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阶段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2.经济上:先秦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秦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裁多样;科技方面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性科技特点阶段一 夏、商、西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早期国家出现,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1)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2)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经济:农业生产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奴隶集体劳动,人类进入“青铜时代”1)农业: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土地制度是井田制。
2)手工业: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商食官制度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3.文化:商代汉字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1.(2019·全国卷Ⅱ,24)借助历史记载,考查夏商文明的传承2.(2019·全国卷Ⅰ,24)借助分封制的内涵和外延,考查分封制对当时各地文化认同的影响3.(2019·全国卷Ⅱ,27)借用宗法制的宗法观念,考查清朝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深远影响4.(2019·全国卷Ⅲ,24)借用青铜器铭文记述,考查夏商周三代文明的传承5.(2019·全国卷Ⅱ,24)借助周代的“雅言”,考查分封制、礼乐制的影响 1.分封制的影响(1)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政治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推动了中原文化向周边地区的扩展2)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3)中国姓氏中,有些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4)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2.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1)封建政治: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形成2)思想观念: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严格的伦理范式,“忠”“孝”观念深入民心,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促进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的形成;造成男尊女卑观念、贵贱等级观念、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盲目排外的消极影响。
3)社会习俗:编订家族家谱,建立宗祠家庙;影响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形成 (2019·高考全国卷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试解答案:________【解析】 据所学可知,分封制的实行,周王通过“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起一批新兴国家,如材料中的卫、鲁、燕等国,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心理认同,并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A项B、C、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答案】 A (角度:分封制的内涵及评价)据研究,周代的王道,自洛邑向东分为二线其南线由王城通向新郑与宋都商丘,远达鲁都曲阜后来,又以洛邑为中心,东南修通至宋、徐、吴;南向修通至许、随、荆楚周代修建道路网( )A.方便中央向地方运输贡赋B.方便王室派人巡视海外C.方便诸侯定期朝觐天子D.利于挑起诸侯之间的矛盾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分封制内涵的理解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下的诸侯需要定期朝觐天子,因而修建道路网可以方便诸侯定期朝觐天子,故选C项西周时地方诸侯需要向中央交纳贡赋, A项错误;周朝与海外无多少联系, B项错误;周代修建道路网与诸侯之间的矛盾无关, D项错误 (角度:宗法观念对封建政治的影响)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C.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D.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解析:选C分封制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的重要标志,秦以后出现中国封建的四次反动说明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故选C项题干中所列举的朝代是古代中国封建的四次反动, A项错误;古代中国封建的四次反动削弱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项错误;统治者是想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但事与愿违, D项错误1)西周时期,分封制与血缘关系所维持的宗法制紧密结合,辅之以礼乐制度,共同构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权力机构。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具有血缘贵族政治的特点,但中央尚未建立起对地方的绝对集权,地方相对分权的贵族政治 (2019·高考全国卷Ⅱ,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试解答案:________【解析】 解读题干,可知材料意在通过商汤对鸟兽不赶尽杀绝而获得诸侯拥护这一历史事件,来体现商汤的成功缘于其“仁爱”之心和基本道德意识,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捕猎与其他生产活动进行比较的信息,不能得出捕猎是夏商主要经济活动,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商汤注重生态环境保护,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资源争夺,D项错误答案】 A (高考全国卷Ⅲ,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试解答案:________【解析】 据题干西周相比于商代铭文字数越来越多,语句愈加格式化,主要“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等,可判断当时人们重视历史的传承,故选B项。
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不能证明西周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 A项错误;“希冀子孙保用”说明无法体现宗法制度受到挑战, C项错误;D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答案】 B (角度:文明的传承)西周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一套行为规范以协调社会成员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春秋时期礼乐逐步崩坏,但经过孔子的再加工和推崇,礼乐制中的许多具体内容在后世仍有重要影响这表明( )A.宗法观念产生深远影响B.传统文化注重历史传承C.礼乐制度得到完好传承D.春秋礼制导致社会大乱解析:选B材料中的“礼乐制”说明不是宗法制,故A项错误;材料“西周周公‘制礼作乐’”“孔子的再加工和推崇”和“后世仍有重要影响”说明传统文化注重历史传承,故B项正确;材料“许多具体内容在后世仍有重要影响”说明没有完全传承,故C项错误;材料“春秋时期礼乐逐步崩坏”只是说明社会大乱导致礼乐制度崩坏,故D项错误阶段二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文明的转型(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1.政治: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社会动荡;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改革或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国家呈现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2.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度逐步确立,以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出现。
1)农业: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铁犁牛耕出现并得到推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实行重农政策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并存,以官营手工业为主导3)商业: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开始实行抑商政策3.文化(1)思想: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推动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大发展,维护了政治统治,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派别代表人物主张道家老子“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朴素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庄子世界万物是相对的;“齐物”的观点;“逍遥”的人生态度儒家孔子以“仁”为思想核心,强调以德治民,“克己复礼”;主张“有教无类”孟子“仁政”;性本善荀子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人之性恶法家韩非子以法治国,主张君主集权;奖励耕战;“法”“术”“势”三者合一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2)科技:战国时期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战国时出现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石氏星表》;出现算筹记数法3)文学艺术: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楚辞体的《离骚》1.(2019·全国卷Ⅰ,24)运用历史阐释,考查墨家学派的成就。
2.(2019·全国卷Ⅲ,24)运用图文材料,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特征3.(2019·全国卷Ⅱ,24)从社会转型及区位因素等角度,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4.(2019·全国卷Ⅲ,24)运用图文材料,考查西周至战国文字演变的主要原因是文字的频繁使用5.(2019·全国卷Ⅰ,24)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收益,考查小农经济的形成6.(2019·全国卷Ⅱ,24)借助历史解释,考查儒者是向往仁政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的儒学思想特点7.(2019·全国卷Ⅱ,40)运用材料从中外关联角度,考查孟子法制观念、社会背景及历史价值 1.形成周代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也导致了土地兼并现象严重2.影响(1)政治上:小农经济是秦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形成的根源,而中央集权制度又是分散的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及脆弱性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3)科技文化上: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发展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阻碍了古代中国科技的突破;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4)社会转型:一家一户个体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赋税制度的变革(如鲁国初税亩)、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的推广普及及社会的转型等。
5)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同时也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 (高考全国卷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试解答案:________【解析】 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或表述错误答案】 A (角度:小农经济的特点)《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