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做好地质灾害灾害防治工作的思考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23704710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如何做好地质灾害灾害防治工作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如何做好地质灾害灾害防治工作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如何做好地质灾害灾害防治工作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于如何做好地质灾害灾害防治工作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于如何做好地质灾害灾害防治工作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如何做好地质灾害灾害防治工作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如何做好地质灾害灾害防治工作的思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如何做好地质灾害灾害防治工作的思考一、*县地质环境背景*县地处*丘陵与*高原的过渡地带,属*山脉和*岭山脉交错区,境内地势高峻,山岭连绵,河谷深切,沟壑纵横,群峰林立,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以中山为主,主要山峰有高楼山、三匹虎、大山、交连岭等,其中以*乡西南部的高楼山为全县最高山,海拔1419m,位于*县交界地带;此外海拨1000m以上山脉有311座。(一)地形地貌。境内地貌根据地层岩性的分布特征,结合其成因类型、形态组合以及地形高程可分为:构造、溶蚀类型的峰丛洼地,溶蚀、侵蚀类型的岩溶中山峡谷、岩溶低中山峡谷、岩溶中低山峡谷,构造、侵蚀类型的中山峡谷、中低山峡谷六种地貌类型。(二)地层岩性。

2、县内出露地层从老到新依次为: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其中三叠系(t)是境内最主要地层,在境内广泛分布;石炭系(c)和二叠系(p)在境内主要是*县*镇及其周边分布,其他地方局部有零星出露,二者分布面积大致平衡;泥盆系(d)主要在*县与*县的交界处、*乡一带有少量的零星分布。境内第四系主要为碎屑岩区的坡残积层(qesl)以及分布于岩溶洼地、谷地中的溶余堆积层(qel),岩性主要为粘性土,厚度一般小于20m。(三)地质构造。*县地质构造较发育,构造线方向多为南北向或近于南北向,经历了华力西、印支燕山和喜山三大地壳运动,形成了较多箱状褶皱及断层等构造形态。境内断层较发育,主要较大规模的有*断层

3、、*板升断层、牛硐断层等,其它主要为一些南北向或近于南北向的小断层。境内褶皱发育,背斜多为顶平翼陡,向斜多为狭窄槽尖,组合而成箱状褶曲。境内主要褶皱有:*背斜、云榜背斜、鱼翁背斜、六必岭背斜、巴鱼背斜、达良背斜、巴羊复式向斜、那莫渡口向斜。(四)新构造活动和地震。境内原有震点活动形迹不明显,地震活动较弱,相对较稳定,最大震级一般小于4.0级地震,破坏性不大;据最近相关资料,2006年3月1日8时9分43秒,在河池市南丹县(纬度:24.86,经度:107.54)发生ml2.6级地震;境内最大震级据相关记载为333/4级,地震震中位于三堡乡附近一带。但在*库区大坝100km范围内受其蓄水影响,诱发

4、的小型地震较频繁,其震级一般小于3级;最近也是最大震级(ml3.8级)的一次于2007年3月17日上午7时7分54秒发生在*县*乡和*省*县罗妥乡之间,距*县*乡约9公里,距*大坝约40公里,地震未对*县当地居民造成损失。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境内位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基本烈度为度。二、地质灾害现状*县地质灾害较严重,常有滑坡、崩塌(尤其是岩质崩塌)等地质灾害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根据*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编制的*县地质灾害防治区划报告,我县已发生灾情的灾点有185个:土质滑坡41个、岩质滑坡2个,土质崩塌

5、71个、岩质崩塌13个、危岩46个(局部曾发生崩落),泥石流1个,采空塌陷1个,共造成39人死亡、13人重伤、毁房267间,经济损失510.59万元。目前*县仍存在地质灾害点及隐患点共255个,其中有2个已无威胁对象,故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为253个(受灾地点252处),其中滑坡67个,崩塌(危岩)166个,边坡18个,泥石流1个,采空塌陷1个,威胁财产6525.15万元。三、造成*县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成因分析(一)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各种极端天气频繁,强降雨引发各种地质灾害问题有愈演愈烈趋势。据*县地质灾害区划报告,已产生失稳的189个灾点统计,有176个灾点发生在雨季(59

6、月),占统计数的93.12%。有141个灾点是在降雨的作用下诱发产生的,占灾点总数的57.79%。降雨对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1、雨水的入渗,不但增加了斜坡土体的重度,而且起到冲刷、楔劈及润滑、软化等作用,降低土体抗剪、抗滑强度,诱发土体产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2、雨水的入渗,润滑了岩体的节理、裂隙面,降低了岩体的抗滑力,同时带走节理、裂隙中或岩体底部的泥土、砂石等,使岩体产生岩崩或形成危岩体。3、坡面径流直接冲击岩体,使之失稳崩落,产生岩崩。受强降雨影响而产生的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向阳镇燕来村纳王屯滑坡,处于碎屑岩分布区,为一溪流岸坡,自然坡度陡,约40,表层为粘土夹碎

