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27452556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第十二册第六单元以“校园生活”为题材的一篇课文,作者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学生的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风筝”为线索,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形象,并充分把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联系起来,使得两方面的实例交相辉映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学情分析:六年级即将毕业的学生,由于生活在信息发达的新世纪,平时见多识广,加上六年的学习,他们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在

2、心理上,处于十二、三岁的年龄,已初步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对人间的美好情感,也逐步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即将毕业的他们,心中难免对教过自己的老师产生一种依依惜别的情感。因此,本文的教学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以积极地心态投入到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来。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通过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形象,了解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体会“我”的心情、想法,感受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形象和品质的写法。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和崇高的

3、追求的人;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深思念之情。3、了解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细致刻画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及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描写“我”的心情、想法的细节描写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教学流程:(第二课时)一、明确主题,了解作者1、揭示题目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和刘老师一起去放飞(师板书:理想的风筝,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2、了解作者,教师相机补充资料其实刘老师也受到过不公平的待遇,甚至身患绝症,但他依然笑对生活,顽强乐观地与命运抗争,奉献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他在回忆录中曾说,他能做到这些,与小学时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地关系。那么,刘老师到底是什

4、么样的人呢?3、小组内流利地、有感情地读课文。说说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课文写了哪几件事?相机板书小标题。(板书:笑谈腿残、讲课提问、放飞风筝)师点拨写法:了解人物,必须从人物的一言一行写起,所以写人必定离不开写事,“笑谈腿残”中的“谈”即人物的语言,而其他两件事抓住了人物的动作,除了这些,我们还要关注人物的神态和心理等。(一)、在“笑谈腿残” 中初感刘老师1 、刘老师是笑着谈到自己残疾的身体,作者和在场的每一名同学听后,他们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课件出示):教室里升腾起一片_,是_。 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泛起一股_的感情,是因为_。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

5、是因为_。2、这淡淡的同情与理解在学生心中渐渐地油然而生,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泛!体会“泛”的准确性,感受“慢慢产生”的复杂情感。(学生是笑刘老师的风趣,泛起的酸涩充满着理解与同情、尊敬。反衬出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与孩子亲密无间,令孩子们敬佩.)师: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这就是细节描写,能读好它吗? (指名读,并及时评价)身体残疾,却那样的乐观幽默,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所以作者永远都会记得刘老师那灿烂的笑容生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师:真不简单,你们读出了幽默的刘老师,读出了开朗的刘老师,读出了笑对人生、不怨命运

6、的刘老师。(相机板书:乐观、幽默。)(二)、从“讲课提问”中感悟刘老师对学生的影响1、师:对于一个身有残疾的老师来讲,上课是多么的不容易呀!用心读第五、六自然段,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拨动了你的心弦 ,将它们圈画出来,并用心读一读好吗?阅读提示(课件出示): 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圈一圈,画一画: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让你怦然心动? 品一品,说一说:你用心读出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2、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感动的词句,并有感情的朗读好这些句子。预设并引导:“右腿”“一根圆木”“站上好几个小时”“讲得极好等词语感受刘老师讲得课好,并且不容易。老师“慷慨激昂”“常常哽咽”学生“沉

7、重地低下头去”,这样的课怎能不让学生喜欢?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让学生尊敬?当有的学生回答不好时,他会“关切地瞧着”“细声说“”一边不住的点头“这些具体的动作、神态、语言使同学感到亲切。所以”这情景,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师:听了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似乎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不由得从心底为“我”和“我”的同学能在这样的老师的教导下学习而羡慕不已。因为刘老师是一位工作认真,热爱学生的老师。(相机板书:认真、慈爱)(三)在“放飞风筝”中感受自信的刘老师1、师(过渡):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人们心头,刘老师便在操场上放起亲手制作的风筝。让我们去感受一下

8、吧!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第8至第9自然段。找出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并在旁边写出令你感动的理由。2、刘老师哪些放风筝的细节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交流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批注并及时通过朗读表现。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3, 品读句子:让我们把记忆的镜头拉得更近些!再次来读读这几个感人的细节。(课件出示):句子1: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简单的“豆腐块儿”,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做风筝)句子2: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仿

9、佛他的心也一起跃上了蓝天。(放风筝)句子3: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受到了他生命的力量。(追风筝)师:真聪明,真会学习!你们读出了心灵手巧的刘老师,读出了心胸宽广的刘老师,读出快乐的刘老师,读出了阳光自信的刘老师,读出了充满童心的刘老师(相机板书:阳光、自信。)4、(课件出示):“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刘老师望着风筝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展开想象,畅所欲言。三、品味心声, 深化主题师(配乐):读了刘老师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眼前浮现出刘老师那一幕幕动人的画面。在作者的心灵深处,刘老师 “

10、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此时,我们怦然心动,“三十年没有见他了”,我们不由得与作者一起从内心深处发出了呼唤(齐呼)(课件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1、学生讨论(课件出示): 我们的心一直被刘老师感动着。刘老师的哪些精神震撼了你? 刘老师的理想是什么? (刘老师的理想就在他放飞与追逐的风筝里,对命运的挑战与抗争,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刘老师的理想就在他旋转的拐杖里,对生活的执著与追求,对学生的奉献与关爱。) 以“理想的风筝”作为课题,有什么含义? (风筝寄托着刘老师对事业和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身

11、残志坚的他,为我们树立了战胜困难的路标,为我们播下了一颗颗理想的种子,在我们心中腾起了一只只理想的风筝。“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的追求。) 2、拓展升华: 师:残疾的刘老师身体是孱弱的,但他的意志是坚强的,是值得敬重和传承的。你想对刘老师说点什么?3、听了同学们的心声,老师也很感动。老师送给同学们一段苏叔阳文集中的一段话,以便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共勉:(学生齐读)不管我多么衰弱, 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 我就会走, 哪怕是爬行, 也还在这路上挣扎。 苏叔阳文四、拓展延伸1、收集喜欢的词句,并用其中的两个分别说两句话。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课后小练笔:试写你身边熟悉的一

12、个人,抓住他(她)的语言、动作、神态,用简单的一两件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残乐观、幽默讲课提问认真、慈爱放飞风筝阳光、自信教学反思:其中的优点有:1、学生能通过多种朗读,结合重点的词句品味刘老师人格的高尚。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2、对文本理解的到位。每个学生基本能做到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3、能抓住课堂上的一些生成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本。4、设计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注重字、词、句的综合应用,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本节课的不足是1、重点句的朗读不够到位,对重点句应再深究。2、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结尾仓促。3、应再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学生质疑解疑。一篇文学作品及语文教学,应该是让孩子感受语言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美妙的,特别是写人的作品,作者的谴词造句是相当讲究的,要让学生学会欣赏,欣赏语言文字的美,更要欣赏情感的美。在不脱离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的同时,更多的去注重学生的朗读体验和感悟。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想和体验文中人物的内心,只有渗透了情感体验的思想教育才最有效。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