定。a) 穿越路线:可根据不同的条件,选用直线平行推进法、交叉正弦曲线法和基点梅花状路线法等。b) 追索路线:一般采用直线追索法、波浪式追索法,采

4、用波浪式追索法时,其点距应满足设计要求。c) 以穿越路线为主,配合追索路线时通常采用侧向追索法,侧向追索的距离不应大于该区两条路线的距离。1.1.2.2填图路线的布置,不能机械平均分布。修编区和修测区要根据前人资料可利用程度插入必要的复核性路线,被利用的前人路线要用不同符号标于图上。 1.1.3地质观察点的布置观察点布置要以有效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要素为原则。一般应布置在岩石填图单位的界线、标志层、化石点、岩性或岩相发生明显变化处、岩浆岩的接触带、构造线以及其他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处等,尽量多定有效点。定点方法可采用两种:1.1.3.1 “前进”定点法:适用于地质界线、各种地质现象及矿产地露头清

5、楚、界线明显时,则可依前进方向进行定点。1.1.3.2 “回线”定点法:适用于界线不明显、划分标志不清楚时,为使点位定得更有意义,在继续向前观测一段后,综合考虑地质现象,然后再回头确定点位。1.1.4观察路线、观察点的控制程度提出一定的点、线网度要求,是为了保证达到区调调查目的的措施之一,也是调查比例尺的具体体现。例如:1:50000区调观察点线地质中常区,一般线距500800m左右,复杂或简单区可适当加密或放稀;观察点间距以不超过线距为原则,一般300500m,并尽量定于地质界线上。图面上所有地质体均应有点线控制。一个图幅地质观察路线总长度一般不少于600km。地质路线不能只延山脊布置,应布

6、置跨越山脊、山坡、冲沟的立体路线。为确保图幅间的一致性和接图可靠,每个图幅均要向外测出12km(1:250000)或500m左右(1:50000)的范围1.2地质填图基本方法 沉积岩区:岩石地层方法填图(群、组、段、层)火山岩区:火山岩石地层-岩性(岩相)-火山构造三重填图法侵入岩区花岗岩类:岩石谱系单位填图或年代岩性单位填图法基性超基性岩类:一般按年代岩性单位填图法变质岩区中深变质岩区:构造-岩层法或构造-岩石法填图浅变质岩区:构造-地(岩)层法填图第四系分布区:采用地质-地貌双重填图方法构造:主要采用构造解析方法矿产:异常查证、矿产检查 。1.3地质调查主要内容 1.3.1沉积岩区(1)进

7、行多重地层划分、对比,建立区域地层格架。(2)沉积岩岩石地层的正式填图单位要划分到组。若组的厚度过大,可进一步细分为段或岩性段。 (3)调查区地层区划归属以相关省地质志的划分为依据,岩石地层序列以相关省岩石地层清理成果和全国各纪地层典为基础,可在填图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优化。 (4)对正式命名的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要确定地质时代(年代地层)。对地质时代确定须有充足的依据(古生物、同位素测年或古地磁证据)。凡是新命名的地层单位,要按全国地层委员会有关规定的程序,提供相关资料,报请批准和公开发表。(5)对赋存沉积矿产的岩石地层单位,要大致查明有关矿种的赋存层位及大致产状规模,注意收集有关沉

8、积成矿作用的资料,为研究有关矿产的分布规律提供依据。 (6)除了填绘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外,还应将与沉积成矿作用或层控成矿作用相关的特殊地质体、含矿层、蚀变带、特殊的化学沉积层(如岩盐层、铁质壳层、结核层等)、透镜体、岩舌、岩楔、滑塌沉积、礁滩沉积等,作为非正式单位填绘在图上。 (7)详细观察记录各个岩石地层单位,特别是与沉积成矿作用或层控成矿作用相关的的岩性特征、岩石结构、岩石组合、沉积构造、矿化特征、蚀变特征、化石组合、接触关系、基本层序、叠覆特征及空间变化、产状、厚度等资料,(8)在上述内容详细调查基础上,分析其与成矿作用相关的沉积作用和表生作用类型,如化学沉积作用、蒸发沉淀作用、低温热液沉

9、积作用、氧化作用、还原作用、表生富集作用、淋滤作用、风化作用等。(9)确定海陆分布位置和范围,包括海陆分界线(古海岸线),海相和陆相沉积区与剥蚀区(古陆)的确定和分布位置,沉积区和剥蚀区总的地貌特征及分布规律。沉积区物源供给方向,古水流方向,水动力状况。划分沉积相、沉积体系,研究盆地类型和盆地充填序列及形成演化规律。(10)利用沉积相、生物相和沉积地球化学等资料进行沉积盆地的古环境(如水深、盐度、温度、氧化还原、酸碱度)恢复。(11)针对调查区某些沉积矿产可能赋存的层(时)段,为沉积矿产预测视情况编制1:50 000或更大比例尺的(构造)岩相古地理图。 n 1.3地质调查主要内容 n 1.3.