7、石土,厚一般25m,在连续3天大雨后于1989年6月21日的凌晨发生下滑将村庄埋没,全村房屋仅余约5.0m开外的一户(6人)幸免于难,造成共28人死亡的重大灾情,如今已基本稳定。(二)人类工程活动是引发地质灾害。*县山高坡陡,山体坡度一般2250,具备产生地质灾害有利的地形因素,另外,境内地质构造强烈,第四系、软质岩及基岩风化层易产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硬质岩由于构造切割易形成崩塌等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由于修路及建房需不同程度开挖边坡,破坏了边坡的自然平衡状态,从而稍受外界因素影响即容易产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据统计,有103个地质灾害是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如切坡、爆破震动等),并在降雨的

8、作用下诱发产生,占灾点总数的41.8%。在*县,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形式主要有:开挖边坡、人工加载、电站蓄水。1、开挖边坡。*县山高坡陡,大部分居民傍山而居,常需切坡建房,公路修建也是如此,常形成高2m以上、倾角5070的人工陡坡,且多未做任何防护,人为破坏了边坡的完整性及自然平衡状态,使坡体下部形成临空面、失去支撑,边坡应力集中于边坡开挖面地带,受外界如降雨等作用下常产生滑坡、崩塌地质灾害。近几年,*县新修、改建了几条公路,新公路沿线产生了较多的滑坡、崩塌。*至*的s20343省道线因*水库蓄水而改道修建时,沿线产生了许多人工切坡,虽然一般规模不大,高度多在315m之间,但仍产生了较

9、多的滑坡、崩塌灾害。其它公路由于修建较久、大多边坡已基本趋于稳定状态,产生的灾点较少;而移民新修公路虽然开挖的高度一般为37m,但也产生了较多的滑坡、崩塌灾害。据统计,有100个灾点是由于开挖边坡诱发,占灾点总数的40.98%。2、人工加载。在坡面加载,使坡体重度增加,相应的增大了坡体的下滑力,在降雨作用下失稳而产生滑坡、崩塌。人工加载直接导致灾害发生的情况很少,但很多房屋都是建于坡上,而地基比较浅,没有放入稳定的基岩中,这也极大的增加了坡面的重度;或是修于坡面上的公路,过往车辆也增加了变动荷载,这些都会对边坡的稳定性带来不利影响。3、电站蓄水。*县内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坝址距*约14km的*电站

10、。库区大面积蓄水不仅淹没了许多低标高的边坡,有可能使原本稳定的边坡在前缘长期受蓄水浸蚀、水位涨落等作用下产生失稳;还有可能使高标高处原本稳定的边坡在坡脚受蓄水影响后发生软化、失稳,导致新的灾害发生。而电站蓄水后必将淹没大片的农田、土地、山坡、林地,其中仅向阳镇受淹没耕地就达13290.61亩(其中有农田的89.9%、旱地的25%),淹没人工林20174.75亩(其中有经济果林的58.5%),自然林地50623.04亩,随之而来的移民造田开荒、建房、修路等一系列工程活动,势必又将对周边环境产生新一轮的影响。四、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难度(一)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治理经费紧缺。根据*县

11、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我县现有地质灾害点255处,需要投入经费1.1亿元,近期急需进行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需经费2000多万元,进行搬迁避让安置需要经费700多万元。由于我县财力有限,无法对所有隐患点进行全面治理。(二)专业人员缺乏,技术装备落后。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繁重,但没有建立地质环境监测站,没有落实专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全县地质灾害防治人员缺乏且技术装备和监测手段落后,极大的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极端气候造成地质灾害发生几率高并难以预测。近年来,受全球极端气候的影响,我县范围内普遍大旱大涝,持续高温干旱天气使本来就脆弱的地质条件进一步恶化,土山表层变得松软、干裂,石山表层风化更

12、加严重,石体松动,形成了较多浮石,一旦遇到强降雨,极易造成危岩崩塌、泥质滑坡(崩塌)、甚至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我县受因地形环境限制,居民房屋有接近90%依山而建,无法对所有的居民房屋进行全面监控,一旦出现强降雨天气,将造成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高并难以预测。五、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建议(一)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加大对工程建设的限制力度,避免和减少人为产生地质灾害隐患。(二)加强联络沟通,获取上级有关部门对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政策倾斜。(三)提高群测群防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落实监测装备,配备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四)制定部门联动机制,将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落实到点、到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外科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