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3年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人教版.doc

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3.50KB
约7页
文档ID:528020735
2023年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人教版.doc_第1页
1/7

专项部分 古诗文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注释】咏:歌唱碧玉:指绿色的玉石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妆:打扮绦:用丝编成的带子似:好像诗意】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剪出来的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唐越州会稽永兴(今萧山)人早年迁居山阴(今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十三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贺知章诗文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当世称重”,好事者供其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他常醉辄属籍,常与张旭、李白饮酒赋诗,切磋诗艺,时称“醉中八仙”,又与包融、张旭、张若虚等结为“吴中四士。

天宝三年(744),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乡宅为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诏许之,赐鉴湖一曲玄宗御制诗以赠,皇太子率百官饯行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秋观”建“一曲亭”自娱繁纸不过数十字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索不如也爱好书法者视为珍品他的墨迹留传很少,现存尚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 贺知章生性旷达豪迈,善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为时人所倾慕当看到李白的诗文,即赞为“谪仙人也”,后成为忘年之交,并把李白引荐给唐玄宗为官贺晚年放荡不羁,自称“四明狂客”,又因其诗豪放狂放,人称“诗狂”常与李白、李适之、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谓“醉八仙”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小诗,诗人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内心深处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二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在集中笔墨描写那高高的、亭亭玉立的、婀娜妩媚飘逸的柳树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从整体上写柳树,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用碧玉妆扮起来的,用“碧玉”形容柳树的晶莹翠绿,突出了柳树的色彩美俨然妙龄少女,亭亭玉立,妩媚婀娜,魅力无限。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在写柳枝,诗人将垂挂披拂的柳枝比喻为少女盛装垂挂的千万条精美的丝带,巧妙地写出了柳树的轻柔婀娜的盛装之美  在第三句中,诗人以疑问的形式巧妙地写了柳叶儿不知细叶谁裁出”,从形态上突出了柳叶精巧细致匀称的美这一句同时又与第四句构成一种设问关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诗人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再加上一句形象化的比喻,将诗作由描写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描写春风春风是大自然力量的象征,也是大自然创造力的象征它既然能裁剪出细致匀称碧绿的柳叶,自然也就能裁出嫩绿鲜红的满园春色,裁出繁花似锦的整个春天,这就为读者想象江南“千里莺啼绿映红”“拂堤杨柳醉春烟”那般万紫千红的烂漫春天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  从整体上看,诗的前二句诗分别描写了柳树的整体形象和千万条垂挂的枝条,第三句在设问问题提出的同时,又有意无意地写到均匀细致的碧绿的柳叶,三个句子分别写了柳树的不同方面,句句有内容,笔笔有特点另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咏唱了柳树,赞美了春天,讴歌了春的活力和大自然的无限创造力 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注释】1、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寻芳:游春,踏青3、滨:水边泗水滨:泗水,河名,在山东省4、光景:风光景物无边光景:一眼望不到边的风光景物5、一时:一下子6、等闲:平常、轻易7、识得:认识到8、东风:春风9、面:面貌10、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艳的灿烂景象11、总是:都是诗意】在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诗人到孔子曾经待过的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年)中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汉族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    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19岁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元三年(1197),朱熹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之哲学思想也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赏析】这首诗通过描写泗水河边在春天的美丽景象,赞美了春天无限的生命力,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奋发图强的远大志向。

其中“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准确地反映出了春天的特征,成为千古名句,常常被人用来形容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

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注释】⑴ 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⑵ 碧霄:浩瀚无际的天空⑶ 几万条:虚指,比喻多诗意】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仰望天空,似乎有牛郎和织女在喜鹊桥相会 家家户户在秋月下乞巧,不知道穿尽了几万条红丝线啊作者简介】: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赏析】: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宵,牵牛织女渡河桥碧宵”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

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注释】①深:暗②长河:银河,天河③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④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 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自祖父起,迁居郑州荥阳(今属河南)自称与皇室同宗,但高、曾祖以下几代都只做到县令县尉、州郡僚佐一类下级官员所谓“宗绪衰微,簪缨殆歇”(《祭处士房叔父文》)、“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姐文》),这类自述真实地反映了他比较寒微的处境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 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相当比重他的政治诗反映面广,开掘有一定深度李商隐的咏史诗有很高的成就它们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无病呻吟,也不同于前人那些托古以抒怀的诗篇,而是着眼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译文】  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银河渐渐疏落,启明星要消失了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赏析】  这首诗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正是本诗的特色全诗精致伤感,蕴含深厚 第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