10、2火山岩区(1)火山岩区的岩石地层单位划分,参照沉积岩有关要求,根据沉积或喷发叠覆或横向变化关系、喷发旋回、喷发韵律、岩浆演化等综合因素,合理划分正式与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正确建立火山岩石地层序列。 (2)查明火山岩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原生和次生构造),大致查明含矿层位、矿化蚀变类型等特征。 (3)查明火山岩厚度、产状、各种接触关系和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重要的地质现象要在图上夸大表示。 (4)注意在火山岩中的沉积岩夹层中寻找化石,为地层时代划分对比提供依据,在无化石的情况下,应采集同位素年龄样品确定其喷发时代或收集有关年龄资料。 (5)根据火山岩岩石特征及产出分布特点,详细划分火山

11、岩相及其组合类型;查明火山构造和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地质构造特征;研究恢复火山机构和火山盆地类型;探讨火山作用规律、活动历史与成矿的关系。 (6)查明区内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火山岩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与岩浆活动相关的其它资料。 (7)分析火山喷发古地理环境、火山岩成因类型和火山喷发构造背景。 (8)调查研究火山岩相、火山机构、断裂、裂隙等对矿液运移和富集的控制作用及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蚀变、矿化特征。研究探讨火山作用与区域构造及成矿的关系,确定与成矿有关的火山喷发时代。 (9)针对调查区火山岩区成矿地质背景分析,视情况编制1:50 000或更大比例尺的火山岩相构

12、造图。 n 1.3地质调查主要内容 n 1.3.3侵入岩区(1)侵入岩按侵入体为基本的填图单位,对不同类型的侵入岩,均按 “岩性+时代” 或 “岩性+时代+典型命名地” 的方法进行填图单元的划分和填绘。 (2)要特别注意对与成矿有利的侵入体的划分和时代确定,并在图上详细标绘岩相带、蚀变和矿化点(带)等。查明不同类型侵入岩体形成的先后顺序和时代。侵入岩的各个填图单元必须有较确切的定年依据。 (3)对花岗岩多样性进行调查,通过详实的野外、室内工作,区分同源、岩浆混合(magma mixing)(可简称浆混或混浆)等类型。 (4)查明不同类型侵入体的形态与规模、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线理和面

13、理组构(流动构造和变形构造)、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查明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与产状;查明复式岩基侵入体间以及不同单元间接触关系的性质和产状。 (6)查明岩体中捕虏体、残留体及深源岩石包体(成分、形态、分布、含量等)和脉岩(派生脉岩和区域性脉岩)特征。 (7)调查不同类型侵入岩体与区域构造的关系。选择有代表性的岩体进行组构测量。在研究侵入岩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其就位机制。 (8)调查侵入岩体的同化混染和分异作用、内外接触带的蚀变矿化、变质及变形作用,岩体相带划分及其成矿作用特点。探讨侵入体的演化与围岩和矿产的关系及时空分布、控矿特征。 (9)对于

14、基性和超基性岩(镁铁超镁铁岩)的调查研究,除按上述侵入岩调查的有关内容外,还应对岩体外围的沉积岩特征和时代进行调查,以便获取岩体形成环境和形成时代的某些证据;要注意在基性和超基性岩中区分蛇绿岩。 (10)在综合研究不同类型侵入体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各类侵入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建立区域岩浆演化旋回或序列,探讨岩浆活动演化与成矿作用历史。 (11)针对侵入岩区成矿预测,视情况编制1:50 000或更大比例尺的(构造) 侵入岩浆构造图。 n 1.3地质调查主要内容 n 1.3.4变质岩区(1)在系统建立变质岩构造地(岩)层或构造岩石填图单位的基础上,查明不同变质岩系单位间界面性质、叠置关系及空间分布

15、特征,建立序次关系。 (2)中高级变质地层的填图单位按岩组、岩群表示。低级变质的沉积岩和火山沉积岩区原则上按沉积岩和火山岩进行工作,低级变质的侵入岩可参照侵入岩进行。但要注意调查变质变形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其特征,观察和总结变质带与地层、岩层界线、构造走向线的关系。 (3)注意区分经强烈变质变形改造的古老侵入体,区分正片麻岩和负片麻岩,切忌将古老侵入体与变质地层相混淆。 (4)对中高级变质岩系,要查明变质岩石(包括变质构造岩)的岩石类型、矿物组合、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主要变质岩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以及变形特征,恢复变质岩的原岩建造。 (5)查明变质作用类型,划分变质相带和相系,研究其期次、时代及其

16、相互关系,探讨变质作用发生、发展的地质环境。 (6)在中高级变质岩区要注意对混合岩化作用的调查。查明混合岩化范围、不同类型的混合岩化岩石特征。确定混合岩化范围所处的构造环境、构造层次、条件及形成的温压条件。 (7)查明不同变质岩系的后期变形变质叠加改造的特点,建立变质岩层构造叠置序列,研究其新老关系和岩石单位的热动力事件演化序列以及与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等。 (8)调查研究各类变质岩内的含矿地质体、含矿建造及矿产在变质岩中的分布规律,变质岩石、变质带、变质相对矿床、矿化的控制作用。 (9)变质岩构造变形调查,查明各种构造基本类型、各种构造要素的形态,产状、性质、生成序次和组合特征,并对其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